第A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八佰》感人至深,抗战老兵曾向南京抗馆讲述4天苦战细节
电影戛然而止后 还有四年“孤军营”
  《八佰》剧照 片方供图
  王文川(中)与女儿王秀英以及外孙女的合影
  薛刚(后排右一)与杨养正(前排右一)及其家人合影 薛刚供图
  扫码看视频

  正在点映的电影《八佰》,口碑和票房正节节走高。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惨烈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电影戛然而止处,撤退到英租界的“八百壮士”此后又经历了什么?

  8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曾为“八百壮士”幸存者做过口述记录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副馆长薛刚和“八百壮士”后人。“八百壮士”之一王文川的女儿王秀英动情地说:“我看到电影剧照中面朝窗外的机枪手,仿佛看到了我的父亲,那就是我的父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然 徐梦云

  电影中的

  历史

  “八百壮士”苦守四行仓库,电影再现悲壮场景

  身上绑满手榴弹的士兵大声报出自己的籍贯、姓名,一跃而下,用血肉之躯抵御侵华日军的攻击;深夜,少女杨慧敏冒着枪林弹雨,勇渡苏州河,只为护送一面国旗;数名士兵守在四行仓库屋顶,前赴后继誓死捍卫国旗……不少观看了电影《八佰》点映的观众,都直呼“泪点满满,感人肺腑”。

  “抱着炸弹往下跳、送国旗、撤退这些场景,我都听他们提起过。”薛刚曾为“八百壮士”幸存者王文川做过口述记录,也曾采访过幸存者杨养正,从他们的讲述中,更立体地还原了那段历史。

  1937年,王文川只有19岁,那时他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1营4连机枪手。“他主要负责装弹药,也是副射手,主射手牺牲了,他就要上。”薛刚记得,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王文川曾经说过:“我就是一个士兵,上面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打。”

  历史

  中的人

  “八百壮士”幸存者口述,还原4天苦战细节

  在王文川的记忆中,杨慧敏将国旗送来之后,第二天谢晋元(524团副团长,退守四行仓库军队最高指挥官)组织在楼顶升国旗。薛刚说,八百壮士,实际上只有四百多人,当时升旗的时候去楼顶的大概有一半人,王文川就是其中一位。“他跟我说,当时他们找了一根两三米的杆子把国旗升起来,下面用粮包压住,为了让对岸被日军占领的地方看到。”薛刚说,与电影中不同的是,据王文川回忆,升起的国旗并没有引来飞机轰炸,因为四行仓库保卫战双方都没有使用重武器,用的基本上都是机枪、步枪。

  “八百壮士”撤退的场景是影片的结尾,在黑夜中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官兵依次冲过桥面,此起彼伏的枪声让观众揪心。

  不过,薛刚告诉记者,据王文川老人当年说,当时的撤退是有序撤退,日军是有小规模攻打,但并没有造成严重伤亡。

  孤军奋战四天,400多名将士在四行仓库吃什么?薛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四行仓库是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的联合仓库。“仓库里面有很多物资,不缺吃的,只是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做。王文川在那里第一次吃到罐头,几十年以后回忆起来,还说好吃。他还跟我说过,他们没有接受民众送的食物,因为谢晋元说不能让老百姓卷进来。”

  当年23岁的杨养正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1营1连一排排长。“他觉得自己太年轻,怕自己的能力不够,若弟兄们万一不在了,没法和他们的父母交代。”薛刚说,杨养正的记忆也佐证了四行仓库内物资充沛,“刚退到四行仓库的时候,他们用粮包去加固阵地。杨养正是农民家的孩子,觉得好浪费、好可惜,就去问长官,真的要用这个吗?长官告诉他,没办法只有粮包可以用。”

  和粮食相比,药品成了稀缺品,据杨养正回忆,“日本人到上海以后,把很多药店都封锁起来了,特别是创伤药。负伤了以后,很少有药,伤兵也送不出去,租界的人有时候会给他们送。最重要的是没有盘尼西林,受伤了以后只能简单包扎,避免不了感染。”

  揭秘

  电影戛然而止后,是四年“孤军营”生活

  在电影《八佰》戛然而止处,撤退到英租界的“八百壮士”此后又经历了什么?

  “租界当局虽然允许第88师撤退,但是他们也兑现了对日方的承诺,解除了官兵的全部枪械,全部送到租界内的胶州路隔离。从此,部队就在这个地方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军营’生活。”薛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对于王文川来说,这段时光虽然没有战事也没有自由,但却让他享受到了军营带来的快乐。

  “那时候,他年纪也不大,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他告诉我,在孤军营里,他学会了补袜子、洗衣服、打篮球……”薛刚听过王文川用口琴吹奏《送情郎》,那也是他在孤军营里学的。

  在和王文川的多次交谈里,薛刚发现,他很少说自己,说的大多都是谢晋元。“对他来说,谢晋元既是长官又是父辈,在孤军营里对他们很照顾,会帮他们去争取福利。他第一次用肥皂、牙粉,都是在孤军营里。还有很多民众捐东西,生活上没有太窘迫。”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侵华日军占领租界,将孤军营里的将士分批押往江浙和南方服苦役,王文川被日军押往安徽芜湖一煤场抬煤。回忆起当时的心情,王文川曾跟薛刚说:“我们不知道谁会活下来,还是我们都活不了。”后来,王文川得到老乡帮助,逃出煤场得以生还。2009年12月7日,他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91岁。

  杨养正的经历和王文川很相似,他也曾被押往安徽背煤,之后逃出。薛刚和杨养正有过一面之缘,“2010年我去看他,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之后一个月他就去世了。”最让薛刚难忘的,就是老人唱《歌八百壮士》的画面,“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2010年12月16日,“八百壮士”的最后一人杨养正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96岁。

  十几年来,薛刚走访过800多位抗战老兵,他发现不少老兵都会唱《歌八百壮士》这首歌,“八百壮士是他们那个时期的精神标杆。”

  缅怀

  “面朝窗外的机枪手,仿佛看到了我父亲”

  69岁的王秀英一直都在期待8月21日的到来,因为那是电影《八佰》正式上映的日子。她早早让女儿买好了电影票,“特别期待看这部电影,先导片里就用到了我父亲生前的录音。我看到剧照中面朝窗外的机枪手,仿佛看到了我的父亲,那就是我的父亲。”

  王秀英的父亲王文川,以前从未提过自己的这段悲壮经历。直到2007年,王秀英的母亲去世,子女们收拾东西的时候,才发现了父亲一些当兵时候的老照片。“那个时候,淞沪抗战纪念馆正在寻找八百壮士幸存者,父亲刚开始不愿意说这段经历,后来在我们几个子女的鼓励下,才公开了身份。谢晋元的儿子手上还有‘八百壮士’的花名册,上面有我父亲的名字。”2007年,王文川89岁,但是那段历史依然历历在目。他可以很准确地报出部队番号,就连进四行仓库哪天下着小雨,他都记得。

  “2007年8月,上海那边邀请父亲重回四行仓库。因为脑血栓,那个时候父亲已经半身不遂38年了。但是他说,我这趟去四行仓库要是死在那儿,你们就把我就地火化。我也鼓励他,你一定要去,那是你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王秀英回忆道,见到谢晋元雕像的时候,父亲哭了起来。在谢晋元的墓碑前,父亲动情地说,谢团长,您的部下看您来了,还吹了一段口琴,“很多人说我父亲是英雄,但是他常说,他不是什么英雄,保卫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会上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