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古代南京人对付洪水
有的是招儿
  胥河
  现代快报资料图片
  武庙闸 玄武湖管理处供图
  爬虾虫
  《江苏水利全书》
  古代的相国圩区位图
  传讯飞筹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600多年前的水底“怪兽”,竟然是为了镇水;划船的船桨,原来可以用来防汛……

  公元前190年至2008年,南京市共发生水灾241次。平均不到10年,这片沃土上的百姓就会被洪水侵扰一次。2000多年间,南京人不畏艰险,与滔滔洪水斗智斗勇。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然 宋经纬 文/摄(除署名外)

  开河分洪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这个道理,机智的古人很早就懂。在开凿运河这件事情上,伍子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春秋之世,各国纷争。吴王阖闾伐楚,采用伍子胥的计谋开挖河道,打通震泽(太湖)至丹阳大泽的水路。这位著名军事家展现出了他兴修水利的才能。公元前506年,吴军攻破楚都郢。

  目前关于胥河的最早记录来自北宋《图经》:“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胥溪河),以通漕运。”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

  伍子胥在高淳固城镇与定埠镇之间开凿了全长30.6千米的运河,称为胥溪河,后来又叫作胥河。胥河疏导了水阳江上游的来水,使高淳一带变成一片沃野。不止为了防汛,胥河还连接了长江和太湖流域,极大地方便了物资运输。

  有一种说法,胥河是中国现有记载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至今仍在发挥航运作用。

  和伍子胥一样,有远见开河分洪的,还有梁武帝。

  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间,长江洪水漫入南京的灾害共有10次。公元510年,梁武帝在秦淮河口新开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以防淮水泛滥。”

  南京浦口区的朱家山河也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流,目的是为滁河分洪,由清朝大臣左宗棠负责开挖。早在明成化年间,官府就想在这里开挖一条河,但因为开销太大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到了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调动1万军队,花了白银17.7万两,在两年时间内开凿了朱家山河,缓解了威胁苏皖数十万顷农田的水患问题。

  修堤筑圩

  汛期经常在新闻里看到一个字——圩。圩(wéi)即围,将水围住,是指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相国圩可以算作南京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防汛设施。

  春秋中期,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国在现今高淳县固城湖畔修筑相国圩,这种圩可以防御洪水,在里面种田。

  史籍记载:“相国圩周四十里,为吴之沃土,后吴丞相钟有宠于君,因以圩赐之,故名。”吴王将该圩赐给吴丞相,所以叫相国圩。

  相国圩,堤长40里,有田四万八千亩,现今的高淳砖墙乡大部分处于该圩内。如此浩大的围湖工程,当时在整个江南绝无仅有。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高淳县志记载,相国圩是我国湖区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圩。为了鼓励人们屯田,三国时期周瑜还曾一度把家眷搬迁到相国圩内。

  相国圩近几百年来没有破过圩,1954年特大洪水,这里固若金汤。相国圩在水利史上的地位很高,它是生活在湖区的人民与湖争地、开垦利用湖滩地的“代表作”。

  到了三国时期,孙权定都南京后,为防止洪水泛滥,沿着秦淮河口筑起了一道长堤,从中华门一直到水西门的内秦淮两岸都叫横塘。

  修建防洪系统

  五代时的南京城,在秦淮河的入城处建了上水门,出城处建了下水门,以缓解城市内涝。到了南唐,人们在缘淮塘置闸,称为栅寨门,可以把城市内的水趁江潮低落时排出,调节秦淮河水位。

  明洪武年间,环南京城建进水涵洞6座、出水涵洞15座。其中东水关、西水关和武庙闸最负盛名。

  东水关是秦淮河的入口,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时,东、西水关的闸门和堡垒一样坚固,不仅可以防洪排水,还有军事功能,里面设有藏兵洞,对着城外的一面是封闭起来的,防止敌军潜入。

  而650多岁的武庙闸,至今仍在超长待机,为南京城市调蓄发挥着重大作用。它是玄武湖的主要出水口,承担着防旱排涝的重任。如今,通过这个古老的水闸,玄武湖的水经过泵机,源源不断地流入水关。湖水通过第一道闸口,水中的垃圾和水草被过滤栏阻隔下来。水流湍急地奔向下一个闸道,随后通过涵洞,向城墙下方流去。

  “城市限定”镇水神兽

  外形似龙虾,呈三角形的头部两侧各有只凸起的眼睛,披着坚硬的铠甲似的外壳,举着两个钳。这是个什么生物?

  它叫爬虾虫,已经有600多岁了,是南京地区现存的唯一一个“镇水神兽”。比起小龙虾,它大了上百倍,而且是用铁铸成的。

  1989年,南京高淳县组织民工拆除胥河上的一个古代水坝(明代“下坝”旧址)。工人在拆除坝头时意外地发现,坝内下的土层里有一个石龛,打开石函,里面放着一只黑黝黝的明代爬虾虫。

  如今,南京水利展示馆内展示着这只铸铁爬虾虫的复制品,它的原件藏于镇江。

  其实,全国很多名川大河都有自己的“镇水神兽”,比如洪泽湖的大铁牛,就是镇守湖泊大堤的一种信物。但是,用爬虾虫做镇水神兽,只在南京发现过。爬虾虫是古时候江浙一带特有的虫子。在苏南地区,爬虾虫通常在六七月份出没,正是水快要上涨的时候。而且放置镇水神兽的位置也有讲究,古人把它放在大坝两壁离地9到10米的地方,这个位置,正是水位到达洪水位置的警戒线。

  镇水神兽到底有没有用?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它们代表了古代人对于治水的朴素认知。

  传讯飞筹

  羊也可以用来防汛?

  清代时,在黄河上游,水流中竖着一根铁柱,铁柱上面有刻度,刻度每升高一寸,预示着下游某段水位要涨一丈。测得险情,就须立刻派出“羊报”传送警讯。

  担负羊报任务的水卒皆为健壮英勇之士。水卒腰系数十枚刻有警讯的水签,骑上羊舟,别人用绳索将其固定住,随后就顺流而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下游的守候兵士拾起水签,即可得知上游水势。

  “羊舟”也很独特,用整只羊宰杀取皮,晒干缝合,浸以青麻油,让它密不透水,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颇似皮筏。

  “羊报”是黄河流域的传讯方式。在长江流域,也有一种传递汛情的方法,叫做传讯飞筹,这种方法始于清代。

  当发生洪水险情时,就用船桨绑上信息,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告诉下游要注意。

  在南京水利展示馆内,展示着一个红色木桨,上面写着“保护圩堤,人人有责”。谁拿到这个木桨,谁就接过了保护好这片水域和百姓的重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