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非虚构:江苏报告文学的叙事转型
  《天路淮军》
  《共和国平民简史》
  《国家责任》
  《南京先生》

  江苏是文学大省,也是报告文学的重镇。近日,首届“南钢·江苏报告文学奖”揭晓,成为江苏文学界的一件盛事。江苏报告文学奖初设于1989年,此次评奖是该奖中断15年后的一次重启,亦是对15年来江苏报告文学发展的一次集中检阅、梳理、回顾。而当我们将报告文学置于当下盛势而出的“非虚构”视野之下探讨时,更多备受关注的话题也被牵引而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

  1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厐瑞垠的《姚迁之死》、张茂龙的《黑户》、杨守松的《救救海南》、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张嵩山的《一个傻子和一个瓜子市场》等一批报告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光明行》《昆山之路》《好人周光裕》《张家港人》《东方大港梦》等一大批江苏作家推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江苏报告文学的实力强劲是有目共睹的。

  今年,首届“南钢·江苏报告文学奖”的举办是该奖中断15年后的重启。1989年,江苏省作协举办了第一届冠名为春花的江苏报告文学奖,至2003年评奖举办了三届,2004年之后因各种原因评奖中断。在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的强烈要求下,为总结江苏报告文学创作成就,发挥报告文学作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积极作用,今年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决定恢复组织“江苏报告文学奖”评奖。

  据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茂龙介绍,本届江苏报告文学奖共有近200位作家申报报告文学作品243部(篇),徐志耕、张嵩山、夏坚勇、张文宝、傅宁军、周桐淦、徐良文等省内外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报送了作品,从80余岁的老作家到二三十岁的青年作家,均有参与。学会邀请了中国报吿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协报吿文学创委副主任李炳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中国报吿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南京师范大学博导王晖,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宗刚,以及厐瑞垠、张永祎、葛逊、王振羽等省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评奖。经评委会初评、复评,从中遴选出90部入围作品,终审评委在颁奖现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最终评选出42部(篇)获奖作品,在省内外文学界,特别是报告文学届引起强烈反响。

  评委会认为,获奖作品集合了江苏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倾情叙写江苏新时代的发展史和奋斗史,代表了江苏报告文学新的成就和新的高度。

  2

  关于报告文学,茅盾曾有一段颇为经典化的表述:“‘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但他强调,“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

  当下谈论报告文学的“报告”,离不开的话题便是“非虚构”。不得不承认,在当下文学界,热门的“非虚构” 对报告文学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有一种声音甚至认为,“非虚构”再现生活的能力及其传播效果,是对报告文学的一种补位乃至替代。但换一个角度,在非虚构视野下讨论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又被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认为,非虚构的盛势而出,其实是对过去范式化报告文学的不满和挑战。在今天全媒体传播语境中,他提出了报告文学的“叙事”问题。在他看来,由新闻性而至非虚构的故事性,是报告文学文体的一个重要变化。

  在一篇题为《报告文学叙事三题》的文章中丁晓原这样写道:“在全媒体时代,在新闻性已大为弱化的写作情势中,报告文学作家从挑战中寻得报告文学文体转型的多种可能,在非虚构性恪守和非虚构审美建构的有机融合中,激扬这一文体的活力,其中的优秀作品,达成了报告文学独特的比较优势,即既具有小说类创作的艺术品相和审美要素,更有小说类创作所没有的非虚构特性及其伴生的独特价值,由此在当代新的文学大图中鲜明地凸显出它的重要位置和绚丽光彩。”

  “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故事简直比我们的虚构还要精彩。一个纪实作家要有这个本领,就是能在生活中发现故事的含量,故事的意义。”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在《纪实创作真谈录》中所言,人类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复杂,充满着跃动变异,其间不乏精彩的故事和传奇,这些并非是人类通常的虚构想象所能企及。而这正是报告文学作家取之不竭的写作富矿,也是报告文学的价值所在。

  在丁晓原看来,注重叙事,讲究叙事艺术,是报告文学对读者生命本能的一种满足,是对基于生命自在的审美奥秘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报告文学提升文学性品质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而行之有效的路径。

  丁晓原同时谈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存在于非虚构原型的生活本真之中。这就是我们特别强调报告文学是行走者的文学的根本因由,没有扎实的采访、深入的体悟,不能走进写作对象的现场和人物的生活世界及其精神世界,就不可能发现日常中的传奇,寻常中的伟大,表象中的深蕴,也就不可能达成报告文学的写作,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也就无从实现。

  3

  从首届“南钢·江苏报告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不难发现江苏报告文学在叙事方面的“转型”。非虚构视野下,报告文学具有的现实性、真实性、文学性,被格外看重。

  评委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晖点评获奖作品时表示,江苏报告文学具有表现的广度、深度、厚度和力度,获奖作品有一类是对历史的回望,作者擅长把宏大叙事融入个体叙事之中,以“小历史”叙写“大时代”。譬如李伶伶的《鲁迅地图》叙述作者沿着鲁迅一生所生活的近十座城市三十多个居住地行走,从人性的多重侧面还原与展现了一个伟大而真实的鲁迅;于兆文和余滔的《天路淮军》再现的是20世纪70年代工程兵淮安籍八百官兵修筑新疆天山独库公路的壮举;陈正荣的《紫金山下二月兰》作品讲述二战时期日本军医山口诚太郎出于对战争的反省和对和平的祈愿,是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张嵩山的《渴望决战》、徐志耕的《归来》、荣誉奖作品章剑华的《故宫三部曲》、杨波的《横渡长江》、张晓惠的《北上海》、蒋琏的《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张嵩山的《解密上甘岭》等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王晖说,作品中还有一类是对于现实的再现,呈现出报告文学作为“时代文体”鲜明的现实性,从中也能看到个人性叙事对大时代的投影。譬如董晨鹏的《共和国平民简史》生动描述镇江地区平民百姓在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数十年岁月里的生活变迁,力图以平民家庭个体的小历史生动呈现国家民族巨变的大历史;周桐淦的《常州进行曲》直击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当下经济的发展,重点聚焦21世纪以来常州人以大智慧和高科技智造新常州的全新实践;张文宝的《万国互联》重点再现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在连云港港口共建中哈物

  流合作基地,处于新丝绸之路“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连云港借力发展的现实;陈恒礼的《苏北花开》聚焦苏北徐州农村,记录其新时代的新作为,具有显在的全国性意义;傅宁军的《南京先生》选择一个民间中医来讲述南京故事,显示出一个有别于传统南京故事讲述的新视角,使得南京故事的讲述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

  4

  在获得本届江苏报告文学奖金奖的5部(篇)作品中,王成章的《国家责任》备受关注。该作讲述的是连云港鹰游集团董事长张国良及其团队,历经30多年卧薪尝胆,将一个濒临破产的小纺织机械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实现碳纤维产业化的故事。

  在报告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是现实的见证者、追踪者,个人化的视角,就意味着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书写。但这种个人化视角的背后其实恰恰隐藏着国家、民族的视角,即对于关系国家、民族、人民的重大问题的关注。个人性叙事中,恰恰拥有着行进中的大时代投影。

  个人化叙事的成功依赖于作者为创作非虚构人物投注的巨大情感。王成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创作的两年时间中,他采访了几百人次,掌握了四百万字的素材。创作完成时,是一个深夜,既劳累又兴奋的他,突然觉得心脏出了问题,于是下意识地给张国良写了一封信,并写字条告诉爱人:如果身体不测,请把书稿交给张国良。回头看一看那段日子里的自己,那样的焚膏继晷完全是被一种英雄精神激荡着,写作过程也是用生命和心灵搏击的过程。

  “到底是让综艺明星还是让我们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占领我们的视听空间,是我们报告文学作家要考虑的问题。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不能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民族、人民和脚下的土地是我写作的重要主题。如果一个作家怀揣着民族的希望,肩扛着时代的责任,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就必然是滚烫的,他的文字也必然具有温度。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和梦想,与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责任与梦想,永远是一致的!”王成章说。目前《国家责任》和王成章的另两部作品《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和《先生方敬》,三部总计18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集合为“家国三部曲”,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令江苏报告文学作家们感到振奋的是,具有“江苏钢铁工业摇篮”之称的南钢,决定在建立江苏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基地的同时,长期冠名江苏报告文学奖,“南钢·江苏报告文学奖”将今后每3年评选一次。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