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正在输入……”聊天对话框随后弹出了“我是王忆”四个字。简简单单,却是王忆努力控制不由自主扭动的身体,用手指在键盘上吃力敲出来的。活跃的思想与身体的桎梏,永远在博弈。
青年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诗网签约作家……残障女作家王忆的这些头衔令人心生敬意。出生时患小脑偏瘫,无法像常人一样行动和说话,却用一根手指敲出了上百万文字、出版了多本书——如今,王忆想打破外界对她的固有印象,透过文字呈现多元且真实的自我,“第一个是乐观向上的人,第二个是拥有喜怒哀乐的年轻人,第三个是作家。”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鸣 郑文静/文 牛华新/摄
01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用一根手指打字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其实,写作并不是我赖以生存的方式,但写作是我必备的生活模式。”2020年5月,王忆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冬日焰火》,她在感言中写道:只有在投入写作的时候,才能从意象到具象变成一个完整美好的自己。全书15万字,从创作到出版历时两年半,“我们从未因为王忆的身体原因,就对她的作品放低要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谢红说,《冬日焰火》曾七易其稿,每次都是大改。
1994年,父母带着5岁的王忆到北京求医,住地下室、吃泡面,近乎北漂的53天是王忆印象中最为难熬的日子,“再回到盐城的家,真的是一贫如洗了。”王忆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冬日焰火》,章节名为“穿上新衣去北京”。
冬冬是王忆的小名。《冬日焰火》里的主人公就叫小冬,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王忆自身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小冬和父母没有向如大山般的厄运屈服,从学习生活自理到求医、求学的故事。小冬努力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甚至做得更好。王忆说,写儿童小说对她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接到约稿后首先就想到了自己异于常人的童年经历,“当人们知道我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经历,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苦难、不幸这些关联词语,但我的童年和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同时也有幸运和幸福。”王忆很爱笑,每一张照片里都是满脸笑意。
02
“爸爸,我要去上学。”
9岁时,王忆如愿到普通小学念书,而不是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我从小的认知里,除了不能走路,我在其他方面都和正常孩子一样,头脑不傻也不笨。可那时候我毕竟还是个孩子,并没有考虑到其他的老师同学会怎么看待我,当时一心只想上学,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坐进课堂。”起初,学校拒收王忆入学,担心她不能自理、会出危险。父亲王凤刚和学校签了合约书,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而王忆的母亲每两节课就会去一趟学校,抱着王忆去上厕所,课间别的学生跑出去玩,王忆就留在教室里赶学习进度。
王忆第一次动笔写文章是在1999年的冬天。那一年,王忆跟随工作调动的父亲,刚从出生地盐城举家搬到了南京,“跟着大人参加了一场圣诞节篝火晚会,那也是第一次知道有圣诞这么个节日。回来以后就很有感触,当时用最简单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虽然起初是被妈妈逼着手写日记,但王忆还是一撇一捺,用歪歪扭扭的字把每一次外出记录下来,写了厚厚一册,精心挑选的可爱挂件也摆满了房间。
“姓名:王忆 年龄:14岁 性别:女 爱好:写作 梦想:当一名作家。”
2004年,15岁的王忆刚上初一,郑重写下了这样的自我介绍。王凤刚觉得女儿是在做白日梦,“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女儿口齿不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字也难以辨认,她又该如何完成工作量巨大的文学创作?但王忆朝着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一步步前进。后来,有了电脑,王忆学会了打字,这比写字要轻松,文学梦也在一方键盘上骤然腾飞。
“我,一个喜欢写作的女孩。我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所想所感用简单而又优美的文字,像描绘图画一样把它记录下来。”在文字的最后,王忆都会亲手写上自己的名字。
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文章的内容与结构,王忆的每一篇作文都得到了老师们用心、仔细的批注。优+,这是王忆的作文经常获得的评价,“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之后就对写作文有了很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说《天若有情之心中的青鸟》是王忆最早公开发表的作品。2008年,电视剧《天若有情2》正在热播,男女主角的纠缠爱恋抓住了很多少女的心,王忆也不例外。那一年王忆19岁,她在相关的主题贴吧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剧迷,写了同人文,这部作品也变成了王忆创作生涯的第一本纸质书。作家之路由此正式开启,王忆初中毕业后宅在家的生活随笔,则集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百合花绽放时》。
03
“轮椅上的青春,总是走走停停,每一处都足以逗留欣赏……”2015年,王忆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轮椅上的青春》,以日记体的形式回顾了26年来艰难的求学成长之路,点滴生活浓缩成6万字。诗集《爱不能等》《等待春天》《爱,无止息》,随笔集《在轮椅上奔跑》——三年时间里,王忆又出版了四本书,回顾过往并期许将来。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专门为《等待春天》作序,评价“王忆的诗,会给人带来一种纯净和明亮的审美愉悦,并且,这种愉悦感是长久的,时时让人感受到心灵上的舒适和熨帖”。2018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一场“王忆诗歌作品研讨会”,“她的作品中呈现出的精神是完美的、健康的、向上的。她写出了对人生、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独特思考。”诗人吉狄马加说。
每天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是王忆专心写作的时间,“等一切都安静下来,才是最佳创作时期。”电脑或手机是王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吃饭喝水、购物追剧、工作创作,是朋友,是家人,更是伙伴。
王忆最爱跟快递员打交道,拿外卖、收快递总是最积极的,还特意作了一首名为《写给快递小哥的诗》的诗,“饿了找你,病了找你,不开心了也要找你。”在父母、家人、朋友之外,快递员也成了王忆作品中的主角。
从带万向轮的小凳子上挪动到电动轮椅上,王忆自己就能出门了。只不过更多时候,是父亲王凤刚推着轮椅上的王忆,参加江苏省内外的文学活动,给王忆当“发言人”。
在独立创作的十多年时间里,王忆尝试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写作。“散文是最早的写作文体,因为更多的是抒发和记录内心的感受。后来的诗歌和小说创作,更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作家面对文学要努力的方向。这期间,我觉得不只是写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也有我本身对写作认知的加深,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
“爱”是王忆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囊括亲情、爱情与友情。“‘爱’从自我出发,是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我热爱的文学、爱我所爱的一切。这是小爱。我还想传递给读者的爱是我们互相的爱,以及与城市和世界的大爱。也许我们彼此从不认识,但当通过文字面对面,那么我们之间产生的共鸣,也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爱。”王忆如此认为,也这么做着。
对话
用尽洪荒之力
来完成一次打字工作
读品:疫情期间,您在家创作了哪些作品?
王忆:我在这一段日子里,主要写了《隔离》和《疫·爱情》两个短篇小说。令我感到很惊讶的是,大概在六月份,我通过粉丝发来的私信得知,《疫·爱情》又入选了多地的高中语文试卷,在文学圈、中学生和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向上强烈的正能量的反响。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学也在灾难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学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这也就是现实文学的力量所在。
读品:在上学的时候,语文是您情有独钟的科目吗?
王忆:刚上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科目其实是数学,因为算数很简单,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口算很厉害,有一次考了九十几分。到了后来学了几何需要画图,这就让我很为难了,因为手控制不好圆规,所以语文就成了我的强项。
读品:对普通人而言,敲击键盘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对您来说却有诸多不便,这种身体上的辛苦会觉得难以承受吗?
王忆:对于我这种脑瘫人、肌张力过高的人来说,打字是一场用手指奔跑的马拉松。一旦进入紧张状态,那么我是要用尽洪荒之力来完成一次打字工作。尽管如此,长此以往手指经常敲打键盘到麻木,我的心里依然是满足的。我常把电脑键盘比作是我的停机坪,每当手指落到键盘上打字的时候,我感到我的思想就要起飞,我的文学梦就是在一方键盘上开始飞翔。
读品:最喜欢哪位作家的作品?
王忆:我从小就喜欢琼瑶、三毛、张爱玲等女作家,她们的文字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每个作品背后都有她们独有的经历和故事。我现在比较喜欢看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很经典,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千回百转还是会回到原点。
读品:诗歌、散文集、小说等,您觉得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最难写?
王忆:我曾经也写过一些小型的剧本,现在主要创作短篇小说,比较符合我的能力范围。这在我写了三年诗歌之后,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写小说,是我对自己能力的再一次开拓,同时也希望在小说的这条路上发现不同的自己。
王忆
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冬日焰火》、散文集《在轮椅上奔跑》、诗集《在静寂里逆生长》等多部文集。作品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雨花》等多家期刊杂志上,2018年10月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王忆诗歌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曾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十届金陵文学奖,被张海迪誉为“不倒的生命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