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现代快报记者探访苏州一处明代古墓发掘现场
走近“考古女孩”的心仪专业
烈日下站20分钟头就晕
  张志清(右)、何文竞(中)向记者讲述考古工作
  张波、张猛猛两名考古技师在发掘现场作业

  今年高考,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考了全省文科第四名,因为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被全国考古界“团宠”,樊锦诗也给她写信并赠书。钟芳蓉在微博回应网友,称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对于一般人来说,考古专业神秘又遥远。真正的考古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苏州一处明代古墓,走近这些烈日下的考古工作者 ……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高达 文/摄

  头上顶烈日,工作量大是常态

  34岁的张志清和35岁的何文竞半弯着身子,站在探方(考古术语,为发掘作业而划定的正方形区域)的隔梁上,紧紧注视着下方的一处墓穴。两名年轻的95后技师蹲在半米深的墓穴内,正不停地使用手铲剔刮着墓砖上的泥土。八月正午的阳光极为毒辣,一丝微风也没有。已经工作了一上午的师徒四人衣服上早已泛出白色的盐霜。不过,此时的他们无暇顾及这些,比闷热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窒息的,是发掘现场紧张的气氛。这是一座明代的墓穴,从五月开始发掘至今,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现场除了张、何二人时不时地指导几句,只有铲子刮擦墓砖的声音。

  8月4日下午1点,现代快报记者从苏州市区驱车一小时,来到了吴中区穹窿山某处支脉附近,这是一处即将开建的工地,周围植被不多。翻过工地围挡,工地的南面有一片四五百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项目二室主任张志清所带领的四人小组。

  若不是眉宇间难掩的书卷气,很难将头戴安全帽、满身灰土、散发着浓烈汗味的张志清和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生联系在一起。见到记者,张志清放下了手铲,将手用力在裤腿上蹭蹭,抓起一瓣西瓜邀请记者坐下边吃边聊。

  张志清介绍,这是一处明代晚期富庶人家的墓葬,保存相对完好,现场还发现了一些万历通宝和陪葬陶器。“今年五月,研究所项目一室勘探发现后,我们二室就开始着手发掘。”于是,考古发掘执行领队张志清、研究所考古队长何文竞以及两名年轻技师张波、张猛猛,组成了这支项目小组。除了一些外围工作由劳务公司的工人处理外,所有发掘工作均由这四人完成。

  根据政策,地块上拍后,必须先进行勘探发掘,因此,张志清的工作排期甚至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这些年苏州基建速度非常快,到处都在开建,我们工作量大是常态。”令张志清始料未及的是,今年苏州地区降雨量高到反常,探方屡屡被淹。往往天转好刚把水排尽,紧接着又是一波降雨,因此耽搁了不少时间。为赶上进度,张志清团队早晨五点就开始工作,顶着三伏天,一直要干到下午三点。

  “我们现在条件已经好多了,超过36℃上头就不让户外工作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出过安全事故的。”何文竞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作业时会在头顶支一张隔热网,加上多饮水多休息,基本不会中暑。然而,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程中,还是可以明显感到从地面散发出的热量,仅仅站了二十分钟,就已感到头晕口渴。

  常在古尸旁工作,心理素质必须过硬

  “当心别踩到骨头哦!”循着何文竞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墓穴的一角泥土下,隐约露出了一块人类胫骨。“这个墓因年代久远,虽然早塌了,但好在没有遭遇偷盗,这些东西回头我们都要带回所里研究写材料的。”

  “不少人受影视作品影响,觉得干这行很有意思。”何文竞告诉记者,考古户外作业艰苦只是一方面,不是光能吃苦就行。“比如在发掘一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墓穴时,需要处理尸体,这些尸体可能皮肉尚在,外观恐怖、尸臭扑鼻,要有心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有3名女性工作人员,其中一人还是博士后,全所学历最高。尽管女性从事户外考古工作有着诸多不便,但她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行业中少有的女性从业者。

  即便是室内工作,也十分单调枯燥。“除了整理修复文物外,每天回去要写发掘记录。此外,干这行还需要有一定绘画功底,因为涉及精确测量,拍照的话物体容易变形失真。”

  张志清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据他所知,目前江苏境内仅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江苏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设立考古学专业,且招生人数不多。“其他省份一些高校的考古专业受师资力量限制,甚至两三年才招一届。”此外,考古学专业就业面也相对狭窄,“若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基本只能去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馆,但这些单位已趋于饱和,对学历要求很高。”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为例,目前全所共有编制人员15名。机关单位内的领队和执行领队,一般都有事业编制,经济收入尚可,基本“择一事而终”。而多为编外人员的技师,流动则相当频繁。像张波和张猛猛这样能在研究所做满三年的年轻人属于少数。

  “这些年轻人,长期在户外工作很难处对象。”何文竞说,“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当初干这个也就是为了情怀,当然现实一点也是为了生计。”不过二人都坦言,如北大这类名校的考古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倒不难。“我们所长就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北大的文凭还是很受行业认可的,毕业后去大学任教搞学术也是不错的选择,也不是在一线才能出成果。”

  几乎全年无休,出成果时最开心

  “我们所长、副所长有时都会放下行政工作,先下地干活。”据介绍,目前苏州大市范围内,每年平均有150个勘探项目和10个发掘项目,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编内编外的这25人几乎全年无休。

  因为人手吃紧,主管发掘科室的张志清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还在太仓边缘村庄勘探。“脚下这个项目预计8月中下旬结束,总共用时3个月。”一般地块上拍后,考古部门就会开始勘探打钻,如果有发现,立刻进行发掘。最后对文物就地保护或者整体搬迁。

  何文竞早年在无锡成家,由于常年在外,一个月也见不到妻儿几次,为此他十分愧疚。不过,当问及职业生涯最高光的时刻,这个皮肤黝黑、身体健壮的男人开心地笑了。“2016 年的三国孙吴宗室墓葬群发掘,那可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三国墓葬群之一,发掘的金银器已经送到省里进行保护了;还有2017年吴中区皇冠山古墓发掘,那丝绸衣服也是挺罕见的 …… ”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