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杜甫草堂

  □扬州 徐林

  到成都,不能不去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依靠亲友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作为居所的茅屋,自谓“草堂”,亦被后人称做“浣花草堂”。诗人在“浣花草堂”生活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约占其一生诗作的六分之一,包括《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现在的杜甫草堂已非当年的“草堂”,而是一座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纪念性建筑群。杜甫当年的“草堂”早在中唐便已荒没。后人修建“草堂”,只为纪念草堂主人,并非恢复草堂原貌,故宋人复修的“草堂”便已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庭院。此后,历代以此为基础,不断修葺,规模越来越大。今日“草堂”占地近三百亩,大致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三大主体建筑官廨、史诗堂和工部祠,浑然一体,古朴典雅。庭院深深,花木参差,溪流环绕,景致怡人。

  在草堂后院,我见到了据说是按原貌复制的“草堂”:数间草顶泥屋,一道篱笆矮墙。因为禁止入内参观,游人只能在篱笆前驻足,或许复制品破坏了游人种种想象,与前院游人如潮的热闹场面相比,此处略显冷清,甚至不如对面那座刻有“少陵草堂”的碑亭,更引人注目。

  中学时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潦倒窘困的生活情景,曾让我伤感不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委身茅屋时的心愿,那一声“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更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今日草堂,厅堂殿宇,大抵都能算做广厦,即便没有千万间,总有百十间。诗人生前绝不会想到,当初简陋狭小的草屋,人迹罕至的幽僻之所,日后会成为熙攘热闹的游览胜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