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要从“泰伯奔吴”说起。也许从字面上看,你联想到了“嫦娥奔月”,也就能猜到故事的美好。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
1
泰伯奔吴
故事的主人公泰伯,在历史上也许还不够有名。但是泰伯的侄子——周文王姬昌,大家耳熟能详,因为他出现在了《封神演义》中。
泰伯,商末周国人,西伯侯(周太王)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二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生得聪慧伶俐,特别讨祖父周太王的喜欢。泰伯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意,他萌生了将周室君侯之位让给三弟季历的念头,于是携二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原(周的故地,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他来到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这就是“泰伯奔吴”的故事。
那时候的吴地,远不是今天旖旎的江南风光。这里被称为“荆蛮之地”,一片水泽。荆蛮土民以渔猎为生,过着半原始生活。泰伯入乡随俗,断发纹身,教授荆蛮百姓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并带领百姓挖河筑城、兴修水利。江南的百姓至此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日子。
司马迁的《史记》中将泰伯列为“世家第一”。《史记·吴太伯世家》云:“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gōu)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泰伯顺应民意,在古梅里建立了都城,这是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史称“句吴”。泰伯成为吴国的始祖。
泰伯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开化了荆蛮土著居民,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在自然环境优良的江南大地生根开花,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吴文化”,所以泰伯又被后人尊为“吴文化鼻祖”。
几千年来,泰伯开发江南的功德,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2
吴姓起源
泰伯被孔子尊为“至德”。在《论语》中,孔子对泰伯有一段经典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三让天下”,其中一让、二让,让的是西伯侯的侯位,让位给自己的弟弟和侄子。第三让,让的是句吴国的王位,让给了仲雍。
当然,泰伯和后辈们的故事还有后续。为感谢泰伯两让周室君侯之位,当时身为“西伯侯”的周文王姬昌派大臣将华夏九州九鼎之一的“德鼎”赠与泰伯,也以此表达对大伯父的敬意。后来到“句吴国”第五世周章时,周武王姬发(姬昌次子)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周章前去拜见周天子,就以“德鼎”证明自己是泰伯后裔,武王姬发封其为“吴侯”。从此吴国从“独立王国”变成了大周朝的“诸侯国”。“德鼎”也就成为吴国王权之象征,一代代传下来。
王位由仲雍传到十七世,吴国一直未有战祸,到十八世去齐时,各路诸侯起纷争。去齐之子寿梦继位后,吴国国势日益强大,寿梦便开始称王。寿梦生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季札最能干,寿梦便有意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不愿破除祖上的规矩,他学习先祖泰伯,避之延陵(今常州)。寿梦无奈只好将王位传于长子,并嘱兄弟相传以传给季札。终因季札僻居,三子将王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僚”(王僚)。季札继承的正是泰伯遗风。当然这是后话。
说回泰伯。泰伯建“句吴国”,便与仲雍一起以国号为姓,他们的后人们都姓“吴”。后世为纪念江南始祖泰伯而建了泰伯庙。现存的泰伯庙为无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清建筑群。现在海外的吴姓也有一千三百多万,特别是东南亚一带为多,海外的吴氏后裔每年都会组团回来寻根祭祖。
3
伯渎河畔
关于泰伯,不能不说的还有伯渎河。伯渎河今天依然静静流淌在城市之中,时光流转间,已经过去了3200年。也许乍一听“泰伯奔吴”的故事,你还觉得眼前的画面有些苍白,但站在三千多岁的伯渎河面前,那段历史似乎灵动了起来。
据记载,伯渎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当时泰伯所到的江南荆蛮地区,与他家乡中原地区相比,生产、生活环境方面相差甚远。尤其梅里是水乡泽国,多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泰伯带领当地居民,克服重重困难,疏百渎为河,开挖了一条水道,叫做“伯渎河”。不仅有利于排除水涝,还可以灌溉农田,更可以用来运送物产,便利交通。伯渎河后来成为运河分支,全长43公里。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经过伯渎河。
这项水利工程,使荆蛮地区得益匪浅,原来的沼泽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大增,人民生活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商业的繁荣,而伯渎河正好是一条极为便利的水上通道,它对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吴国的逐渐强大,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吴国的逐渐壮大,伯渎河文化也逐渐进化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吴文化”。追根溯源,吴地水利建设的根在梅里,在伯渎河的开凿。所以,伯渎河文化也是吴文化之源,是伯渎河哺育了荆蛮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吴文化。泰伯开凿伯渎河的历史,汉代的《史记》、唐代的《唐书地理志》、宋代的《咸淳毗陵志》、元代的《无锡县志》等历代文献上均有记载。在2018年和2019年,无锡曾两次考古挖掘梅里商周遗址。这一遗址时间段与泰伯奔吴无限接近吻合,或许将为泰伯奔吴(梅里)、泰伯开凿伯渎河提供有力科学根据,且将中国运河的历史从春秋时期推前到商周时期,往前推千年。今天,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天下闻名。景区由两条交汇呈“丫”型的千年古河和两条沿河古街构成,伯渎河由此处流入京杭大运河。古老的伯渎桥横跨古河,与清名桥遥相呼应。
夜色中的伯渎河畔更加撩人。此时,吟诵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游伯渎河写的那首《夜泊伯渎》最为合适:“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向3200岁依然流淌的伯渎河问好,向“江南鼻祖”泰伯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