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20年江苏高考首日。中午,随着语文考试结束,“2020江苏高考作文”“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留言,“还是熟悉的‘江苏味’!”
当天17:30,全省考生语文、数学两门科目考完。晚上,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权威发布两门科目以及作文解析,一起来看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益 陆雨潇 周明 舒越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权威评析
宏大命题+诗意表达+时代生活
延续江苏卷“三结合”特色
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倪峰
或许可以用2004年江苏省第一次高考自主命题的作文题来评价2020年的作文题,这就是“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次自然的回归与整体上的呼应。
“山的沉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题目形式上看,今年的作文题依旧是考生熟悉的新材料作文,需要学生从给定材料中确定构思范围,自主立意与表达。二是从整体风格上看,今年的作文题延续了江苏卷作文题一贯的宏大命题+诗意表达+时代生活“三结合”的特色。作文材料聚焦于智能互联网时代个人成长的命题,诗意的语言表述设置了真实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规划人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助于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感悟与思考,并做出创造性、负责任的表达。
就“水的灵动”一面而言,今年的作文题又表现出与以往命题不同的特点,更切近学生个体独特的生活体验,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思维空间和写作立意的角度。
与往年江苏卷作文题大多有个“核心概念”或“关键词”不同,今年的作文题很难提炼出一两个类似“和而不同”(2019)、“语言”(2018)、“车”(2017)、“话长话短”(2016)这样的核心词。整个作文题设置了一个有着复杂联系和多样化可能的话语情境。作文材料共四句话:第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揭示出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规律,第二句话指出这一现象或规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三句话强调在当下智能互联网时代这一影响会显得更为突出,第四句话从生活出发指出当下的“浏览”“点赞”“分享”“感动”可能决定“你未来的样子”,这也是对文章的选材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提示。
从整体上说,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问题。这里的“环境”是一个包括了与之发生关联的人、所经历接触的事、所面对的各类信息的综合体,是个体生存的小环境小场域。一方面,个体的选择会影响并塑造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另一方面,与个体关联最为密切的场域也在影响并塑造着个体。材料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在同类信息“环绕更加紧密,塑造更加可感”的智能互联网时代,如何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个体所生存的环境都有其复杂性,这里还涉及大的时代背景和小的生存场域交织并存的问题。材料并没有提到个体与小环境之间具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没有提到这种相互的“塑造”是正向积极的还是负向消极的。由此看来,这个作文材料兼具了思辨性、开放性和启发性,既有对个体成长的一般性规律的揭示,也有对个体选择信息及被信息塑造的具体描述。于是,我们可以描写记叙现象,抒发感怀;可以发现问题,思考其中的关系和原由;也可以解决问题,探求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个体应该如何对自我的成长负责。
找不到核心概念、关键词语,对材料内涵把握不清,这些也许是有人觉得这个作文题有点难以下笔的原因。但这次作文命题的成功之处也由此体现:虽然没有核心概念关键词语,但给定了明确的体验思考情境;只要平时有感悟生活、反思自我的习惯,能将材料表述与自身生活体验相关联,材料的内涵也并不难把握。相反,如果习惯了机械化套路化的应试作文训练而缺乏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与思考,对这样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的作文题的确很难应对。
每个考生都是时代生活的参与者,都是自己生存场域的塑造者,也都是个体成长的直接体验者。面对这个作文题,考生应该充分联系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选择独特的角度,选取真实可感的素材,并写出自己独有的体验感悟与思考认识。
试题平稳,有些出题角度很新颖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宋同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次语文试题比较平稳,有些出题角度很新颖,尤其对作文考题印象深刻。“作文主要是关于互联网对人的环绕和塑造两个方面,我觉得还是有话可说的。”她写的主要是互联网上各类信息对人的影响,还写了人们被各类信息干扰的现状,还有对未来情景设想。
权威评析
考查核心素养,完成从江苏卷到全国卷的承转任务
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倪峰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卷,延续了2019年的命题方向与原则,这就是注重价值引领、着眼语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生活、追求经典与原创。试卷整体上稳中求进,难度与去年大致相当,考点均衡,题型合理,区分度较高,既发挥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也顺利完成了从江苏卷到全国卷的承转任务。
紧贴校园生活,体现“生活语文”理念
整份试卷选材广泛,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又紧扣当下现实,体现出“生活语文”的理念,也传递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语言文字运用的4道客观题,或涉及优秀民族精神,或关联江苏地方特色,或将古诗文与疫情背景下的现实生活挂钩,突出实践与传承,或直面当下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强调语文的现实功能。
一系列阅读材料,或借助对先人的追忆延展到优良家风的传承(文言阅读),或指向青春期少男微妙的心理关乎家庭与成长的话题(文学类文本),或对诗歌朗诵发表议论启发学生审美判断、注意学习的方法(论说类文本),或介绍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与影响,普及常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试卷巧妙设置真实问题情境,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综合考查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学科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第3题,紧贴学生校园生活,以某校高三年级的线上成人仪式、同学们互赠留言为情境,在辨析语言表达得体与否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疫情背景下校园生活的变化。文言、古诗与现代文阅读题的设置,多指向对文本的细读,对于学生理解、分析、体验、感悟以及欣赏评价的能力有明确要求。作文题聚焦智能互联网时代个人成长的话题,启发学生联系个体生活体验,进行有价值的感悟与思考,并做出创造性、负责任的表达。附加卷材料概括分析题,设置博物馆网络直播这一社会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理性思考社会热点、真切感受文化生活。
以优质语料为素材,彰显江苏文化品位
浓浓的书卷气与文学味是历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一以贯之的特色,今年也不例外。
整份试卷选取的语言材料大都堪称典范,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浓郁的人文气息。文言阅读选取了明代性灵派散文名家袁宗道的《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与2016年的选文(张岱《家传》)在内容与体裁上遥相呼应;文学类文本选用了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的乡土小说《少男》,语言简洁凝练,细节丰盈,可读性很强;论说类文本选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文艺评论《谈诗歌朗诵》,深入浅出,平易晓畅,直接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相关联;实用性文本选用了一篇科学小品《水稻传奇》,很中国,很生活,很历史,很科学,也很有文学性;附加卷材料概括分析题则选用文博专家黄洋讨论博物馆线上直播的文章,切合时代热点,表现了冷静理性的思考。
不仅是选材典范,试卷中原创的文字表述也准确精炼,不蔓不枝。题干指向明确,没有冗余信息,不易对考生产生误导;作文题则延续了江苏作文命题诗意表达的风格,富有启发性,易于激发思维与联想。
以平稳过渡为旨归,实现高考多元目标
为实现向全国卷的过渡,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命制便已经在题型与考点指向上有了一定的调整与变化。今年的语文卷基本延续了这种变化,试卷结构与题型和去年大致相同,没有给考生意外的“惊喜”、带来额外的负担,从而保证了过渡期的平稳性。
平稳过渡是这份高考试卷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性目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则是优秀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性目标。
如前面第一点所述,全卷试题交叉呈现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时代风貌、人文气息,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正向引领,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品德修养、关注时代发展,较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看,试卷考点分布均衡,题型设置合理,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答题应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综合能力与思维品质,从而给高校选拔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引导教学角度而言,试题的命制贴近生活热点,注重情境设计,立足文本细读,强调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语感。
文言文翻译的第一小题看似有一定难度,但关键词语大多在学生学过的经典文本中出现过,如果积累到位,当不成问题;而“鞶”(pán)、“珥”(ěr)这两个冷僻词语虽然考生可能不认识,但如果热爱母语并熟悉汉字形音义结合的造字特点,再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导,也不难得出大体正确的理解。几篇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凡涉及鉴赏评价、写法分析的问题,大多放进了客观题中,这就有效避免了此类主观题答题时常见的套路化问题;而阅读主观题多是指向对文本内容的多角度理解和信息筛选概括,考生在回答时只能紧扣文本,联系个人的阅历体验,没法用现成的套话。这样,反复刷题的题海战术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些地方都传递出了明显的信息,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难度适中,知识点考查比较常规
在玄武高级中学考点外,来自南京市第九中学的陈同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数学试题整体难度适中,做起来还是比较顺手的。在九中考点,来自九中的张同学笑着走出考场,他说数学考得比较平稳,附加题考到了矩阵、空间向量、参数方程、概率分布等知识点。对于考试的结果,他比较淡定,已经准备好投入英语考试了。
权威评析
关注考生应用与创新意识,试题不偏不怪
点评嘉宾: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 卓斌
2020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核心立场,考查考生的基本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对数学思想的追寻和数学应用的探索。这份试卷紧扣《江苏省数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命题要求,体现了“依纲扣本,引导教学,科学选拔”的命题特色。
注重“四基”,贴近教材,基础查考全
试题顺序的编排颇见命题者用心:由易到难,低起点、宽入口、遵循考试基本规律,契合考生答题习惯。譬如,填空题中前10题、解答题中前2题,都源于教材素材的改编,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基础题,能尽快消除考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试卷重点考查数学学科主干知识,譬如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与平面向量等模块。试卷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考查,解决数学问题突出通解通法,不偏不怪,淡化技巧要求。许多问题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到了概念清楚、基础牢固、答题规范,取得基本分还是比较容易的。
目标性强,覆盖面广,点题对应好
试卷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的目标性强,试卷内容选取得当,问题设计科学合理。试卷考查了全部8个C级考点、38个B级考点和绝大部分的A级考点。这种重要知识点实行重点考查的命题方式,有利于对一线数学教学的正确引导,让一线师生在复习备考中容易做到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压轴题新,多层把关,选拔区分强
试卷注重压轴题的区分选拔功能。填空题中第13、14题,难度相比往年有所降低,中等及以上学生大多能够下手,也能够做出来,区分度较好。第19、20题中的问题串设计,注重梯度,层层推进,第一小问属于容易题,让学生熟悉新的问题情境,只要读懂题意,基本上能够做出来;第二小问难度中等,设问和方法常规;第三小问难度较大,其方法有继承有发展,同时对思维和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对数学优秀生提出较大的挑战,有较好的区分度。这种设问方案,为不同水平的考生均提供了发挥空间,充分发挥了高考的功能与价值,是这份试卷的精彩之处。
注重素养,倡导通法,解题路径宽
数学学科有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一切数学解题活动都是六大核心素养的生动展示,都是在数学思想方法引领下的数学思维活动。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我们在很多试题中都能轻易地发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潜能。如第10、13、14、16、17、18、19等题,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第7、8、11、12、15、16、20等题,渗透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第6、12、13、17、18等题,渗透了函数与方程思想;第20题涉及数学猜想和数学探究。
适当创新,关注应用,选材有特色
试卷还非常关注考生在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方面的表现。第9、17题,试题的背景兼顾到了文理分科和城乡差别,关注数学应用。第14、19、20等题,坚持原创,注重思维,立足知识交汇,凸显能力考查,体现较好的创新性。注重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避免了猜题押题现象发生,试题素材选择有特色。试卷中容易题改编自教材,中等题和难题的思想和背景知识也来源于教材,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回归教材,倡导学生围绕主干知识加强研究和探索,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