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感染新冠肺炎157天后
武汉82岁医生回来上班了
  重返医生岗位的张和武
  张和武记录自己康复治疗中的数据资料
  张和武教授在武汉肺科医院住院治疗

  7月1日,武汉市肺科医院82岁的呼吸科专家张和武重返医生岗位,恢复了查房工作。这一刻,张老等了157天。自1月25日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后,张老经历了呼吸衰竭的生死考验,为照料他的医护人员留下了厚厚的自诊病例。

  张和武是一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结核病防治岗位上工作了超过60年。他是国际防痨协会会员,生病的时候,他时常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投入工作,只要工作着,就是幸福着。”

  

  通讯员 王敏 张全录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侯天卉/文 顾闻 顾炜/摄

  要把医疗资源留给年轻患者

  庚子之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作为中国防痨界知名专家,82岁高龄的张和武与武汉市肺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一样,奔波在战“疫”一线,查房、会诊,张老无一缺席。

  1月20日,张和武教授出现了咳嗽、低烧的症状,由于当时对病毒的认识不够,张老并未在意。在医院领导多次催促下,张老1月25日进行了检查,结果出现了肺部感染,被迅速安排入院。

  入院仅仅两天,张和武就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症状,高流量吸氧已经无法缓解张老的病症,病情一度十分危急。“不插管,不进重症监护室。”面对张老病重时的一再坚持,照料他的同事们只能为他加油打气,“大家都在等你回到工作岗位呢!”

  “那时候,老师已经卧床不能行动,只有嘴能动一下。”朱琦既是张和武所在病区的主任,也是他的学生,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师,朱琦流下了眼泪。“当时他还特意叮嘱我们,如果他的病情继续恶化,就不要抢救了,把医疗资源留给年轻患者。”

  4月16日,在武汉一线采访的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了病情好转的张老。那时的他,虽然还无法脱离吸氧管,但体力和肺功能已经明显恢复。张和武回忆说,1月初的会诊中至少接触了两例病毒性肺炎的患者,再加上院内也有确诊病人,坐诊中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

  拿自己做实验,尝试治疗方法

  “只要病人需要我,我立刻就能到医院来。”张和武教授的家距离医院只有100米,病人、学生、医院就是张和武的全部。

  “病重时,老师应该是觉得自己熬不过去了,感到了死亡的威胁,每天都在跟我们嘱咐着未来工作、学习上的事情。”朱琦哽咽道,“他就像是在交代身后事一样,字里行间都是关于医院未来的发展。”

  3月初,张和武的病情得到缓解;3月28日,换上了提供低流量吸氧的鼻导管;4月下旬,张老核酸转阴,陪着武汉走向首次“清零”。

  病情好转后,张老抓住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研究病毒。不擅长使用网络的张老叮嘱儿孙,每天帮他把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整理好,用微信发给他,他再一一记录,认真学习。

  除了研究成果的学习笔记,现代快报记者还在张老病床旁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一本记录生命体征的病例,里面的字迹从歪斜、难辨到工整、清晰。

  “老师稍微好转就开始记录自己康复治疗中的数据资料,等我们查房时拿来和我们分享。”朱琦介绍说,住院期间,老师经常和她们一起讨论救治方案,有些治疗方案、方法,他会要求在自己身上尝试。

  其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张和武教授就形成了手写会诊、查房记录的习惯,截至目前,已经记了上百本。张老解释说,“我要对每一个患者负责,这些信息靠脑袋记不住,记在本子上,方便随时翻阅。”

  重回岗位,参与查房工作

  7月1日,张和武迎来了康复后的首个工作日,他很激动。“我要工作,要治病救人,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在救人的同时,我也在学习,在成长。”张和武说,重回工作岗位的心愿能在党的生日这天实现,他特别高兴。这位拥有59年党龄的老党员希望能为党和人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现在的张教授还不能坐诊,只是参与到查房的工作中。在张和武的白大褂里,揣着他心爱的听诊器。每次检查病人前,他总会把接触病人身体的那一端攥在手心里捂热了,再轻声交代患者撩起衣服进行检查。在患者眼里,这位专家没有一点架子。

  “病重的日子,是我第一次从患者的角度看待医护,觉得他们为疫情付出了太多太多,同时也深深体会了患者的心境。”张和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住院时他就暗下决心,回到医生岗位,会更加体谅患者,对他们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