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大江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江苏“时代楷模”糜林:
脚踏泥土,用生命照亮富民路
  糜林(左)生前指导农民种植葡萄 镇江农科院供图

  再过几天,葡萄园里的阳光玫瑰也要上市了。可江苏句容的果农们再也听不到他的耐心指导了。他是糜林,生前系镇江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他,三十三年如一日扎根“三农”一线,2020年2月18日,因长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7岁。6月30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追授糜林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全国“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赵亚夫颁奖,糜林的女儿糜蓉代为领奖。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蔡梦莹

  出身农家,立志帮农民致富

  “我是农民家的孩子,因为看多了农民的苦,才立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致富。”这是糜林生前常说的话。1963年,他出生在镇江丹徒千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7年,24岁的糜林从句容农校(现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来到镇江农科所(现农科院)工作。

  在上世纪80年代,镇江农业以大田作物为主,农民们只能“靠天收”。这样的状况亟须改变。虽然糜林在学校学的是林学,不过他根据农民需要,把果树的新品种、新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在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的带领下,拉开了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序幕。

  对于农民来说,水果还是新鲜事物,对果树栽培更是一窍不通。身为农业技术人员的他们就先学先试。1995年,他去日本进修后,率先从日本引进无花果种苗,开展适应性研究。但无花果因为本身就比较软,特别容易烂,保存有难题。他就研究起了无花果蜜饯,帮农民找销路。那时候,女儿糜蓉才5岁多, 好几次去单位找爸爸,就看到他蹲在锅炉边做蜜饯。“小时候,我对父亲的职业不了解,还以为他是烧锅炉的,后来才明白他一生都在为农民服务。”糜蓉说。

  服务农民,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农民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比起“专一”的专家,他研究的品种繁多,包括甜柿、草莓、桃、梨、葡萄、柑橘、无花果等。1997年,镇江万山红遍农业园白兔园区建成,当时是镇江农科院的试验基地。糜林也就是从这里搞起了研究,分管梨、无花果、枇杷等品种。1999年,糜林再次去日本学习,带回了几株新品种的梨树苗。他喊上了村民朱春喜在一亩半分地上开始试验。

  “我是个粗人,不会喊他老师,我都喊师父或者糜工。”朱春喜比他大1岁,之前的20多年干的是裁缝活,因为效益不好决定转行。也就在这个一亩半分地里,他跟着糜林从修剪、整形到浇水、施肥开始一步步学习。面对新品种,糜林不仅自己下功夫研究,还手把手地教朱春喜。

  2001年起,糜林决定把这里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两人一同努力,留下了一本满满干货的《果树栽培指南》。后来,农业园要转手,糜林不放心,就拜托朱春喜再管2年。

  如今,一亩多的梨园,已扩大到了30亩。直到糜林去世前,这里仍然是他最挂念的梨园。

  扎根农业,把名字“刻”在修剪的果树上

  在句容,王巧娣经营的姐妹桃园很出名。15年间,王巧娣从一名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村妇女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年收入30万元,这其中缺不了糜林的指导。

  在农民的眼中,糜林根本不像个专家,更像个农民。有时候,王巧娣丈夫刘德春跟糜林开玩笑:“你一点都不像个领导,你的后备厢都跟别人不一样。”一双套靴、一副手套、一把锯子、一把剪子,下雨了就多一把伞。“每次来了以后,他穿上套靴就下地了,开始修剪了,比老师教学生还要细心。哪怕我们学会了,也经常过来,提醒我们做好管理,提醒除草的注意事项。”

  今年春天,王巧娣有事找糜林,电话一直打不通,最后电话打到了镇江农科院一问才知道他住院了。2月18日,等他们到了医院看到的,已是躺在病床上陷入了昏迷的糜林。就在当天,糜林与世长辞。

  对于果农们来说,人的生命短暂,而果树的生命恒长。“金剪刀”糜林修剪的痕迹刻在了树上,果树也会永远记得他的名字。心系农民,脚踏泥土,他用一生诠释了为农服务的内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