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敏芳的“三书”人生 □ 徐利明
顾敏芳,祖籍上海,生于杭州。皮肤白,长相甜,性情温柔,少时是典型的“西子姑娘”。青年时代读过大专,曾在纺织公司工作,其间当选为出席杭州市第十二次团代会代表,是个“进步青年”。因其爱学习,爱好书法,曾参加过陈振濂教授主持的书法高级研修班,该班同学有多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成为浙江书坛的骨干。又因其对文艺工作发自内心的兴趣,又由于做事一向认真细致,被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看中,调去担任艺术图书专职编辑,由此使她的人生步入兴趣爱好与本职工作合而为一的阶段。
担任编辑工作期间,著书、编书,出了不少成果,首先是参与了《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辞条的撰写。这套辞典大16开,上、下两厚册,在全国各地邀了二百余位长于书法理论研究的作者撰稿,敏芳当时应算是其中年龄偏小、又是女性的少数作者之一,因其所姓“顾”字繁体笔画数特多,在辞典的撰稿者名单中排列倒数第二。这套辞书因出书早,当时影响很大,至今仍是有关中国书法史及其重要作品评介的基础读物之一。
第二是编撰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及其笔法》一书(1994年3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教学读物。此书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总体的书法艺术风格特点、用笔的基本原理、结体的基本规律作了介绍,并以图解的方式对典型字例加以详析。这在当时日益隆盛的“书法热”中很受欢迎,20多年来已再版多次,重印次数更多。
作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的专业编辑,她经手编辑了大量书画作品集,有一套当代人的著作《书法学文库》(共8册),在书法理论研究尚处于勃兴初期的1992年出版,对推动书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8本著作为《书坛旧闻》(郑逸梅著)、《书法文化丛谈》(姜澄清著)、《书法生态论》(卢辅圣著)、《书法技法意识》(陈方既著)、《印人轶事》(刘江著)、《近代书苑采英》(陈祖范著)、《上古书法图说》(沃兴华著)以及《海外书学论文集》。敏芳从选题的申报、邀约作者到编辑、校对以至出版,过问始终,细致严谨,获得作者与读者的全面好评。尤其与当时已90多岁高龄的郑逸梅老先生的来往印象深刻。郑老先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就很有影响,他笔头很勤,平时记录了大量所见所闻的名人轶事,常应约为各家报刊版面的剩余空白处供稿以作补白,有“补白大王”之雅号。他为自己承担的《书坛旧闻》一书供稿事与敏芳有书信往来,信中开头就称呼“敏芳兄”,这使敏芳大快朵颐,与我说起时,她脸上的表情真可谓心花怒放了。这本书的末尾,有郑老所撰《后记》,文中称敏芳为“我之神交有素者”,末款署“郑逸梅时年九十八,一九九二年春”。然此书1992年9月出版面世,郑老却已作古,敏芳回忆起来,脸上神情不免露出几分沮丧。
担任编辑期间,敏芳作为编委之一和责任编辑,又完成了《中国钢笔书法大字典》的编辑工作。此书于1989年9月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迎合了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学好钢笔书法的广泛需求。同时,浙江美院出版社创办了《中国钢笔书法艺术》杂志,由她一个人承担了策划、约稿、编排、设计、校对到出版一系列工作,她都充满热情并且严谨务实地完成了每一期的采编出刊工作,直至她调离杭州。
1990年7月,全国第三届青年书学讨论会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约有百人之众。会上并成立了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陈振濂任主席,我与曹宝麟、周俊杰、包俊宜等数人为副主席。在这次活动中,我与敏芳有机缘相识。她作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总编室编辑和《中国钢笔书法艺术》杂志记者与会,未忘抓住时机约稿。交谈中她提出请我为其杂志撰稿,我想到了我存有不少林散之老人与我多次交谈时用铅笔写的字条,因而答应选几张图片并撰评介文章提供给她刊发。值得一提的是所选三张字条的内容,有“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有“文艺家一定要做个真人,不要做假人骗世”;有“书画文艺不要落入市井趣味”。作为第一手资料,彰显了散翁的人生目标、远大志向及高尚人品。敏芳收到稿件非常高兴,又约我写一张钢笔字,我即用钢笔临写了一张《秦诏版》寄去,被作为杂志封面图版,与评介林老铅笔字的图文在同一期《中国钢笔书法艺术》上发表了。
1993年,敏芳调来南京,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工作,被胡公石社长任命为专职秘书长。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为民国元老于右任1932年创立于上海,1946年随于老迁至南京宁夏路2号。1984年,在赵朴初、启功等人积极支持下,由于公的女婿屈武和弟子胡公石倡议,经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在北京恢复成立,社址设在宁夏银川,胡公石任社长。1991年,经中
央统战部与中共江苏省委商定,社址迁至南京,委托江苏省委统战部代管,是具有统战性质的草书专业研究交流机构。敏芳调来后,先后在胡公石、尉天池两任社长领导下,遵循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主旨,继承于右任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其高雅书法审美传统,协助社长策划、组织和实施各项活动,包括举办各种重大书法展览,出版作品集,搜集、整理、研究于公生平及其书法艺术,与海外兄弟社团开展交流互访活动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工作岗位上,敏芳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协助社长,与台湾中国标准草书学会(会长李普同为于公弟子)、日本高崎书道会(会长金泽子卿为于公弟子)以及陕西于老家乡的研究团体建立了经常联系、交流的关系,四家多次举办联展、研讨和互访活动,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为扩大海外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贡献。
敏芳又积极发挥编辑之长,承担了有关展览的作品集、标准草书研究、于老书迹整理等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如胡公石社长主编的《于右任先生手札》(线装书,宣纸影印,西泠印社1994年12月出版)由她担任特邀编辑和封面设计;《胡公石书标准草书草圣千文》(西泠印社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由她担任特邀编辑;尉天池社长主编的《于右任书法精品集》(线装书,华宝斋书社2003年6月出版),由她担任执行主编和设计;尉天池社长主编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海峡两岸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集》,由她担任执行主编和装帧设计,等等。此外,她又为翁振进策划、我主编的《心经印谱》(线装书,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担任特邀编辑。尤其是对线装书的编辑与装帧设计,更显示出她对民族传统的书籍样式及其版面编排、装帧设计手法与审美要求的熟练把握,今日出版系统的中青年编辑们对此等传统、古典的书籍样式装帧设计已少有熟习者了。
除了完成标准草书社的本职工作外,她还参与了陈振濂主编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丛书中《草书临摹教程》分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的编写,这套丛书后来获得了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她又编著了《怀素小草千字文及其笔法》(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一书,其内容包括了怀素《小草千字文》墨迹本与刻本的对照,对此帖草书字形简括规律与结体特点的讲解与例证,对草字各种偏旁的各种草法的归纳分析,笔势与笔法特点的讲解与例证,草书结构近似字辨异及其例证,最后又附录了董其昌书《草诀歌》,使这本书不仅成为草书入门易懂易学的好教材,同时又具有了较强的学术品格,对有志深入研究此帖者大有裨益。此书自初版至今20多年间多次再版,重印次数更多。
此外,敏芳又与我合著《怎样题跋·钤印》(《美术爱好者丛书》中一册,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这是中国画基础读物之一。书中对中国画落款、题识和用印的各种方法一一介绍、讲解、举例。我们分工搜集资料,一起进行筛选、讨论,力求写得浅显易懂,对初学者有所助益。初版第一次印刷就达一万册,颇受欢迎。
说到敏芳的书法,她长期热衷于取法拙朴风格的古碑帖。工作之余,常见她凝神静气地临习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等,或写小字,或放大写。有时临写北魏墓志,如《元略》《姚伯多》《龙门二十品》,以及《爨宝子碑》等,还常临写于右任为民国名人所书墓志铭字帖。于公的行楷书本是从北朝刻石书法中蜕变而来,其诗中曾自言:“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所以于体在潇洒灵动中不时透出拙朴之气。敏芳所临习的碑帖,其旨趣与于老颇为相近,但较于老书更显拙朴之趣,反映出她学书的基本审美取向。
调到草书社这些年,她把学书重点放在了草书上。她编撰《怀素小草千字文及其笔法》一书,正是她用功于草书的一个证明,通过编著这本书,她对怀素小草书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及其书法美內涵加深了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对于右任草书的笔法渊源有了进一步真切的认知,因为于公的草书本以怀素小草为其主要来路的,是以此为本(显于外)而暗含北碑拙趣的(隐于内)。而观敏芳平时所临怀素小草书,总是拙朴之趣较原帖为甚,临写于公标准草书时亦复如是。由此可知,她从内在天性上就是崇尚天真的,这是不期然而然的结果,并非主观追求所致。
敏芳的草书可谓是于公的忠诚“弟子”,而前文所析其异于于公书风之处正是其书法个性气质之闪光。尤其是写大字,她敢于频出枯笔,这也反映出其性格中率真大气的一面,与其相貌举止文静典雅作比,似反差很大。然两相结合论之,正立体地彰显出她的气质个性、艺术情怀和人文素养。而这,也正可谓其“三书”人生的高度综合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