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戴建业: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中的一粒沙
  被网民称为“国民教授”的戴建业 受访者供图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戴建业 著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20年4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教了一辈子书,没赶上文化名人大潮,没赶上百家讲坛,最后却在抖音上一讲成名,靠的是游走于大俗大雅之间的“有趣”。

  大概十年前,戴建业给本科生开过一门“走近大诗人”的选修课,原来计划是讲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苏轼,但后来只讲了陶、李、杜三人。屈原因他准备不足,苏轼又因课时不足,使得这两位诗人没有被讲成。

  再后来,大学管理越来越“规范”,教师开选修课就越来越不“随便”。什么课程设置,什么教学模块,不是教师想开什么课,他就可以上什么课,而是课程设置中有什么课,老师就必须去讲什么课。虽然当年戴建业这门课座无虚席,但在规范的课程设置中,容不下“走近大诗人”这种个性化的课程。有段时间戴建业为此十分遗憾,不过现在对这一切都已释然。“因为人生的遗憾太多,不放下遗憾就没法儿活。”

  也是纯属偶然。当年戴建业讲课时,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做线上名师讲坛,录了各行各业老师的课,录了几千人,也录了戴建业的“走进大诗人”。2018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买课,他们把课程剪成短视频挂到抖音上,戴建业就和钱理群、王蒙、易中天、白岩松、俞敏洪等一起挂上去了。没想到的是,一口湖北麻城口音的戴建业,成了最火的那一个。第一个短视频就有两千万人看。随后,他的讲课视频不断被放上网,热度越来越高。截至目前,他的抖音粉丝已快突破500万。

  诗仙李白,在他嘴里成了搞笑的普通人:“李白他老人家牛得很,他一直以为自己有政治才干,四十岁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宣他进京: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看这德行,就知道当不了官。”

  淡泊名利的陶渊明,是多少人心里诗和远方的代名词。结果《归园田居》的“草盛豆苗稀”,被戴建业吐槽:“种的什么鬼田,如果我种田种成这样,绝不写诗。”

  还有那个永远忧国忧民、苦大仇深的杜甫,到了老戴口中也被挖掘出了狂放的一面。“你别看杜甫那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他也牛得很,以前我以为他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

  诗仙、诗圣、初唐四杰,到了他嘴里都变成了“笑料”。但他的有趣,丝毫不恶搞,半点不亵渎,他不过是把现场听众带入了唐代,带到了诗人的生活里、心里。

  最近,戴建业的讲课视频被整理成书出版了,书名就叫《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收录的主要是他讲李白和杜甫的内容。相比于网络视频,书更为系统、全面和透彻,作者也做了很多的补充和修订,可以说是网络讲课视频的升级版。

  在接受现代快报专访时,戴建业表示,短视频能够激发人对诗歌的兴趣,但他希望大家看了短视频后,一定要去读原著,从抖音进,从原著出,读书才是最重要的,他说:“我写的书和文章比我的人要好看,也比我的课要好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读品:我们通常称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但你反对贴上这样的标签,为什么?

  戴建业:所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19世纪欧洲的两种创作流派、创作手法,并不是说一个人浪漫或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白不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也不能说是现实主义诗人。我们喜欢用西方概念来套中国古代的诗人,这没什么道理,不靠谱也不准确。浪漫不浪漫,还是跟时代有关。李白浪漫,是他的生活有保障,对未来有信心,他一辈子除了当了一两年的翰林供奉,基本就没工作过,但一直生活得很好。杜甫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但成年之后却经历了国家的由盛转衰,生活相比李白要苦得多。

  读品:“李杜”向来并称,但很多学者心中对他俩会有一个排序。

  戴建业:这一直是个有争论的话题。如果从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来看,杜甫肯定比李白了不起。后世诗人无不受到杜甫的影响,而受李白影响要小得多。这是因为李白的诗歌天马行空,没有章法可循,而杜甫是通过“读书破万卷”的艰苦努力,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成就,后世可以通过借鉴、模仿,找到窍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李白多些,不容易读进去杜甫,年纪大了,经历了世事沧桑,对杜甫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过很难说哪个人更高。

  读品:BBC拍了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你觉得杜甫诗歌的永恒价值在哪里?

  戴建业:史学家洪业写过一本书《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BBC的标题和思路都是来源于洪业的这本书。洪业是1946年去的美国,一辈子研究杜甫,写了这本书,的确写得不错,而且是用英文写的,英国人读起来也容易。BBC

  将杜甫与但丁、莎士比亚这两个西方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并举,但丁写伟大的宗教情感,莎士比亚写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痛苦和怀疑,杜甫一辈子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抚慰作为自己创作的最高使命。杜甫的诗歌特别“近情”,不是高深的理论,读杜甫会深深感动。这个世界的宗教情感在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淡薄,世俗化的情感和体验越来越凸显,我觉得西方懂汉语的人还是太少了,如果懂的人多,杜甫得到的赞誉可能会更高、更广泛。

  读品:你讲李白一方面追求灵魂自由,一方面又想做官建功立业;一方面鄙弃富贵,一方面又希望猎取功名,这样的人生悖论导致了他的悲剧,也成就了他的伟大。这样的矛盾似乎不只李白所独有,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症结。

  戴建业:大部分人的确有这种矛盾,但李白为什么这么突出?以孟浩然为例,他也考过进士,可没有考取,但他痛苦一下也就完了,反而活得爽朗而闲适,日常生活充满了诗意,你看《春晓》《过故人庄》,睡懒觉、吃鸡肉也能作出好诗来。又如杜甫,他对自由也有向往,但他从没有觉得自由本身有什么价值。他和李白见面后,被李白的风采迷住了,进士也不考了,跟着李白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最后仙草没有找到,仙丹没有炼成,仙人更没有见到,弄得蓬头垢面很是狼狈,他不想干了,所以他问,“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但是李白不一样。在李白看来,这种“痛饮狂歌”“飞扬跋扈”本身就有意义。杜甫觉得没有意义和价值,所以他不干。

  李白一方面追求绝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建立伟大的功业,这两样他都要,而且都特别执着,这就使得他的内心世界不断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他一辈子过得并不好,他的灵魂从来都不安宁。在野的时候,觉得生命在浪费;进了朝廷做官,又很狂放,不愿意低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灵魂从来就不安定。陶渊明也受不了官场的约束,他归隐田园,找到了真我,找到了灵魂的安憩之地,内心世界特别和谐宁静。

  读品:李白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嗜酒、慕仙、携妓、漫游这四个方面,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极少,加起来也不过四五首。在你看来,李白诗歌的价值是什么?

  戴建业:这主要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衡量。但每个人生命情感体验的重心不一样,个人价值取向、气质个性也不一样,不能用同一个价值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诗人。我们的文学史评价诗人,从来都是“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疾苦,揭露封建统治者罪恶”,没有一个例外。如果都这样讲,学生怎么读得进去。李白的诗,十之六七“醇酒妇人”,既不同情人民疾苦,也不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那李白有什么意义?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人物,李白通过个体生命的宣泄和激扬,深刻表现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处在鼎盛时期那种伟大的活力。极度亢奋的生命激扬,不可一世的傲兀狂放,出人意表的想象夸张,使人震撼的气势力量,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气象“橱窗”。

  读品:后世评价杜甫,离不开“忠君爱国”四个字,你怎么看?

  戴建业:古代“家天下”,帝王代表着国家,歌颂君主是书生的天职。杜甫爱君就是爱国。杜甫对君王的无条件的忠诚,意味着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杜甫其实在有些地方对君主也有所埋怨,但更多是回护,他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说“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意思是很多盗贼本是皇上的臣民。但我们不能就此说杜甫是在批判,这是强人所难,杜甫的伟大和局限都在这里。

  读品:你研究古代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关系,这对当下有哪些特别的启示?你理想中的知识分子是怎样的?

  戴建业:以杜甫为例,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并不是一味地站在官方这一面。他支持官方的战争、国家的统一,但是他也写了《三吏》《三别》;还有李白,他当时在庐山,永王李遴请他下山,说去讨伐叛军,他写下了“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说只要用我,我肯定把事情搞定,他就愿意挺身而出从军打仗。这些人有很强的家国情怀,并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社会良知。

  陶渊明为什么不当官?他就是要守拙。“守拙”是什么意思?“拙”的反面是“巧”,异化、技巧、狡猾,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守拙,就是要守住人的天性、本真、善良。一个人要守住这些,是要付出代价的。陶渊明最后穷困潦倒。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先贤有许多精神资源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的良知,要有专业创造,而且要勇敢地说出真实看法,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是站在个人立场发言。

  读品:五四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但是现在我们也意识到这样不对、这样不行。在你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让传统真正恢复活力?

  戴建业:我们的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东汉末年佛教传过来,后来唐三藏到印度去取经,是主动去迎接,而不是它打进来。我们无论对哪种外来文化都能够敞开胸怀接纳,这能够保证我们能够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产生新的文化。

  我认为日本人做得很好,转型非常成功,成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又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传统文化。我曾经在澳门大学有个发言,叫《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型》,我分析了张之洞和福泽谕吉的同名书目《劝学篇》。比较一下就知道,胜负已定,人家的那种世界视野,那种对各种文明的比较,对未来发展方向清醒的认知,总之你一看就知道,那是个了不起的人。张之洞也写得很好,但是抱残守缺。我不是说要全盘西化,就是说要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福泽谕吉在日本那种历史的重大转折中,他看清日本应该向哪里转,所以日本纸币上印上他的名字,我觉得实至名归。

  读品:你对自己学术工作的意义产生过怀疑,发出过“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喟叹,但还是准备退休之后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作。

  戴建业: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看不出来它有多大的价值。成天翻这些线装书有什么用?后来想清楚了,只要中华民族代代不绝,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中的一粒沙子。我们做些贡献就可以了。

  戴建业

  

  1956年生,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术带头人。著有《老子的人生哲学》《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孟郊论稿》《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等。近年因讲唐诗的教学视频在网络热播而爆红,被网民誉为“国民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