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 蔡梦莹)在南京市秦淮区东水关社区,有一个东水关非遗手工坊,这里集合了十多名非遗传承人,经常为辖区居民开课。最近,非遗课堂又开课了,秦淮灯彩非遗传承人赵忠义为居民讲授制灯技艺,很多人慕名而来。
今年61岁的赵忠义,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自小右下肢残疾。“小时候,每年过年,就看到夫子庙有很多手工艺人挑着担子,到集市上卖花灯。当时家里条件有限,没钱买,只能路过看看。”
2002年,他到秦淮区夫子庙街道文体站工作,这是他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开始。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已经46岁的赵忠义在朋友鼓励下决定正式开始学习秦淮灯彩,师从秦淮灯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入门之后的赵忠义,迷上了研究秦淮灯彩的种种门道。“荷花灯除了造型之外,花瓣的颜色特别重要,上色很讲究。”为了钻研上色,赵忠义经常买各种染料在家试色,一种颜色不行,就换另一种颜色。“我女儿说,我把家里搞成了实验室。”赵忠义笑着说:“试的次数多了,需要的颜色也能调出来了。”
掌握了手艺后,赵忠义把小时候在夫子庙看到的灵巧的“金蟾灯”、漂亮的“飞机灯”都复刻了出来,一步步修改简化 ,方便教给更多的人。
去年东水关非遗手工坊建成后,有很多辖区的青少年跟赵忠义学做灯彩。和他一起的还有剪纸、风筝、绳结、脸谱、面塑等非遗传承人十多人。
出师后,赵忠义想教更多人。目前,他是武定新村非遗素养传承导师,还是中山小学社团非遗花灯老师。
如何把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赵忠义如今想得最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