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小妹三难新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唐解元一笑姻缘……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故事,古代“自媒体平台”就开始传播了。一位苏州才子把这些故事收集起来,经过整理、加工或再创作,编写成集。
他凭借“三言”系列作品,摘下明代短篇小说“最高成就奖”。他就是晚明大众文化巨擘冯梦龙。
畅销书作家、自媒体大V、才子、奇人、浪子,忠臣、清官、循吏……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江苏文库·研究编》的《江苏历代名人传》将出版《冯梦龙传》,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冯保善教授撰写。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自画像
在《警世通言》中,冯梦龙藏了一篇他的自传体小说。
《老门生三世报恩》里的鲜于同,就像冯梦龙的一幅自画像,既有自己的轮廓,又涂上了些许理想的色彩。
鲜于同8岁举神童,11岁中秀才。人生在经历了一段快进之后,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之后就是漫长的坎坷考途,也让他饱尝世俗的白眼和冷漠。
事实上,已经拿到贡生资格的他,按照规定,如果屡试不第,可按照年资到京,由吏部选派小官。但鲜于同自恃才高,怎肯将就。他放弃了八次机会,直到五十多岁还混迹在年轻人赶考的队伍里。
终于,57岁那年,他迎来命运的逆转,先是考中举人,又一路绿灯,61岁中进士,开启了23年的职业生涯,一路绿灯升到浙江巡抚。告老回家,又看到了孙儿科第,活到96岁寿终正寝。
“从来资格困朝绅,只重科名不重人。”像极了冯梦龙的“实名吐槽”。
“老门生”的大团圆结局,终究没有落在冯梦龙身上。
少年怒马
现实中的“老门生”冯梦龙,也曾少年考取秀才,鲜衣怒马,名噪一时。
冯梦龙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籍贯是长洲县,占吴县学籍参加考试。
冯家,虽然不算名门望族,但也是书香世家。处士冯昌是姑苏冯氏先祖。靖难之役兵祸起,冯昌就隐居在姑苏,直到永乐十九年去世。
冯梦龙年少成名,当时还不是因为编小说,而是经学研究。为了备考,大约从18岁起,他开始钻研《春秋》。《春秋》微言大义,也是《五经》中最难的一科。冯梦龙年纪轻轻,就对《春秋》有所研究,妥妥的是学霸一枚了。
上天的恩赐,不止于风流才高,还有一段美好而真挚的爱情。
恋人侯慧卿,是一名风尘奇女子,有阅历、有见识。两人是知己。但侯慧卿最终被卖给商人,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只留下无尽的遗憾。
中年转型
失恋后的冯梦龙,已是人到中年。不同于早年的风流放浪,他开始收心,更专注于研究经学,关心社会和世道人心。
他在《情史类略》中提出“情教”理论,认为理顺人情,反对违背人性、不近情理、虚伪僵化的礼制,希望为改变世风出一份绵薄之力。
他到《春秋》研究重镇麻城游学,广交友、结社,还编写了《古今谭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冯梦龙认为,经书说理,史传记事,但对于村夫愚妇而言,这些太高深,通俗演义刚好和经史互补。
暮年入仕
冯梦龙研究《春秋》二十多年,直到万历四十五年,完成著作《麟经指月》。遗憾的是,这样的人才却在考场上屡战屡败。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文人一样,冯梦龙太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了。他安慰自己,功名早成还是晚成,都是命运的安排。
终于,在接近退休的年纪,他开启了梦寐以求的职场生涯。
明朝,成为贡生就可以做官。走“科贡官”的路,要比“进士官”容易不少,但“科贡官”上升空间小。
崇祯三年,冯梦龙成为吴县学籍的贡生,远赴北京参加统一招考。国子监考、吏部考、朝廷考,他总算一一通关,被任命为丹徒训导,也就是当地学官。
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职场新人,冯梦龙兢兢业业,编写了教材《四书指月》,向知县提出改造县学的建议。本职工作之外,他还关心当地民生问题。
守正循吏
丹徒任期满后,崇祯七年,冯梦龙又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寿宁地处闽东大山深处,“岭峻溪深,民贫俗俭”,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文化落后。
现实如此,但并不能浇灭他内心的炽热。作为一方行政长官,他把这里当作理想照进现实的地方,提出很多革除弊政和制度改革措施,虽然大多数没能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重建了四门谯(qiáo)楼,修复了城墙坍塌的地方,修整了“四知堂”、黄册库,建造了“戴清亭”,重新建造学宫,还捐出薪水建关帝庙、天地坛。
当地各种陋习中,溺死女婴最为触目惊心。他专门颁发了《禁溺女告示》,以白话写作:“一般十月怀胎,吃尽辛苦,不论男女,总是骨血,何忍淹弃?”除了苦口婆心讲道理,还明文规定,严厉打击弃溺女婴的行为。
他抓起乡村教化工程,拿出自己编的《四书指月》给当地学生讲解。
清乾隆《福宁府志》将冯梦龙列入《寿宁循吏》,还给了16字高度评价:“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以礼。”
人生谢幕
三年寿宁知县任期满,按照古代虚岁算法,冯梦龙已经64岁。他知道,以贡生出道的自己,这条路再难走远,不如归去。
同乡的文徵明曾孙文从简写诗赞他,“归来结束墙东隐,翰脍机莼手自烹。”朋友眼里,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崇祯十六年,冯梦龙七十大寿。当红诗坛巨擘、常熟钱谦益专门为这位老前辈写了祝寿诗。诗中夸冯前辈集魏晋风度与循吏清官于一身,追忆似水流年和结社的友谊,最后祝福他纵酒放歌,永远年轻。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一年,距离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不到一年。很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满族铁骑入关。冯梦龙记录下此时最真实的内心:“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
站在即将谢幕的人生关口,却不得不重新登上大时代的舞台。他自称“七一老人草莽臣”,不惜古稀年迈之躯,不辞艰辛,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仿佛自己还年轻,一如当年那个读书进取的少年郎,不敢老去,因为还有许多未竟的事、未了的愿。
终究,大厦将倾,无法挽回。1646年春夏之交,冯梦龙为南明小朝廷耗尽最后一丝心力,病逝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