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个挖掘不尽的宝藏。近日,作家许丽晴与其表姐朱慧敏合著的《花落花开人世梦——〈红楼梦〉里的诗与词》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这种由诗词曲赋入手的个人鉴赏式解读得到了红学界的肯定。这一类私人阅读对经典有着怎样独特的意义?作者又有着怎样的红楼情缘?现代快报记者展开了采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记者 王凡
受访者供图
1
在名家林立的江苏作家群,许丽晴有自己的辨识度。她横跨写作和美术两个领域,近年来在小说、散文、绘画等领域均有不俗表现。追溯她的成长之路不难发现,《红楼梦》对她的文学创作有着至深的影响。
许丽晴出身教师家庭,家中藏书颇多,自幼耳濡目染。据许丽晴讲述,儿时与《红楼梦》结缘是在一个“晒伏”的季节。苏中地区有伏天暴晒衣物的风俗,一来防潮,二来除菌,每逢艳阳当头的晴好日子,实际就成了母亲的小型衣物展陈会。一次,许丽晴偶然翻看到一柄被母亲包裹在锦盒中的《红楼梦》人物檀香扇。从那以后,每年的晒伏,许丽晴都乐此不疲地主动“请战”帮忙,为的就是见识母亲那些漂亮的箱底货,特别是那把幽香四溢的檀香扇。她一次次小心翼翼打开扇盒,反反复复嗅着,一边惊叹着,打量着,恨不得把它藏到心底里去。
后来渐渐长大,母亲不顾当时打倒“封、资、修”的极左思潮,与她说起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中的诗词和她自己的理解。金陵十二钗、木石前盟、蘅芜潇湘……读过不知多少遍的母亲,一提起《红楼梦》就沉浸其中。可是,当许丽晴提出想看书的念头时,母亲又顾虑重重,直到她再三苦苦哀求,母亲才将粉纸四四方方包好的四卷本《红楼梦》放在她面前。她如获至宝,开始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阅读。没多久,母亲又将那本淡蓝色封面的《〈红楼梦〉诗词赏析》递给了她。相比原著的博大精深,年幼的许丽晴更喜欢并容易接受那些风格鲜明、朗朗上口的诗词。而通过母亲对这些诗词的解读赏析,她对《红楼梦》原著有了基本的了解。
许丽晴至今还记得,那年抗震防震住地震棚,还在上小学的她只带了一本书便是《〈红楼梦〉诗词赏析》,书中那些清丽词句,构成了一个让她神往的多彩世界。虽然那个年纪的她还不懂《红楼梦》,但那些诗词却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
2015年初,许丽晴和同为红迷的表姐朱慧敏决定合写一本书,两人利用业余时间,将《红楼梦》所有的诗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汇集、注释、翻译、鉴赏,并最终成书《花落花开人世梦——〈红楼梦〉里的诗与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也是许丽晴献给故去母亲的一份礼物。
2
为什么选择从诗词入手解读《红楼梦》?作者之一的朱慧敏在书后记中给出了答案。“人生不能没有诗。”诗词,是姐妹二人爱上《红楼梦》的源起,她们是从诗词开始渐渐参透到对全书的理解。在她们看来,《红楼梦》中的诗词都是充分凝聚和展现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对小说内容起到一扛千斤的点题作用。这种“诗意”的视角得到《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的肯定。他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将多种文体融于一炉,特别是其中的诗词曲赋,不仅有助于《红楼梦》的丰富性、立体性,更有助于构成作品的多义性、多元性,敢于对其进行语义美学等方面的勘探,显示了两位作者的高远精神追求。
凤凰传媒副总编辑王振羽也对两位作者的勇气予以赞赏。他说,收集整理《红楼梦》中的诗词,需要硬功夫、笨功夫,而再就这些诗词,参酌各种解说、评点,融会贯通,反复比较,进行恰如其分的翻译、鉴赏,并不仅仅是进行知识上的梳理,而是深入回目之中,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说,没有一定的功夫与功底,是断难做到的。尤其江苏是明清小说的研究重镇,这一方水土集聚了众多的红学爱好者,解读“红楼”的各种文本如过江之鲤,两位作者深入文本的解读在繁盛的红学中有返璞归真朴实无华之感,令人敬佩。
王振羽在为该书撰写的书评中分享了他个人以往读《红楼梦》的体验,或因年龄轻狂之故,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或因追踪情节,对吟诗作赋不曾深究,但此次正因作者的一番梳理,从诗词曲联的角度审视《红楼梦》之后,他发现这不仅仅是才子佳人的《红楼梦》,不仅仅是悲戚愁绪哭哭啼啼的《红楼梦》,其中有道、有佛,还有史。诸如,第五十一回中的“怀古诗十首”,有赤壁怀古、交趾怀古、钟山怀古、淮阴怀古、广陵怀古、桃叶渡怀古、青冢怀古、马嵬怀古、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篇篇精彩,令人叹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观园里,荣宁府内,并不全是争风吃醋、家长里短、一地鸡毛,这里也有家国天下、历史忧思、谈古论今。
3
在新书发布会上,许丽晴表达了这样一个创作初衷,即希望这本书能为广大读者阅读《红楼梦》作出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为不读懂《红楼梦》的诗,就不可能真正读懂《红楼梦》。
最终,这种个人鉴赏式的解读得到了红学界的肯定。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表示,现在各种《红楼梦》诗词鉴赏注释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但《花落花开人世梦——〈红楼梦〉里的诗与词》自有它的特点和价值,充分展现出两位红迷阅读《红楼梦》诗词的独特视角,又有着女性审美的细腻与情趣。他评价书中注释简练准确,鉴赏生动深刻。对译文,张庆善尤为肯定。他坦言,过去担心白话文翻译难以表现出古典诗词丰富的内涵与意境,但两位作者的翻译非常严谨小心,尽量表现诗词的魅力,能准确译出诗词的意思,特别是其中隐喻的人物命运和悲剧信息,展现出两位女士深厚的文化修养,及其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对一般读者阅读《红楼梦》诗词曲赋很有帮助。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祁智称赞了两位作者著书的站位,“她们与读者贴得很近,在向高手学习、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爱好变成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使更多读者受益。”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则表示,当下,对古典文学的阅读,有别于学者研究的个人鉴赏越来越普遍。具体到《红楼梦》来说,这种越来越趋向于个人化和大众化的态势打破了原来传统红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很多个人鉴赏进入了传统红学的研究领域,涉及《红楼梦》中的服饰、饮食、园林、医学、美容、诗词等等方面,拓宽了红学的边界。
不过,尽管《红楼梦》的阅读越来越走向私人空间,走向大众,但是这种个人鉴赏已经从一种无明状态进入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状态,这也体现了个人阅读和大众阅读水平的飞跃。另一方面,作者的话语方式,也与传统的研究方式不一样。它的路径、篇章结构,再现了现代读者阅读《红楼梦》的一种真实阅读状态和阅读流程,对于读者理解红楼梦诗词来说“贴心贴肺”的,作者力求从话语形式上,跟大众日常阅读无缝对接,对大众的经典普及来说很有价值,“对读者来说,既需要古典的阅读,也需要这种现代的解读,得以让经典走进千家万户。”汪政说。
声音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
张庆善
历来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评价不一,问题就在于用什么标准来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曹雪芹替《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写诗,他的诗才体现在恰如其分,惟妙惟肖,这是《红楼梦》诗词中的了不起之处。比如《葬花吟》的成功,并非是艺术上的什么创新,而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林黛玉的命运,才成为拨动人们心弦的千古绝唱。红楼诗词中还有一个特殊性,即隐喻着人物的命运。这些使得诗词在更具魅力的同时,也给人们阅读《红楼梦》带来了困难。所以对许多读者来说,阅读《红楼梦》中的诗词要靠注释和解读。我相信这本书会为人们阅读《红楼梦》中的诗词提供帮助。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汪政
许丽晴和表姐朱慧敏两位都不是红学专家,但她们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恰恰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鲜活地呈现出大众阅读红楼梦诗词的一种真实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们自觉地把私人阅读经验系统化、学术化、话语化,把本来是个人的阅读经验,与大众进行分享,这是当下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分享文化”一种绝佳的体现。本来红楼梦诗词研究是专家的事情,读者只是看看,但现在有机会能让她们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给别人听。尽管不能用经典的、学术的、专业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学术和专业性。
江苏省作协理事、凤凰传媒副总编辑 王振羽
作者按照每一个回目的顺序,从《石上偈》开始,一直到《结偈语》,细细读来,深入其中,实际上是以诗词来切入《红楼梦》的独特解读方式,别开生面,别有趣味。第五回中的判词,自然是《红楼梦》中的重头戏,作者对此也是浓墨重彩,反复解读,玩味再三,入戏很深。而此回目中的曲,多为《红楼梦》自创,无论是“枉凝眉”“喜冤家”“留余庆”,还是“飞鸟各投林”,都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曲,但经过该书作者的一番集中陈列,彼此比较,更为凸显出整部小说的构思巧妙和匠心独具。
许丽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公安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公安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曾任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红流苏》《警察恋》,中短篇小说集《冬雪无忌》,散文集《金陵手记》,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专业性展览。
朱慧敏
自幼爱好古典文学。长期以来一直在机关从事宣传人事工作,在中国、江苏《人口理论与实践》《家家乐》等杂志、书刊上发表各类题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