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徐风:天生此人在江南
  作家徐风 受访者供图
  《江南繁荒录》
  徐风著
  译林出版社

  宜兴人徐风以紫砂写作而闻名,长篇传记《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曾入选“2015中国好书”。新近出版的非虚构文化系列散文《江南繁荒录》,是徐风的一次“壮年变法”,他把观察的对象从紫砂器皿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江南世俗生活,在一壶一茶一寺一碑一谣一人等风物人情的细节中,梳理出水乡江南的人文脉络。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道不尽的是江南源远流长的风骨品格、沧桑流韵。视野虽限于江南世情,笔力却深至人心魂魄。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1

  《江南繁荒录》一书主要以徐风的家乡宜兴为“根据地”,之于整个江南,地理范围上着眼是比较小的。但宜兴地处苏浙皖交界处,是所谓“一鸡鸣三省”之地,几乎囊括了江南地域的所有特点: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崇文重教、人杰地灵。在徐风看来,宜兴的历史故事,连接着一部中国古代文明史,它的每一个褶子,都是对江南文化的最好诠释。

  徐风在书中讲了一个老故事,说是在古代宜兴,一个男人如果没有读过书,则须年满三十六岁才可进入本家祠堂参与祭祖,而如果识文断字,读过四书五经,哪怕三尺童子,亦可自由出入祠堂,祭祖时更可以先于不识字的长辈磕头。由此可见当地崇文尚学风气之盛。

  山水与人文的深度纠缠,让宜兴人才辈出。四状元、十宰相、三百八十五进士,这是宜兴历史上的荣光,不说也罢。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喦、吴冠中、尹瘦石,这些现代书画名家,都是从宜兴的山水间走出去的。从宜兴走出的教授学者据说有六千多人,包括大名鼎鼎的周培源、徐铸成、储安平等。

  徐风选取的江南人物,避开了以往文人笔下才子佳人的脂粉气。他更看重书中人物身上那种一诺千金、步步如钉的精神。富饶的江南从来不是空中楼阁,绝不是夜夜笙歌就可以富甲天下的。

  经由徐风的钩沉和书写,这些人物从历史典籍或民间逸闻中走出,被赋予了愈加清晰深刻的面影:改过自新读书、最后凛然战死的周处,与苏东坡交好并与苏家结成婚姻的单氏兄弟,丈夫岳飞被迫害致死后坚守家业、替夫伸冤的民女李娃,梦想回乡隐居修园却身死战场的抗清名将卢象升,一锤一凿修出名胜善卷洞与张公洞的储南强,已有婚约仍与徐悲鸿私奔、耸动全城的蒋碧微,以强悍犀利出名的外交官沙祖康早年读书生活的困顿,剑走偏锋的台球天才少年丁俊晖“不读书”的背后境遇……

  透过这些人物,你会发现,比起想象中温软呢喃的江南性格,他们身上更多的是坚韧、坚守、坚固,甚至于烈火肝胆、血性十足,这才是真正的江南禀性。非若如此,何以有宗族壮大,何以有自古繁华,何以有耕读传家文脉未断。虽是一地风土,却是整个江南缩影,暗藏着中国文化的根脉。

  有别于一般的江南叙事,徐风的书写着眼于江南的繁与荒。江南的繁盛与繁华,人们都熟悉,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人文历史上,至今如此。但江南的“荒”却令人有些陌生,荒在何处,为何而荒?

  徐风说:“说到底,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她的生长与消停、繁华与荒芜,始终跟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一体的。这里的‘荒’,或是荒芜,因了战乱与纷争,祸及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安放;或是荒凉,以人文角度考量,那是对物与精神的颠倒与重置,其中或有‘天灾’与特定时期的‘人祸’因素;或是荒歉,那是对本该丰收的年景里,却收获一片荒凉的拷问;还有一种荒落,是过于精致的文化带来的生命力的衰退。总之,我想以一种平白的中国话语,去构建一部有生命温度的江南沧桑大戏,看似温柔的面纱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庐山真容?其间多少传薪,多少相守,多少歧义,多少蜕变,多少新生,多少希冀,值得我们在守望中反思。”

  2

  徐风土生土长于宜兴,宜兴人应该有的东西他身上都有。宜兴出好壶也出好茶。徐风爱茶也懂茶,爱壶也懂壶。于是,壶与茶就成为他特别重要的创作题材。徐风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许多都在谈壶说茶,所以被人称作“紫砂文学”。其实徐风之前也写过不少非紫砂题材的小说散文,得过大大小小的奖,但是大家都只记住了他后来写紫砂的那些作品。徐风说:“这得感谢王蒙先生的点拨。2005年他来宜兴采风,建议我写紫砂,他开过一句玩笑:写紫砂我们写不过你。但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

  2005年,徐风完成了紫砂工艺大师吕尧臣的长篇传记《尧臣壶传》,紫砂界的人很好奇,他们没有见过,写紫砂还可以这样写。2006年,徐风遇到紫砂界年龄最大的寿星,也是“七老艺人”中唯一健在的蒋蓉大师。坐在轮椅上的蒋蓉对他说:“你帮吕尧臣写得那么好,我的故事比他还要多呢。”之后蒋蓉接受了徐风三个月的采访,这就有了《花非花——蒋蓉传》一书。

  写顾景舟时,徐风已经写了五六本紫砂题材的作品。顾景舟是民国以来紫砂界绕不过的泰斗人物,过去轻易是不敢写他的。但是,到了2013年,徐风感觉已经走到一座山下,这座山就是顾景舟,他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写作冲动,之后的两年时间内,为了写好《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徐风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在徐风多年好友、作家潘向黎眼里,徐风在宜兴是一个“呼风唤雨、手眼通天”的人物:“紫砂大师们的深深庭院,他可以登堂入室,和他们聊天论道;许多放在锁着的陈列柜的传世名壶,他都能够让主人取出来,让我们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解中大饱眼福;本来人家不在家,他可以一个电话把主人从外面唤回来,陪喝一盏宜兴红茶或者阳羡雪芽……”并认定徐风专注于紫砂写作的意义,不亚于当年陈曼生走进宜兴窑场——“陈曼生让紫砂有了文化,但一直以来,紫砂有文化,没有文学。徐风,这位紫砂产地的作家,终于填补了紫砂文学的空白。”

  南大教授、批评家王彬彬曾经跟徐风说,如果要称“紫砂文学现象”,就必须有一群人在书写紫砂、并且写出了气象。一直以来,宜兴紫砂只有徐风一个人在写,虽然写出了一定影响,但很难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徐风对这个并不在意。他相信“壶中有乾坤”——只要有紫砂,就会有紫砂文学的书写,就会有更多的作家加入进来,“至于它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学现象,那是文学史家的事”。

  3

  徐风将《江南繁荒录》视为自己的“转型之作”。写完顾景舟,徐风觉得可以暂别紫砂了。于是把观察的对象从紫砂器皿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江南世俗生活,并且通过对江南文化“肉身状态”的观照,打通文人江南和民间江南的精神共相,为历史过滤出某些纯粹的东西。徐风认为,紫砂壶能有今天,它背后的支撑正是江南文化。

  书里有一个名叫杨瘦人的乡镇青年,上世纪80年代因为文学特长而被特招进县文化馆。“杨瘦人”是徐风年轻时用过的一个笔名。顾名思义,那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特别消瘦,此外还有一层向鲁迅先生致敬的意思。

  “周树人用鲁迅做笔名,是因为他母亲姓鲁。而我的母亲姓杨,这个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瘦人’在向树人先生致敬的时候,内心有一种狂妄的心念,今天提起此事,都觉得脸红。我的文学梦贯穿了自己的一生,从耐火厂工人、文化馆创作员、报纸编辑、电视台编导、副台长,到文联主席、陶都文学院创办人,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文学写作,尽管一直是事倍功半。”徐风说。

  这些年,因为工作、写作成果丰硕,徐风有过去央视、去省城发展的机会,但他最终都放弃了。坚守宜兴,坚持书写的“地方性”,使得徐风的写作更接地气、更游刃有余,当然,“受限”的一面也很明显。但徐风认为,人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要付出代价的。“除了喜欢,就是天注定。老天注定要把我留在宜兴,让我用一生为这块邮票大的地方吆喝,无怨无悔。”

  对话

  “金石气”与“书卷气”

  是江南女人最鲜明的特质

  读品:宜兴最令人肃然起敬的,不是宜兴的泥,而是宜兴的人。这里为何出了这么多的人才?

  徐风:历史上的两次“南渡”对江南具有再造之功。一次是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大规模的战乱导致中原地区的许多优秀人士流落到这里,包括孔子的后裔。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资料和文化理念,魏晋南北朝就成为江南一带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再就是靖康之难导致的宋室南渡,京城设在临安(杭州),中国文化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南宋在杭州159年,江南就有了480座书院,而太湖西岸的古阳羡,离“首都”很近,有一年参加“童试”的学子,居然有2500人。“士农工商”是彼时江南民间价值观对其社会阶层的一份排序。“士”引领着社会的风气。英雄豪杰,无出其右。作为当时主宰社会的精英,坚挺的“士”阶层牢牢把控着社会主流,这样的文化地域怎么会不出人才呢?

  

  读品:《女人何必江南》写了几种有别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江南女性,说说您眼中的江南女人。

  徐风:在一本古旧的典籍上,无意间读到了一篇《列女传》,完全颠覆了之前对江南女子“红袖添香”的想象。其中写到不畏强暴的烈女、“割股煎汤”的孝女,也写到惟求贞节不惜一死的“贞女”,写到忍辱负重、身肩大义的“义女”。我把她们从史料里抖落出来,用“故事新编”的手法,赋予她们以人格温度。读者固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也惟其如此,能以几个弱女子的悲剧给历史留存下永久的教训。江南女子都是水做的。这是世人对江南女子“标签化”的认识。但在我的认知里,“金石气”与“书卷气”才是江南女人性格里最鲜明的特质。

  

  读品:青玉案、声声慢、风满楼,为何以词牌名来命名每章题目?

  徐风:以词牌名来统领文本“三部曲”,不单是为了彰显江南的文质风雅,也是为了构建一个开放的文本。它们之间互有关联,又各自成章,第三部“风满楼”既是对“青玉案”先圣风骨的呼应,也是对“声声慢”民间精神的升华。前两部的层层铺垫,最终指向的是“风满楼”——江南文化的当下遭际。

  

  读品:说说您常读的枕边书。

  徐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枕边书。年轻时总把一本《马丁·伊登》放在枕边。中年以后读得最多的枕边书是张岱的《陶庵梦忆》和沈复的《浮生六记》。最近读得较多的有《耳语者》《伦敦传》《柳如是别传》《长物志》等。

  徐风

  

  一级作家,江南文化学者,陶都文学院创办人。代表作品《布衣壶宗》《江南繁荒录》《一壶乾坤》《国壶》等。获中国好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冰心散文奖、 紫金山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钟山》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日、韩文向国外推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