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诸葛亮舌战过的“对方辩友”
真实人设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痛斥王朗是“厚颜无耻之人”。这张电视剧截图现已成为网友爱用的热门表情包

  那一年,曹操得了荆州,刘备兵败退守夏口。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君臣。东吴群儒主张降曹,以张昭为首,轮番上阵挑衅诸葛亮,双方展开一场激烈的舌战。这是《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的情节,经过小说家艺术化的点染,诸葛亮的雄奇辩才已近乎神技。“江东群儒”组合,在这场舌战中遭遇团灭。

  历史上,江东群儒的真实“人设”是什么样的?张昭、虞翻、步骘(zhì)、薛综、陆绩、严畯、程秉……看看这场舌战中诸葛亮的“对方辩友”名单,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北方的士人。

  这是一段“北方人在江东”的故事。他们足迹遍布军政领域、教育学术界、文学艺术圈……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壹

  小说中的那场舌战中,江东群儒轮番登场,接连炮轰诸葛亮:你们刘豫州打了败仗,派你来求助,还这么大言不惭!

  孔明立即回击:我们被迫退守夏口,只是等待时机反击。你们江东兵精粮足,坐拥长江天险,还想着屈膝投降,真不知羞!

  诸葛亮各个击破,群儒哑口无言。

  来自彭城的张昭、同样来自彭城的严畯、来自临淮淮阴的步骘、来自汝南南顿的程秉、来自沛郡竹邑的薛综……小说中,诸葛亮的“口下败将”江东群儒,其实一大半是北方人。

  这场激烈的舌战中,诸葛亮顶着“主角光环”大放异彩,但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景?不知道。辩论双方的确政治立场对立,但惜字如金的史书里,并没有小说里神乎其神的细节描写。

  不过,能公然上堂与使臣“对决”的人,地位一定不一般。东吴立国之初,孙策、孙权兄弟都特别倚重来自北方的士人。他们不仅拥有比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还在完善政权典制和文化传播方面有直接影响。

  贰

  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孙策东渡经营江左,割据东南长达80多年。

  虽然历史的进度条还没到大规模衣冠南渡的时候,但当时的确有不少北方人已经站上了东吴的时代大舞台。

  当时的长江中下游一带,云集了大量从中原来江南避乱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大族名士。他们峨冠博带、风度翩翩,一边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边书写江东文化的锦绣华章。

  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豫章太守华歆,都是中土名士,他们以人格魅力吸引了更多北方士人南徙。尽管自己也有朝不保夕的时候,他们还是尽量收恤流迁人士。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这些人当中又有不少跟随华歆、王朗返北。

  这和小说里的“人设”不大一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痛斥王朗是“厚颜无耻之人”。但正史记载中,王朗被孙策打败,“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除了在江东任职的中土名士,江东本土大族,比如全琮、陆瑁、骆统、孙瑜、孙奂等,也为北方流迁文士提供了就业岗位。

  叁

  年轻时的孙策,客居江淮之间的庐江、江都等地,他和好朋友周瑜一起,结交了不少优秀人才。早年,孙策麾下谋士不多,最有名的是广陵人张纮、彭城人张昭。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孙策和张纮之间也上演过。孙策在江都的时候,多次拜访张纮,但不巧的是张纮母亲去世,所以都推辞了。

  后来,张纮见孙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终于肯为他谋划:“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他给孙策指了一条明路,确定了以江东为基地的战略目标。这段对话可以称为“广陵对”,堪比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

  孙策对张昭很尊敬,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把文武大事都托付给他,临终前还把弟弟仲谋(孙权,字仲谋)托付给他。

  孙策渡江之后,跟南北儒学士大夫之间都有冲突,甚至多次有残害江东英豪的举动。这时候,多亏了张昭、周瑜等人招抚斡旋,缓和矛盾,才为江东留住人才。

  后来,来自北方的张昭、薛综、甘宁、周访等外来人员的后代,都改籍江南,成为当时的“新江东人”。

  肆

  北方人在江东,不仅出任要职,还带来了学术文化的传播。他们有的专心学术,比如广陵人刘颖;有的收徒传业,比如河南人徵崇。徵崇学业精湛,一度隐居不工作,收徒很严格。

  东吴“创始人”孙坚、孙策,文化程度不高,但孙权从小就接受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他博览群书,不止于寻章摘句。他常常和北方来的儒士一起学术交流,用他们修订朝仪典制。

  孙权还劝爱将吕蒙、蒋钦多读书。吕蒙听了领导的话,好好读书,再也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看”。这两个传世成语,都是因为他的故事而诞生。

  孙权很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专门聘请了程秉、薛综、徵崇等北方来的大儒,给太子孙登、孙和当老师。孙权还觉得历史课很重要,尤其是汉朝的“近代史”。张昭、张休父子合作写了《汉书章条》,作为给孙登上课的讲义。

  伍

  江东地区文化传统深厚。从战国末年到西汉早期,楚文化东传,这里成为楚辞的中心地,出了不少辞赋作家。但东汉以后,江东在文学艺术水平上表现不突出,文风和学风都拘泥生涩、呆滞刻板。北方士人的迁徙,带来了一股清流。

  汉魏之际,中土学风重视玄思论辩。南阳人李肃、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都是很年轻就出道,才思敏捷,擅长辩论,臧否得中。

  外交场合,各国之间派遣使节,都会挑选口才好、文笔好的才子。因为,可能“一言不合”就会有一场辩论赛或征文大赛。有一次,蜀国派遣费祎到吴,宴会间,费祎“停饼食,索笔作麦赋”。作为回敬,诸葛恪当即也“请笔作磨赋”。

  张昭、张纮、胡综等,不仅是有才情、善辞赋的文学创作高手,还是应用文写作高手。当时的军国文书,代表国家形象,所以文化水平很重要。

  就连武将,也有比较高的文学修养。鲁肃在行军打仗之际,手不释卷,他善长谈论,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周瑜之后,鲁肃成为东吴政权的灵魂人物。

  当时的江东文艺圈,南迁的北方士人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皇象、严武、张纮、张昭、诸葛瑾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早在王羲之出道之前,皇象是当时的书圣。

  《江苏文库·研究编:

  中古士人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

  王永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上不可能大书特书,未见详细记载。但我们也许可以从吉光片羽的史料记载中,一窥江东名士风流。

  小说中作为诸葛亮“配角”的江东名士,在东吴立国和统治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南北文化传播和江东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苏文库研究编《中古士人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对“孙吴时期侨寓人士的学术文化贡献”有专门的梳理和研究。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