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把握波浪涌动的节奏
  《到灯塔去》
  《雅各布之屋》
  《达洛维夫人》

  □邱华栋

  一

  我似乎依旧能看见这样一个场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衣服口袋里装满了用于自沉而增加重量的石头,这使她的背影看上去沉着而怪异。她缓慢地向一条河的中心走过去。一开始,河水显得很湍急,枯叶在漩涡里急速地翻转。而越往河流的中间走,河水似乎越来越平静了。就这样,一个坚毅的女人的背影离开了岸,她缓慢地让河水淹没了自己的腰和肩膀,然后,仿佛突然一沉,她一下子就在河流中消失不见了。

  这是我对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杀时候的想象图景。后来,电影《时时刻刻》以画面的形式间接地证实了我的这一幕想象。

  在20世纪乃至全人类的小说史中,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她在文学写作中的勇敢实验和开拓精神,至少使得小说的内涵和边界都扩大了。

  弗吉尼亚·伍尔夫本名雷斯利·弗吉尼亚·斯蒂芬,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家族几代都是书香门第和达官显宦,父亲雷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作家和出版家,学识渊博,他写过《18世纪英国思想史》,主编过《国家名人大辞典》,因此家庭藏书丰富。他的第一个妻子是写过著名的小说《名利场》的作家萨克雷的女儿玛丽亚·萨克雷,但她在1875年因病去世,3年后雷斯利·斯蒂芬爵士又迎娶了一位温柔贤淑的寡妇朱丽娅,朱丽娅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父母亲很喜欢举办家庭聚会,因此,尽管弗吉尼亚·伍尔夫从未上过学,但是在父母亲的影响和熏陶下,她从小就对文学特别的感兴趣。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父母亲的指导下,开始了对书籍的阅读和对人生的体察。不过,很快,几次死亡离别发生在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活中:1895年,她挚爱的母亲去世了,1904年,在她22岁的时候,她最依赖的父亲也去世了。双亲的亡故对她的打击非常大,使她产生了持续的精神紧张,头痛、抑郁,甚至出现了精神崩溃的前兆——这也给她后来精神崩溃埋下了隐患。她决心要成为父母亲希望她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作家。

  在伦敦的布卢姆兹伯里区她的新住处,她继续着父母亲养成的家庭聚会习惯,在她家中,经常聚集着一群伦敦的文学艺术家、画家、史学家和文化学者,这些人包括了小说家福斯特、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等著名人物,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核心的松散的文化小圈子,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互相影响,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很有名的小团体:“布卢姆兹伯里派”。191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伦纳德·伍尔夫先生结婚,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稳定感,他们一起开办出版社,在1927年之前她的所有著作都是自己出版自己的书,因此,她觉得自己是英国最自由的作家。但是,她对男女性爱很冷淡,也不喜欢生育,这一点她的丈夫都接受了。在写作过程中,精神上的抑郁和发作一直包围着她,最终,到1941年3月28日,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为越来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的困扰而投河自尽。

  二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人生的经历就是“头脑接受无数个印象——琐碎的、奇特的、稍纵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镌刻的。它们来自四面八方,犹如不计其数的原子纷纷地坠落下来”。这就形成了她文学写作的一个核心的观念——志在描绘那些微妙、短暂和复杂的心理感觉与印象。在她创作的9部长篇小说和所有的短篇小说中,都强调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并以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的语言流,来结构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弗吉尼亚·伍尔夫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的。我们来看看她的主要小说吧:1915年,33岁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远航》,1919年,她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夜与日》。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风格还比较传统的作品。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出版,使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圈子里得到了承认并声名鹊起,不过小说的销量很一般。1919年,她还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这个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在写作手法上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她摈弃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手法。小说是第一人称叙事,讲述女主人公由墙上的一个斑点开始引发了联想,由此,她联想到了很多班驳的人生片段和感情的经历,到最后,她定睛一看,原来,那个斑点只是一只蜗牛!这篇小说明显呈现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追求的文学风格:对内心活动和心理绵延轨迹的捕捉;对任由意识的流动来带动人物经历和心理的变化的摹写。

  从《墙上的斑点》开始,弗吉尼亚·伍尔夫逐渐迎来了她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刻,在此后10年多时间里,她出版了一系列有着鲜明个性和风格的长篇小说:《雅各布的房间》(又译《雅各布之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海浪》,这5部小说构成了她的“意识流风格”小说的主体,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的主要代表性作品。

  在小说《雅各布的房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已经完全地打破了小说中事件发生的线性时间,她不断地变换叙述的角度,将雅各布的一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叙述者的讲述,以及他们对雅各布零碎印象和感觉,构成了对雅各布一生的总体印象,也使读者自行地进行雅各布形象的整理和拼贴。小说的叙事精湛,细节饱满生动,如同光影在不断地变化,语言充满了流动的音乐感,情节片段清晰自然,带有着诗意和对命运的不可捉摸的空无感。

  长篇小说《达洛维夫人》继续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形式上的大胆实验,她似乎要凭借这部小说走得更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写的只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大半天里的生活。但是,就在这大半天之中,她从18岁到52岁、她和家人、亲戚、朋友,她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她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都展现了出来。

  小说《到灯塔去》继续延续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叙述上的艺术实验。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最出色、最好的小说,带有着鲜明的自传色彩,主要描绘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自己的父母亲和童年生活的感觉与印象。

  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了一部和她的其他小说风格迥异的长篇小说《奥兰多》,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副题——“一部传记”。小说之所以被她安上了“传记”的别称,是因为小说主人公奥兰多有一个现实人物原型,这个原型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好朋友、女同性恋诗人维塔。小说出版之后大受欢迎,畅销一空。小说的变性人奥兰多也因此成了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文学人物之一,他\她的视角也带给了20世纪女权主义者极大的鼓舞,女权主义者们从中找到了某种依据,认为这本书是20世纪女权主义兴起的先驱作品,它表达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权利的重视和解读。

  193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了小说《波浪》,在这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式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被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找到了波浪涌动的感觉和节奏,所以,在我看来,整部小说的叙述宛如大海的波浪在不断地波动一样。

  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弗吉尼亚·伍尔夫就逐渐地走上了谢幕的时刻。战争和局势的紧张,使本来就孤独敏感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欧洲文化的毁灭感到了恐惧和绝望,似乎一个辉煌和安宁的世界永不再来了,就要消逝了,这使她对时间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阶段里,长篇小说《岁月》(1937)和《幕间》(1941)是她最后出版的小说。

  正像小说《岁月》的标题所表明的

  那样,小说描绘了岁月、描绘了一个家庭在岁月流逝过程中的巨大变化:这个家庭是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说从1880年写起,一直到1930年代,描绘了帕吉特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这部小说的主题仍旧是关于时间,弗吉尼亚·伍尔夫将过去和现在,回忆与永恒,少年、青年与老年的时间感都刻画了出来。我觉得,她最终将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比如高尔斯华绥的家族小说,和她自己所开创的意识流风格的现代小说风格结合起来,创作出一部混合风格的家族\时间小说,从而将《岁月》这部小说写成了一部外部空间持续发展、内部时间的花边被精心编织的家族小说。

  1941年初,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投河自杀的前夕,她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的草稿。《幕间》,从小说的题目上来说,很像是一部话剧。在一幕和另外的一幕之间,就构成了《幕间》。《幕间》是间歇,也是停顿,是休息,也是凝视,是插曲,也是一种特殊的强调。《幕间》是一部双线结构的复调小说,它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1939年夏天,英格兰乡下一个村子里的乡绅奥利弗一家的故事,这个有着传统英国做派的家庭在面临德国人入侵时候的惶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感。

  除去上述的9部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还写下了大量的随笔、书评、日记、游记、传记、书简和文论,结集出版的随笔和评论集就有《普通读者》(2卷)、《一间自己的屋子》《瞬间集》《船长临终的时候》《三个旧金币》《飞蛾之死》《现代作家》《花岗岩和彩虹》《书和画像》等,以及通过一只狗弗莱西的眼光来打量著名女诗人巴蕾特夫人(白郎宁夫人)的传记作品《猎犬弗莱西》;此外,她还写了一本关于美术评论家罗杰·弗赖的传记《罗杰·弗赖传》。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大量随笔、书评和文论中,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的文学师承、文学修养和文学观点。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20世纪女权主义者们最喜欢的女作家。她那本随笔集《一间自己的屋子》,无意之间开辟了一个女权和女性主义崛起和滥觞的世纪。女权主义者们都把弗吉尼亚·伍尔夫看作自己的导师和先觉者,她的一些关于女性权利和权力的观点成为了20世纪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社会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来看,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巨匠,后来的很多小说家,都从她那里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勇气,她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而更多的人则走在了这一条道路上。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年)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兹伯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墙上的斑点》《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的房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