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3座江苏名城,3位不世才子
苏东坡生命中3场重要的“约会”
  苏轼画像
  苏辙画像
  米芾画像
  王安石画像

  “在下苏东坡,四川眉山人,请问兄台何方人士?”

  那一年,礼部在琼林宴上摆开数十桌酒席,招待新科进士。彼时,二十啷当岁的苏东坡开心极了,频频与在座的同科进士把酒言欢,豪饮畅叙。

  此时,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邻座的蒋之奇、单锡,一旁的胡宪臣、胡信臣,还有邻桌的丁年骘、张思、姚仲容……为什么身边的同年,都是常州人?

  那个时代,考上进士是一件稀罕事,当得知这么多同年都是一个地方来的,年纪轻轻的苏东坡不禁啧啧称奇。特别是听完这些人讲述起家乡的水网绿野、山秀茶香,他对那片从未涉足的大地,更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感。

  酒过三旬、菜过五味,酣醉中,苏东坡与这帮同年定下了卜居常州的“鸡黍之约”。

  那是他与江苏的第一次“神交”,也奠定了他与江苏一生的情缘。

  

  

  

  据统计,苏东坡自35岁第一次来到江苏,直到与世长辞,有长达30年的时间,共14次频繁往来于江苏境内。

  他笔下与江苏有关的作品极多,其中有诗约320首,词约49首,散文57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直至今天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为什么这位不世出的大文豪,对江苏有这么深的感情?他没亲口说过,我们也不好猜测,但也许,我们能从苏东坡在江苏的三场重要“约会”中瞧出端倪。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子扬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张永刚对本文也有贡献

  第一场约会

  对象:苏辙

  地点:徐州

  林语堂说过,徐州是苏东坡政治生命开始的地方。

  那些年,他在这里抗洪、抗旱,修大堤楼台、摄石潭祈雨,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与传奇故事。但最令他忘不了的,恐怕是在徐州,那个与弟弟畅聊的风雨之夜。

  一年之前,苏东坡还在密州。在超然台上,苏轼自斟自饮遥指明月,满腹心事不知对谁说起。只见他拿起笔,写下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是六年没见了。

  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在这里,他突然接到弟弟前来探望的消息。这一探,就是一百多天。

  两个文坛拔尖的人物坐到一起,画风却与我们想象的不同。他们没有谈古论今之乎者也,而是嘘寒问暖闲话家常。

  哥哥问弟弟:“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无忧赖贤妇,藜藿等大烹。”(家里六个闺女还好不?弟妹是个勤快人,有她照应我放心。)

  七月的一个夜晚,兄弟二人同宿逍遥堂。苏辙作诗:“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苏东坡读了,心里甚是难过,他出言安慰:“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没想到,说出来的话更加伤感。

  第二场约会

  对象:米芾

  地点:镇江

  苏东坡倒霉那年,米芾才过三十岁,是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

  那会儿,苏东坡被贬官,俸禄全无,一家二十余口寄居在湖北江边一个废弃的驿站里。要不是后来申请到了数十亩薄田,一家老小连生活都成问题。

  对于这样的“瘟神”,心怀政治抱负的有志青年们肯定是敬而远之的,但米芾除外。对于这位偶像级的人物,他说什么都要见见。

  第一次的碰面果然没有令他失望。在苏大哥家里,他看到了吴道子的真迹,见识了苏轼“皆自顶至地,先竿后节”的独特画法。

  听君一席话,胜写十年字。归来之后的米芾好像突然开了窍,走上了一条通向书法宗师的光明道路。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一晃快二十年了。苏东坡结束了儋州的贬谪,从海南岛一路北还中原。

  在镇江,苏轼跟米芾又碰面了。“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苏东坡上来就是一顿表白。

  相传在游览金山时,有人认出了苏学士,非要让他题词。苏东坡说:“米芾不是在这儿嘛。”米芾赶紧回应:“当着你的面,我哪里敢写啊?”

  谁知道,此时苏东坡做了一个举动。他拍拍这位小老弟的背,缓缓吐出一句:“今则青出于蓝矣。”

  昔日,你是一个小迷弟,我们有过一面之缘,而今你也成了文章清雄绝俗,写字超妙入神的一代宗师。今后,我大宋文坛,就看你们的了。

  在苏东坡北归到去世那一段短暂时光里,他与米芾过从甚密,也算是此生一件快慰的事了吧。

  第三场约会

  对象:王安石

  地点:南京

  从苏东坡他爹那辈开始,就跟王安石互相看不顺眼。话说,当年苏洵一篇文章名动京师,举朝上下无不称誉,就只有王安石不发一言。还有,王安石母亲去世了,文武大臣纷纷吊唁,就只有苏洵说什么都不去。不去也就罢了,苏洵还写了一篇《辨奸论》暗讽王安石矫饰反常,必成祸患。

  这种敌对关系,延续到苏东坡头上。

  这一年,宋神宗想让苏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这个事就让吕惠卿去干吧”。

  又一年,宋神宗又想让苏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到处去说,这个姓苏的可不是个“可奖之人”啊。

  还有一年,宋神宗当众夸奖苏东坡文学出众,王安石怼了一句:东坡是个“邪险之人”。

  直到有一年,苏东坡真的出事了,宋神宗要杀他,王安石语出惊人: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因为这句话,保住了苏东坡的一条命。

  谁也想不到,多年之后,这两个势同水火的政敌,在南京城一笑泯恩仇。

  1084年,苏东坡47岁,王安石63岁。也是在这一年,宋神宗又说话了:“苏轼黜居思昝,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被贬官的那个苏东坡怎么样了,他可是个人才啊。)

  因为皇帝的话,苏东坡得到了北上的机会。路过南京,他专程去见了相爱相杀一辈子的老对头——王安石。

  此时的王安石已不是那个大刀阔斧的政治强人,他已经罢官归田,在钟山脚下务农。

  传说苏轼的船到达南京,就看到一身粗布衣服、骑着毛驴的老农在码头上迎接,定睛一看,此人正是王安石。苏东坡也调皮,他一摘帽子,阔步走来:“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更是没组织没纪律:“礼岂为我辈设哉?”

  苏东坡在金陵与王安石一起盘桓了一月有余。心中不免产生许多喟叹,如若不是当年政见之争,两人一定会成为至交好友。

  到了离别的时刻,王安石对苏东坡说,不如以后你就住在钟山脚下吧,我们也好做个邻居。

  望着昔日政敌远去的背影,王安石喃喃自语:“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两年后,这位老者溘然长逝。

  苏东坡出生在巴蜀大地,却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曾经多次表示,希望能定居在这片土地上,却始终未能如愿。

  当初他在徐州,就写道:“乐其风土,将去不忍……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到了钟山脚下,他又跟王安石约定,“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还托好友佛印在润州买田置产,以为归宿,“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公元1101年,在苏东坡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他谢绝了弟弟的邀请,乘着小船沿运河而行,前方就是常州城。就是他在20岁时就从同年们口中听来的城市。

  苏学士归来的消息引起轰动。运河两岸,老百姓夹道欢迎。此时已垂垂老矣的苏东坡支撑起沉重的身子,转身向船上的人说:“这样欢迎,折煞人也!”

  他像是看到了生命尽头,又恍然想起少年时的“鸡黍之约”。这里就作为旅程终点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