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接种重组新冠疫苗的第11天,樊瑞准时8点起床,记录下自己的身体状况,看新闻、学吉他、远程办公……再过3天,他将结束14天的集中隔离期。
这名31岁的江苏小伙在武汉工作,3月19日成为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编号“005”。“我希望体内能产生抗体,希望试验顺利量产,希望疫苗能消灭新冠肺炎,这是我作为志愿者最大的希望。”
日前,由陈薇院士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樊瑞就是参与Ⅰ期试验的108位接种志愿者之一。
现代快报+/ZAKER南京特派记者 于露
接种新冠疫苗的编号“005”
接种疫苗前,樊瑞在武汉做志愿者。
樊瑞是江苏泰州人,在武汉工作。原本,他订好了大年初一回家的机票,不料1月23日武汉封城,樊瑞回不去了。2月初开始,他做起了志愿者,每天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帮助驰援武汉的专家们运送生活物资,“看到哪里有需求我就会过去”。
3月16日,樊瑞收到志愿者同伴发来的信息,内容是招募重组新冠疫苗志愿者。随后,他就和同伴一起报名并进行了身体检查。据公开信息显示,Ⅰ期试验需要的志愿者并不多,仅限武汉地区常住居民,年龄18-60周岁。志愿者会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36人。经过筛选和体检后,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可以接种疫苗。樊瑞便是低剂量组中的一员。
3月19日,得知自己符合条件的樊瑞,当日接种了疫苗。当时有10多位志愿者一起接种,他的编号是“005”。“针扎进去的时候是没有感觉的,我问了好几个志愿者都是这样。我也有和其他志愿者聊聊天,心里还是挺平静的。”接种疫苗后,樊瑞就住进了隔离点,进行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观察期。期满后可以回家,需要配合科研人员进行为期半年的医学观察。
“我是江苏人,也是半个武汉人”
接种第二天左胳膊有些酸胀,第三天就好了。樊瑞介绍,接种的每名志愿者都贴上了实时监测体温的传感器,通过温云APP与手机相连,专家组就可以在终端接收到实时体温数据。此外,每间房都有一部专线电话,随时可以与医护人员联系。
樊瑞每天要在表格上填写自己的身体情况,如体温、是否出现腹泻、注射部位是否红肿等,体温每天填写3次。
“我现在身体情况很好”,樊瑞介绍,接种疫苗的志愿者们还组建了一个大群,现在群里已经有100多人。大家会交流身体出现的反应和变化,熟悉之后也会聊聊工作和生活,“还有人聊了之后才发现是邻居。”
3月22日,隔离后的第4天,樊瑞发布了第一条微博,此后他不定期在微博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3月28日,他写道:“作为一个定居武汉的江苏人,有一种安排叫作缘,我能参与此次临床研究,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啊!”微博配图里有一张接种日记卡,卡片的落款上署着江苏省疾控中心与湖北省疾控中心制。
樊瑞说,他做体检时,知道了江苏省疾控中心也参与此次项目,当时非常激动,“太有缘了,我既是江苏人,又是半个武汉人,做这件事太有意义了!”当天,他还非常激动地和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合影留念。
“开始很担心,但总要有人去做”
因为身在隔离点,现代快报记者请樊瑞录制了一段视频。录制前,樊瑞打趣地说道:“隔离时非专业人士理的发,形象不是很好。”镜头里的樊瑞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眼镜,或许是因为面对镜头,他显得有些紧张。“我希望体内能产生抗体,希望试验顺利量产,希望疫苗能消灭新冠肺炎,这是我作为志愿者最大的希望。”
樊瑞说:“接种后还是担心,但这件事绝对是利大于弊,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这对我来说,也非常有意义。”樊瑞介绍,自己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在接种疫苗前,就一直关注相关信息。“疫苗能够面世,一定经过了严格的过程,我也咨询了一些朋友,得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樊瑞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在江苏老家生活。接种两天后,他才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当时比较急,我就没想起来。”两天后,得知此事的父母非常担心。在耐心和家人沟通后,樊瑞的父母渐渐接受了,“我们现在每天都视频。”
“试验结束,想回江苏看看父母”
3月29日,是樊瑞在隔离点的第11天。在这里隔离期满14天后,还要居家隔离14天。一个人一间房的隔离生活,也挺“热闹”。
住进隔离点的第一天,他期待着窗外的鸽子“转角遇到爱”;他为能吃到热干面感到开心,“虽然有点干,但这是封城之后第一次吃”;他还特意带了一把吉他,每天10点左右,开始对着手机学习。另外还要远程办公,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
樊瑞说,等试验结束后,他想回趟江苏看看父母。这次疫情,对他触动很深,感受到了人与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大爱。樊瑞表示,希望自己以后也多做一些公益。他还想有时间走一走湖北周边的地级市。“这次疫情很多城市对口支援湖北,来支援的医护人员离开时,我看到了当地的淳朴民风,我想以后多去看看。”
很多网友评价疫苗试验志愿者“伟大”,樊瑞只说,“其实我觉得自己谈不上伟大,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刚好在武汉,刚好知道这件事,刚好时间允许,真正伟大的是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是一直走在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