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湾散人
一
中国书法历来走着两条同样伟大的路,一条斯文而优雅,另外一条雄壮而崇高,前者以帖学书法为典型,后者以碑学书法为正范。王羲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帖学始终把控着中国书法的正统,一代一代的书法家精研覃思,磨杵成针,把帖学的优雅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近代碑学的后来居上,客观上讲,是因为书法世界里的阴阳平衡运动所致,帖学的优雅是柔润的,需要崇高的力量感相与平衡对冲;主观上讲,是因为帖学的研究已经深入细致,前人的成就难以逾越,而碑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蛮荒”,等待着勇敢的人去开拓,吸引了无数急于建功立业的书法人。不能把潜心碑学书法人尽说成急功近利,也不能把潜心帖学的书法人尽说成是墨守成规,但是两方面的情况都存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法的精研也算是治学的一种,针对书法这句话也可以说成,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书则殆。其实,帖学和碑学中都存在着思辨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书法人把自己看成是实践家,沉浸在技艺的研究和演练中,而对书法究以为何不求甚解,而对书法是否艺术不做深思,即对书法内在的规律探讨不足。技艺的研究和演练与书法观念和方法论方面的反思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有所偏废。
另外,千百年来的书学传统已经构筑了完善的帖学审美标准,帖学的优雅有相对统一的审美趣向。相对而言,碑学的复兴是近一二百年以来的书学潮流,碑学的美学观念及方法论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建立的方面。因此,帖学一脉的书法人存在一定的趋同效应,而以粗犷和力量感见长的碑学书法人更容易寻求个性化。所以,虽然高水准的帖学书法难以成就,但是在当下中国已经“成就”到一定水准的帖学书法家确实有那么一大批。帖学的趋同效应让这些高水准的书法家之间显得很类似。帖学书法人的窘境在于如何建立个性化的可识别性。
纪松继承了几代家学渊源,从小就在祖辈的训教下浸淫于书法传统之中,他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又成为典型的学院派书法人。传统家学与正统学院派教育,使纪松对书法本体和书法美学规律的思考更为深切,他的硕士论文专论“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纪松特别关注书法本体的“情性”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意义,强调主体的情性是书法人借助书法形式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认为“只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变化起伏才会引起草书中点画铺呈、点线形态的节奏变化”。虽然纪松的硕士论文重点讨论的是草书——书法主体情性对于草书的影响更具有典型性,但是他以典型化的草书作为例证,用意涵盖到了各类书体。纪松引用蔡邕的话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里的书,显然不单单指草书。
纪松强调“主体情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从认识层面上超越了当代众多主要在技术层面研读书法形式的书法人。从实践上纪松以情性驾驭笔墨线条章法的变化,努力做到“心既储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米芾语)情性,是纪松建立其书法艺术个性化可识别性的立脚点。书法外显的形式变化固然可以用以建立书法人的艺术个性,特色的情性内涵在貌似同样的外显形式下也可以用以建立书法人的艺术个性。在器乐声乐演奏中,貌似同样的音乐旋律表达着不同强度和色彩的情绪和感觉。纪松就是要通过笔墨线条和章法中的强度、节奏变化来表达个性化的审美趣向,而不是刻意追求结字和笔墨变化。
二
在宋之前,二王一派的书法始终占据着中国书法的正统,天下趋同,熟俗满目,被米芾称之为“二王恶札”。纪松早年对二王也曾经花了好多时间进行探究,并且后来由于关注草书,对于书谱的练习也是非常勤奋。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中国书法帖学一派的趋同效应在当下中国仍然是个问题。所以,纪松近两年尤其关注宋代行草,认为宋代书家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很值得借鉴。尤其是黄山谷,虽然诗文书画受教于东坡,且与东坡经常谈论书道,但是他能摆脱苏东坡的影响,腾挪开张、不拘一法,其风范和勇气让人佩服。近两年纪松专门研习黄山谷,认为黄山谷是将二王笔法继承并成功变化的第一人,此后明清诸家都不离山谷基础。
向黄山谷皈依是纪松书法思想的重要辨识点,也是认识纪松书法及其方法论的关键入经。
世人皆谓黄山谷书法结字“奇崛”,又说黄山谷用笔“画字”,以此两点看纪松书法,则可以看出纪松虽然精心研习黄山谷,自身的书法艺术实践其实与黄山谷显然不同。黄山谷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虽充满坎坷艰难,始终不改其外圆内方的文人本色。黄山谷书法多方折用笔,内紧外放,大开大阖,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夸张的笔画。字如其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黄山谷书法的特色刚好与其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相吻合。纪松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迄今的艺术和人生道路都是相对顺当的,内心没有黄山谷对人生、学问和艺术的苦后达观的经历和感觉,其笔下则无类似之“奇崛”。纪松行草书中的圆转用笔更多,书谱对纪松的影响是显然的。同时,因为黄山谷行草书中融化了许多张旭、怀素等人的书法元素,当纪松书法中没有了黄山谷书法中奇苦所造成的奇崛,纪松的大字草书从气象上则更贴近张旭。
至于说到黄山谷“画字”,主要缘于黄山谷书法注重细节,控制笔速和节奏,其书法中宫紧缩由内向外作辐射状,善于在收笔处回锋藏颖,有自然而然的顿挫感。纪松的书法创作注重“自然的挥洒”和“情意的汇集与流转”,从出发点上与黄山谷即有很多不同,因而从笔势上相去甚远。应该说,纪松到目前为止在黄山谷基础上走出的路大致也与明清书家相仿佛。
前文说到纪松并不刻意追求在笔墨和章法等技术环节上的创新,就是要通过笔墨线条和章法中的强度、节奏变化来表达个性化的审美趣向,并以此追求“鲜活质性”。纪松的所谓“质性”既包括线条和墨色的质感,也包括“主体情性”通过“自然挥洒”倾入作品而后被观者感知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在特定作品格致和语义内涵中,纪松以情性驭笔遣墨,不刻意章法布局而章法自成。纪松大学本科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国画专业,所以他不但注重而且善于笔墨变化与情境的营造。
三
纪松对书法大草领悟深切,他认为“草书应是有感而发的纯艺术创作活动”,“刻意的、重复的创作于大草重情性表达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他希望别人,同时也要求自己,“去除浮躁之气”,“做到有感而发,即兴书就”。 纪松的大草作品朴实无华,不做雕饰,任多年磨砺而成的书法功力在笔下随性而出。
对纪松大草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需要结合作品的语义内涵,作品的语义内涵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个性化的独立情境,与书家自身的即时情绪和审美趣向结合在一起,即构成特定作品的具体情性场景。语义的内涵与书家的情性展现于笔墨章法变化之中,而笔墨章法服务于情性的表达,这就是纪松大草书法的第一特征。
(作者本名田先钰,书法评论家)
说纪松书法
□ 黄正明
纪松的硕士论文即专论——“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可谓于行草书情有独钟。幼承家学而科班出身的纪松特别关注书法本体的“情性”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意义,“强调主体的情性是书法人借助书法形式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认为“只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变化起伏才会引起草书中点画铺呈、点线形态的节奏变化”。
从学书到创作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书法家必经的历练过程,从临摹到创作,此间的由浅入深由技进道是书家的涅槃。纪松的身上,有与生俱来的书写灵性,读其书法,颇有深意,会心处使人有击节之冲动。读其行草书,你可见点划中,外在的黄庭坚,内在的却是二王、孙过庭、苏东坡……
“向黄山谷皈依是纪松书法思想的重要辨识点,也是认识纪松书法及其方法论的关键入经”。愚亦深有此感。近年来,在沉浸于二王经典多年,研习章草颇有心得后,他转向了宋人,选择了江西的诗词书法家黄庭坚,这位江西诗派的领袖。
与其说纪松选择了黄庭坚,不如说黄庭坚眷顾了纪松。
只是,外在山谷书风的犀利为纪松方圆皆用,刚中见柔,柔中见刚,最终以刚柔间济的样貌得以呈现,故纪松书法的技与道的质变则有了全新的意义——点划为情性所用,信手拈来的点划已自然地融汇到他的笔墨行间。
凭着这扎实的功夫,纪松连续两届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是为幸也。
若无这经年的投入和底气,纪松又岂敢在山谷道人之后“无佛处称尊也”呢。
(文章作者系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导、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纪松
1975年5月出生,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专职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泰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第四届“兰亭七子”,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特聘书法家,国家艺术基金“全国书法创作人才培训班”成员。
作品数十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选。2014年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连续两次获得泰州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2015年参加“凤凰江苏”提名“江苏书法青年十家”展;2016年参加江苏省书法院提名的“虚旷为怀”行草三人巡回展;2018年被提名参加中书协草书委员会“盛世草书提名展”;“大观书画全国60家创作实例深圳展”。2016年在台湾举办个人书法展览,2017年在新疆、上海分别举办“书道友请”纪松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