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3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鉴千年之书画 集众长归自我
——读萧平先生的画
  萧平 《倪高士云林子造像》 138cm×69cm
  萧平 《秋水莲池》 138cm×69cm
  萧平 《台高出城阙》
  萧平 《杨凝式诗》
  萧平 《老渔翁》 50cm×138cm
  萧平《漫泼墨彩写芙蕖》 138cm×69cm

  □林木

  萧平先生或许在书画鉴定领域名声太大,我一直认为他就只是著名鉴定家。萧平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工作近二十年,负责书画鉴定,先学习于徐沄秋先生,再拜师鉴定界泰斗徐邦达,在故宫及国内各博物馆品鉴字画逾万件,此方面可谓成就斐然。我与萧平先生的接触都是在博物馆系统的古典艺术学术研讨会,或美术史系统的学术会上,故给我的印象萧先生一直是个著名书画鉴定家、美术史家。后来再看到萧平先生的绘画作品时,又大吃一惊:他的画作怎么会那么多,那么好?

  当然细究萧平先生的人生经历,他其实本来就是学画的。不仅其家庭是书画世家,耳濡目染,自小就形成爱好,青年时期又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得到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高二适、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大名家们指教,故有相当坚实的中国画的根基。毕业以后进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的虽为字画鉴定工作,但研究的对象却仍然是书画自身的一套:风格、技法、工具、材料…… 作为画家出身的萧平先生,在博物院工作和在全国各地做字画鉴定期间,接触了大量古代书画作品,从宋元诸家,到明清各派,必然会把鉴定字画时习得的一套古代字画的技法风格与字画实践相联系,著名学者吴白匋教授称其“真迹鉴千卷,英光罗一胸”即是此意。萧平先生这种把鉴定技艺与绘画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在他著文,画家吴■木绘图,两人合作的《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一书中,他这种吃遍传统,通晓各家的本事就显现无遗。当然,把自己书画鉴定的本事转换为绘画实践最好不过的证明,就是自己的创作。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了近二十年后,1981年,萧平先生又回到江苏省国画院。这次回去,就不仅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其身份已转回画家本行,是专业一级画师了。

  弄清楚萧平先生的这种经历,这套本事,对他的绘画实践就容易理解了。初读萧平先生的绘画,一个最直接最直观的印象,即萧平先生绘画之风格、题材、技法类型极为多样,我们很难在当代中国画画家中再找出一个画家,能在风格、题材、技法类型变化多端上,有超过萧先生者。通观其画,以题材论,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国画三大画科无不涉及,甚至有糅人物与山水为一体的独特题材。以风格上分,有水墨大写意,水墨小写意,泼墨,泼彩,有院体密体,有水墨写意糅以青绿,有彩墨,有水墨重彩……其中一些类型纯属萧平先生自己的创造。如水墨写意糅以青绿的画法,就是从院体工笔青绿变化而来。而水墨重彩画法,则是在水墨为主糅以彩墨的流行画法中强化色彩,形成墨彩皆重的画法。萧平先生说:“中国画的意象体系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在掌握其理法之后,便可在造物和意念之间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在具体画法上,这位鉴定字画的高手的确大量吸收古今名家的风格技法。有从董源巨然披麻皴而来的皴法,但用线更长更劲健;有吸收“四王”干笔渴墨之法,但更明洁淡雅;有学王蒙牛毛皴、解索皴而变纵易横,形似卷毛者;有学抱石皴洒脱豪放而又雅逸者;亦有学大千海粟泼墨泼彩者……至于其花鸟,则青藤、白阳、八大、缶庐,无所不学,无所不用……一个画家,杂学画史中如此各家各派,而不畏显山露水,实属罕见。想来想去,似乎就鉴定界另一大家张大千可拟。在鉴定界见多识广声名赫赫的张大千,也是个无所不画无所不能之人。山水、人物、花鸟、鞍马、走兽,无所不包;文人画、民间画、宗教画、宫廷画,南宗北派,无所不能。画家能够广学诸家,无所不画,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兴趣广泛,表现欲强;二是见多识广,有广泛借鉴的可能。当年张大千学石涛乱了真,就是对古人从风格到技法,从工具到材料均研究掌握得滴水不漏的结果。张大千从石涛追王蒙,从王蒙追董源,一千年来各大家画风无所不到。平常画家哪来这本事。萧平先生数十年鉴定考证,画迹画史,烂熟于心,兴趣广泛,自然当过常人。石涛画语录有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这种“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的态度则必须以广览博识为前提。此乃萧平先生得天独厚之所在。

  当然,萧平先生这种种化古为我的多种手法,也不意味着他无自己特有风格。我注意到在萧先生众多风格中,有一种画法严谨,造型繁密,或取材于古风,或写生于现实,重墨重彩之画法,在萧先生多种风格的倾向中独树一帜,在国画界同行众多画风中亦有卓然别趣。萧平先生此类画风又分两种:一种是古风,一种是现代风。古风画法题材内容境界皆有古意,章法皴法笔墨亦古意盎然,甚至“无一笔无来处”。然画面满实,笔墨厚重,色彩明丽,风格卓然。一批秋山图如《龚贤诗意》《秋山云起》一类可为代表。现代风的重墨重彩大多为其在国内外实地写生。这类作品构图多在实境上加以变化,笔墨技法也应景而变,但不离中国的规律。造像选材上多取色彩明丽如秋天的红树,大块绿色的草地,成丛的亮丽的花丛,红色的屋顶,蓝色的大海等,景色别致,境界开阔,色彩明丽,这类作品以其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写生作品为代表。异域之景全新之情以新颖之法而为之,亦可算是笔墨当随心境了。

  兼史论鉴定与书画实践于一身,而皆具如此丰厚之成就,萧平先生学术创作受当代画坛之关注就不难理解了。

  (林木,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教授。)

  笔墨——美的符号 □萧平

  许多年前,我还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时期,接待过一个欧洲访问团,观览藏画时,一位法兰西女子向我发问:“我很喜欢元代倪瓒的画,画中的境界让我向往。不知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他的画格?”我介绍了倪瓒身世,她仿佛顿然有悟:“他的画就如他的人。”

  中国人说“文如其人”,画何尝不如其人呢?

  作为山水画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瓒,一向以描绘简洁的太湖山水著称。就画的内容和章法而论,大约不离古木竹石和“一水两岸”“浅水遥岑”的模式,他是极单纯而少变化的,似与所享盛名不符。然而,人们对他又极难忘怀,极为向往。

  究其原因,即在“气韵”和“笔墨”。其实,气韵也由笔墨生,归根到底,“笔墨”二字。

  倪瓒的山水画,远承董源、巨然,近师赵孟頫和黄公望,又简练变化为自我。察其笔墨,似嫩而苍,似枯实腴,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冷逸超脱,妙不可言。它既出之作者清高孤傲的襟怀,又受之山川自然的蒙养,还透着清虚无为的释道思想……这是倪瓒笔墨给予我们的感受,是一种深层次的美的品尝和享受。

  同样出自董、巨、赵、黄的王蒙的绘画,竟与倪瓒疏简淡远形成强烈对照——它是深邃繁密的。其笔墨,是“乱头粗服”式的,既竭尽了笔的枯、毛、松、涩、聚、散、遒、柔、灵,又竭尽了墨的干、湿、浓、淡和苍、润、清、浊。这样的笔墨,让读者有赏之不尽之感。

  翻开画史,再往后看:

  沈周,“吴门四家”之首。他的笔墨是朴质、沉着、浑厚的融合,又不乏苍遒的力。

  “青藤白阳”,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天地。青藤出于白阳,白阳又得之于沈周。在这类承传有序的豪纵的笔墨中,同样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见诸笔墨,成了作者的艺术象征——浑朴的、洒脱的、狂纵的,这是美的符号。

  也在这一体类中的八大山人,孤寂癫狂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谜一般的笔墨——淋漓而内敛,简略又奇诡。“墨点无多泪点多”,掺和着泪水的笔墨,透出的是超尘拔俗的怪味和异趣,这种美是常人难以追寻的,是不凡的。

  此外,弘仁的荒寒寂寥,龚贤的雄浑苍郁,恽寿平的清隽雅逸,金农的古朴稚拙……他们各具的笔墨样式,无一不是他们美的符号。

  笔墨,是中国画,尤其是具备文人画性质的中国画的专用词。小而言之,它是中国画画法技能,即指笔法、墨法;大而言之,则反映着特定个性、学养和自然的默契,这正是中国画的核心和灵魂。笔墨,有形有状,又不确定,既无规范的程式,又无固定的相态,既造就绘画的完整境界,又具备着独立的审美情趣。处于有形、无形之间的笔墨,是一种活泼泼的生命载体,它载着自然的旋律和气韵,也载着作者的人格和精神。

  对于每一位成熟的中国画家而言,笔墨就是他对美的个性追求,就是他的美的符号,古往今来,无不如此。这一符号体现着画家的发现和创造。

  前贤们的种种发现和创造变成了光荣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完全可以归纳为一串串美的符号,后学对于前贤的临仿,正是对特定的美的符号的借鉴和使用。借鉴、使用、发现、创造,美的符号随之越来越丰富多彩。石涛所说的“借古以开今”正合了这个规律。

  笔墨进入文字,即成就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人写字能成为艺术品,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赵孟頫有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他举例告诉人们书画的一致,最一致的便是笔墨。

  笔者曾在天津见到吴昌硕两件晚年作品,一画葡萄,题“草书笔意”;一写风竹,题“月明满地金错刀”。二图皆以书为画,区别仅在书体之异。笔墨之于书法,同样是美的符号。

  丰子恺先生《艺术三昧》一文中说:“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他认为,中国画论中的所谓“气韵生动”是以笔墨生动为依托的。

  由此,我想起朱光潜先生说的:“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所以,书画传统中载着种种不同样式的美的符号,还需要有学养、有情感、有想象力的贤者去发现、去欣赏、去研究。这是对宝贵的美的矿藏的开发!

  萧平

  

  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1942年生于重庆,祖籍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书画鉴定之职于南京博物院十九年。集书法、国画、鉴赏、史论、收藏于一身。绘画不拘一格,借古开今,清新放逸。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外十多家博物馆收藏。1983年以来,多次应邀赴美国及欧、亚各地讲学和考察,出席国际艺术史高层论坛。 出版《墨缘》《画坛儒风 萧平艺术人生》等书画集近三十种及《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龚贤研究》《鉴识傅抱石》《丹青论古今》《萧平之书、画、鉴、藏、论》等研究专著十余部。

  现任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西南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民进江海书画会会长、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书画鉴定中心主任,南京大美堂书画鉴藏社社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政协书画室顾问。江苏省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