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托尼·莫里森:黑人的哥特式魔幻之书
  《最蓝的眼睛》
  《所罗门之歌》
  《秀拉》

  □邱华栋

  一

  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文学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统,成为有着具有巨大创造活力的20世纪美国文学大树上一条耀眼的枝杈。托尼·莫里森更是黑人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将美国的黑人文化混合一种哥特式的魔幻小说风格,将美国黑人文学,甚至将英语新小说引领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境地。我想,托尼·莫里森开辟了一条道路,即使她没有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她至少是一条道路的高大路标。

  1931年2月18日,托尼·莫里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钢铁城市洛里恩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主要靠在白人家做女佣来养家。1949年,18岁的托尼·莫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华盛顿特区专为黑人所开设的霍华德大学英文系,1953年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她又进入康奈尔大学继续攻读英美文学,24岁的时候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先在得克萨斯州的南方大学担任老师,后来在母校霍华德大学教书。1965年,她开始在美国著名的出版机构蓝登书屋担任文学编辑。从1970年代起,她主要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等各个大学讲授美国黑人文学,还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发表大量书评文章。1987年,她开始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和美国文学研究课,属于典型的学者型作家。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是《最蓝的眼睛》,该书出版于1970年,篇幅不算很大,翻译成中文有10万字,但是内容复杂,有着多层次的表达,语言和叙述语调非常独特。《最蓝的眼睛》的主人公是一个黑人女孩子,在社会上,她因为自己的血统而备受白人歧视,因此,她幻想自己能够有一双白人姑娘才有的美丽的蓝眼睛。她在幻觉中得到了一双蓝色的眼睛,可是实际生活中仍旧四下碰壁,找不到出路。

  小说《最蓝的眼睛》是一个残酷的童话,小说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单单控诉了白人社会压制和歧视黑人的现实,它对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给予了尖锐的清理和批判。《最蓝的眼睛》带有童话色彩,还有一些英语哥特小说的诡异气质,和一种女性主义和文化批判的敏感性,托尼·莫里森将这些元素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显示了她卓越的才能。

  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长篇《秀拉》出版于1973年,篇幅与《最蓝的眼睛》相当。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黑人女孩子秀拉,秀拉是一个性格坚强、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孩,她试图向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挑战,她不愿意像父母亲那样逆来顺受。小说还塑造了另一个黑人姑娘内尔,内尔更愿意过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和秀拉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蓝的眼睛》和《秀拉》算是托尼·莫里森创作第一个阶段的作品,在这个阶段,她还在多方面试验对小说体裁、题材、叙述和思想主题的把握。

  二

  迄今为止,托尼·莫里森最好的小说大都出版于她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1977年开始,到1993年结束。在这个阶段中,她出版了《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到《宠儿》和《爵士乐》四部长篇小说,然后,以199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达到了一个颠峰。今天来看,这四部小说也是托尼·莫里森最好的小说,是她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据和砝码。

  1977年,托尼·莫里森出版了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该小说可以看作她逐渐攀上文学顶峰的标志。小说出版之后,大获好评,获得了当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处境更加深广,书中出现的人物已经不再是黑人女性了,而是更加复杂和有代表性的黑人群像。小说的故事情节带有一种哥特式鬼魅气息和魔幻色彩,描述了黑人马孔·戴德和皮拉特里兄妹两家之间的故事。《所罗门之歌》的情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主线和副线互相交织在一起,第一部分主要讲述马孔·戴德在美国北方某个城市的黑人聚集区里的生活,描绘了他的家庭环境、自我困境、社会环境,还描绘了黑人聚集区的文化。小说的第二部分开始,马孔·戴德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去美国南方寻找父亲和姑姑过去曾经发现、但又遗失了的黄金,在寻找黄金这个具体的财富的过程中,马孔·戴德就不断地寻找到自己作为黑人的根,还听说了他的祖先从非洲来到美洲的传奇经历。祖先作为血液里的力量重新在他的身体里聚集和沸腾,使他获得了在美国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他也开始确信自己作为一个黑人的生命价值了,他相信,自己的曾祖父当年就是因为不愿意继续在美国当奴隶而独自展翅飞回了非洲。小说在最后的部分点题了,“所罗门之歌”,既是关于曾祖父这样的祖先的歌曲,也是对圣经传说的一次文本上的呼应。

  在这里,托尼·莫里森以神话原型的比拟方式,暗示了黑人自我精神安慰的神话的瓦解。这一次,托尼·莫里森似乎扮演了一个神秘的说书人的角色,她在小说中采取的语调很特别,娓娓地给你将黑人文化历史和传说的古老和神秘一一道来。小说也带有黑人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的魔幻色彩,在细节和情节上大量显现,具有了阅读的新奇魅力。因此,托尼·莫里森跳出了她的前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黑人女性的狭隘关注。《所罗门之歌》完美地表现了黑人文化的巨大魅力。

  1981年,托尼·莫里森出版了长篇小说《柏油孩子》。《柏油孩子》的地理背景是加勒比海的一个海岛,小说描绘的是一户白人家庭中一对黑人帮佣的生活。柏油孩子特指这对夫妇的侄女,后来成为他们的养女嘉甸。小说在白人主人和黑人仆人之间、在黑人仆人和他们的养女之间、在黑人夫妇之间、在养女和她的心上人之间,铺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纠葛了种族与文化、白人与黑人、男人和女人、主人和仆人、长辈和晚辈的矛盾,在这些紧密的人际关系之间,托尼·莫里森可以说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将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的行为举止描绘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柏油孩子》采取了大量现代主义小说家在意识流方面的探索,但是却没有宥于其限制,而是采取暗示、意象和回忆的方式,来呈现主人公的存在状态,把黑人文化中强调的直觉、神话、象征符号和独特生活元素结合起来,叙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阅读这部小说,就像有一幅渐渐打开的、色彩绚丽的扇面。可以说,《柏油孩子》是一部情节紧凑、张力巨大、内容精彩的黑人之书。

  托尼·莫里森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杰作是《宠儿》(一译《娇女》)。《宠儿》出版于1987年,受到了评论界的一片赞誉。《爵士乐》(1992)是托尼·莫里森的第6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一个杀人案件作为小说的叙述核心。我看这部小说最美妙的是它的叙述语调,那是一种与黑人爵士乐和着节拍的节奏,因此,阅读起来也非常有音乐感。

  三

  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开始于她的第7部小说《天堂》。小说出版于1998年,故事情节依旧以一个刑事案件作为主线索。1976年,一天清晨,鲁比镇的9个黑人男子开始袭击一家修道院中的4个女子。这些黑人男子为什么要攻击这家修道院呢?原来,这里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这些黑人男子认为,修道院是一个带有异端和叛逆色彩的地方,修道院中的4个女子是向男权社会挑战的叛逆者。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攻击,准备除掉她们。但是女人们成功地逃脱了。小说在对黑人命运和女人命运这两个重大的美国乃至人类的文学主题上都做了深入开掘。

  托尼·莫里森以往的一些小说,要么偏重于女性的命运揭示,比如《最蓝的眼睛》和《秀拉》,要么旨在探讨美国黑人的现实处境,比如《所罗门之歌》

  和《爵士乐》,而《天堂》则技高一筹,不仅将黑人问题和女性问题结合起来,还把神话和历史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很难回答的问题:黑人的天堂,女人的天堂,到底在哪里?

  2000年,托尼·莫里森和儿子合作,写作出版了童话叙事长诗《大箱子》,这是一部写给孩子们的童话长诗,描述几个喜欢惹祸和吵闹的孩子,被父母锁到了一个大箱子里的故事。后来,他们在箱子里演绎了一出有趣的自我发现的童话。2003年11月,托尼·莫里森出版了她的第8部长篇小说《爱》,小说以黑人企业家科赛作为主角,讲述他如何白手起家,逐步地发达起来,兴建了科赛饭店和娱乐场,成为黑人在美国东海岸的度假地。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仁慈》,出版于2008年,这是她的第9部小说。小说深入到美国历史的现场,描写17世纪种植园中的黑人如何逐步地陷入种族主义的深渊里,在小说中,托尼·莫里森继续她对黑人文化和命运的思考,对黑人在历史中的身影的追寻。

  托尼·莫里森是一个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小说家。美国另外一位重要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赞美她说:“没有人比托尼·莫里森写得更美,她始终不懈地探索非洲裔美国人的复杂性、恐惧和生活中的爱……感谢托尼·莫里森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分子站了出来,代表历史考问世界:人类的迷茫与堕落是否还将继续下去?有没有力量阻止它?”

  托尼·莫里森把神话传说和社会批判结合了起来,使小说拥有了独特的气质和锐利的思想。同时,她深受《圣经》文学传统和美国南方文学大师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并且将哥特小说式的鬼魅气息混合了黑人文化传统中的神话和魔幻色彩,结合了童话和寓言的元素,把一种新文学带给了我们。同时,她又将美国南方种植园制度的解体以及黑人的遭遇精巧地展现出来,使我们看到了黑人族群那斑驳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到黑人群体在美国历史中的真实境遇。

  托尼·莫里森的9部小说和其他几部诗歌、随笔和非虚构作品,大都以美国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坚持表现黑人种族的命运和历史文化,小说的笔触细腻,语言生动和富有跳跃性,叙事技巧精巧复杂,塑造的人物性格突出,故事情节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想象力丰富,创造出了一个非凡的、独特的小说世界。正是托尼·莫里森使美国小说继威廉·福克纳之后,再度呈现出神话般的恢宏和史诗的力量。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托尼·莫里森

  (1931—2019年)

  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