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
一
米兰·昆德拉在20世纪欧洲小说史中非常特别和耀眼。他的小说的音乐性、中欧性和哲思的光芒使他处于耀眼的中心位置,成为了“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之一。他对“欧洲小说”的清理、发现和理解,也使我们把欧洲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就显得更加的清晰了,他的作品具有着歌德所说的“世界小说”的某种特性。
1929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米兰·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的父亲卢德维克·昆德拉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音乐家,他母亲也喜欢读书、喜欢各种艺术,因此,他的家庭里文化气氛浓郁。成年之后,虽然米兰·昆德拉成了作家,但是音乐的结构和旋律,对他的小说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比方说,他早年的文学评论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和最新的小说评论集《帷幕》,也都是由七个部分构成,他的不少长篇小说都像一部交响乐那样,分成七个部分。这些带有交响乐结构和内部旋律的小说有: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不朽》《玩笑》《笑忘录》等等,还有他的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一译《欲望的金苹果》)也是由七个短篇小说构成的,就像是一个由七个侧面构成的立体长篇小说。
在20世纪50年代,米兰·昆德拉出版了几部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长诗《最后的五月》(1955)、爱情诗集《独白》(1957)。这些诗集的风格是带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和风格的诗篇,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生活有着批判和讽刺,他的诗歌里的声音清醒、语调沉着冷静,充满了理性的思考。
从中学毕业之后,米兰·昆德拉当过一段时间的工人和爵士乐手,后来进入到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毕业之后,他留校担任了教文学写作的老师,同时,他停止了诗歌写作,写了一本研究捷克斯洛伐克现代作家万楚拉的作品的评论《小说的艺术》。这本《小说的的艺术》和后来他在法国出版的那本谈论小说创作的《小说的艺术》完全不一样。同时,米兰·昆德拉还写了三个话剧剧本,其中一部叫做《钥匙的主人们》。这几出话剧深受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影响。
1963年,米兰·昆德拉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可笑的爱》,这个集子收录了他最早创作的3个短篇小说,后来,他又出版了2个小册子,收录了其他的7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有着鲜明的哲理性、音乐性和戏剧结构,有的小说画面感非常强,可以看到电影对他的影响,有的小说在叙述上有停顿和插曲,显示了他对现代主义小说的理解。
米兰·昆德拉对写作非常认真严肃,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出版于1967年,时年他38岁。这部小说第一次描绘了他所经历的时代带给人的禁锢、迫害和创伤:小说的主人公卢德维克爱上了女同学玛尔盖达,他在邮寄给她的明信片上开了几句容易引起歧义的玩笑,结果,卢德维克被开除了党籍和学籍,15年之后,卢德维克被平反了,遇到了当年他的批判者曼内克,他决定,勾引曼内克的妻子海伦娜作为报复。但是当他把海伦娜勾引到手之后,却发现,曼内克不仅另有情人,而且又成了新的时代的楷模——曼内克永远都是站在时代的前面的得势者。这使卢德维克感到了荒诞和哭笑不得,觉得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二
1973年,米兰·昆德拉在法国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名句。小说塑造了一个叫雅罗米尔的诗人的成长。这个诗人的形象将青春、叛逆、激情和政治、时代与历史都结合了起来,是那个时期捷克一些艺术家的精神写照。
米兰·昆德拉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圆舞曲》完成于1971年,但是一直到1976年,才在法国出版。这部小说以捷克一所温泉疗养院为背景,描绘了几个人之间复杂的情爱关系。小说带有轻松的叙事语态,幽默的对话和迅速变换的场景,将沉溺在情爱中的几个人的人生境遇描绘了出来。小说的一些热烈的性爱场面和哲理思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也是后来米兰·昆德拉特别为人所热议的地方。1968年,米兰·昆德拉还写了一部改编自法国作家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的三幕话剧《雅克和他的主人》,以三个松散的故事,将原作中自由散漫的风格发挥成了严谨的戏剧作品,十分有趣。
1975年,米兰·昆德拉和妻子一起来到了法国。1979年,他的第四部长篇《笑忘录》在巴黎出版了。这部小说的文体是混杂的,由小说的片段、自传、史料、想象性场面和讽刺散文构成。这些文体以变奏曲的形式被米兰·昆德拉严密地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和内容。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人和权力斗争的,他认为,人与权力的斗争是记忆和忘却的斗争,忘却是道德堕落的表现。小说有着哲理思考的特点,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整个欧洲东西方的冷战与对立纳入了思考当中,表达了米兰·昆德拉潜在的文化隐忧。
米兰·昆德拉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五部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又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1984年在法国出版。这本小说和冷战时代的政治气氛有关,但是,它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哲理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对轻和重、灵魂和肉体、政治和生命等等这些概念背后的感觉,米兰·昆德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性的表达。小说的故事讲得很扎实,前后呼应,有着回旋曲一样的旋律美,不像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所做的文体实验那样混杂。外科医生托玛斯是小说的主角,他和女招待特丽莎与萨宾娜的情爱关系是小说的重点,但是,小说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描绘那个特定年代的气氛:压抑的,沉闷的,最后,托玛斯和特丽莎夫妇因为车祸而意外身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畅销很久,还被改编成了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进一步地扩大了小说本身的影响。
读者往往对小说的题目中的“轻”感到疑惑。那么,什么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轻”呢?我们还是让他自己来解释吧:“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是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力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就很好理解米兰·昆德拉所说的轻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就是kitsch,这个词在韩少功的译本里被翻译成了“媚俗”,但是,这个词源在德语的词汇中,原先指的是矫揉造作或者拙劣的文艺作品,因此,“媚俗”这个译法重点落在了“俗”字上,并不很准确,却又很生动。米兰·昆德拉把这个词汇发展成了一种哲学和文化学概念,在小说中,他展示了这个词汇的丰富含义。这个词汇是进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世界的一个最关键的词汇,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去kitsch”式的书写。
三
1991年,米兰·昆德拉的第六部长篇小说《不朽》的法文版出版了。在《不朽》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结构和语调。《不朽》的主人公是歌德,德国文化中的巨擘。小说的着眼点是当时的浪漫派诗人阿尔尼姆的妻子贝蒂娜对歌德的爱恋。贝蒂娜因为和歌德的恋情,在歌德死后,她润色和改造了与歌德的通信,把自己变成了歌德的缪斯女神,而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不朽”。米兰·昆德拉通过这么一个故事,深刻地讽刺了世俗意义上的不朽,反讽了追
求不朽的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不朽》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一部“欧洲小说”,米兰·昆德拉通过这部主角是歌德的小说,来向历史上的欧洲小说的伟大的传统致敬。
1995年,为了更加靠近米兰·昆德拉自己所说的“欧洲小说”的伟大传统,米兰·昆德拉开始用法语直接写作,出版了第七部长篇小说《缓慢》。《缓慢》的主题十分重要,他认为,现在的人类生活的节奏和方式都太快,在这部小说中,他给我们越来越快的人类的生活指出了一条道路:应该慢下来。小说风格是夹叙夹议,将他自身的经历和看法与一些欧洲人的当代生活情状编织起来,表达了他的深思和忧虑,但力度大不如前面的作品。
1996年,米兰·昆德拉出版了他用法语写作的、他的第八部长篇《身份》(中文版又翻译成《认》《本性》等),翻译成中文只有9万多字。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是当代的,分为51个段落,描述了一个叫尚塔尔的女人的爱情生活。小说中弥漫着梦境和现实混淆的气氛,充满着人的情欲、大海,以及旅馆的气味混杂的气息。作为米兰·昆德拉的法语小说,显得不厚重,除了坚持他过去一贯的沉思和舒缓的叙述语调以外,我感觉他显然在走下坡路了。
而法国读者也不是很喜欢他的这两部法语小说,这使米兰·昆德拉很焦虑。于是,2000年,他又完成了第九部小说《无知》,照例很薄,翻译成中文有9万字。《无知》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多年没有回捷克的女人伊莱娜,2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却发现一切已经物是人非,找不到任何熟悉的面孔和踪迹了。《无知》探讨了流亡者和故乡的关系,是表达米兰·昆德拉内心对祖国捷克斯洛伐克真实心态。
米兰·昆德拉将自己主要的文学理论和观点都放在了三本书里:《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里。2009年5月,他又推出了一本随笔集《邂逅》,带着一种沉郁的语调,继续追寻文学、绘画、政治与流亡、音乐、记忆与死亡背后的东西。
无论从小说的外部还是从小说的内部来看,米兰·昆德拉都在“欧洲小说”这个大前提下,对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他的小说还呈现了哲学思辩的特点,对遗忘、媚俗、轻和重这些概念的表达,成为了20世纪的关键性词汇。米兰·昆德拉还受到了巴赫金所赞赏的“复调小说”的启发,但是,在他的小说中,结构层次和线索要更多、更复杂。他的小说语言具有冰冷的讽刺和幽默的沉思的特点。
我们不能再期待他带给我们更多的东西了,实际上,他已经带给了我们足够多的东西,来供我们瞻仰和消化。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米兰·昆德拉
1929-
捷克裔法国作家、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移居法国,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笑忘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