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大江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牵头创作
50米长卷《大运河》连缀沿岸8省市风光
  50米刻纸长卷《大运河》 (部分) 杨兆群供图

  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一把刻刀,一叠纸,可以沿着浩浩汤汤的大运河,从京津冀到苏浙皖。一刀一划,在刻纸长卷轴中定格沿岸风光。金坛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牵头创作的《大运河》,一亮相就是满堂彩。

  金坛刻纸,有“江南一枝花”的美誉。65岁的杨兆群,就是一生守护这枝“花”的人。从孩提时代耳濡目染,到年少学艺,再到两鬓生霜,刻着刻着,就是一辈子。

  一幅卷轴展开,“一条大河”沿着勾连不断的线条绵延开去,船只往来穿梭,沿岸市肆林立,熙熙攘攘,仿佛能听到人们的吆喝声……这是50米的刻纸长卷《大运河》。

  从构思、查找资料,到初稿亮相,历时一年多,由杨兆群牵头、统稿,来自运河沿线8省市的11位剪刻纸艺术家创作,22人共同完成。2019年 9月,这幅作品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包括分段作者。“每位作者只负责完成一段,我完成衔接部分和画幅上下的装饰花边。正式展出那天,也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完整的作品。”杨兆群说。

  《大运河》展出很成功,“这只是第一稿,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既然花了精力,我们就要完成一幅完美的作品。我们大家都没放弃。”杨兆群说,第二稿将是一幅高1.3米的百米长卷,长款都是第一稿的两倍。它将弥补第一稿的不足,在细节刻画方面更到位。

  金坛刻纸,生长于江南这片沃土。杨兆群与刻纸结缘,来自从小的耳濡目染。上世纪70年代,他进入县文化馆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大家都叫他“杨一刀”。

  1982年,杨兆群回到老家朱林镇,在电影院画电影广告,但还是离不了刻纸“本行”。“电影《葫芦兄弟》上映,我在宣传幻灯片上,用刻纸的形式表现电影广告。这个题材,本身就很有刻纸的味道。”

  杨兆群暗自定了一个目标:要走访100位70岁以上的剪纸老艺人,并留下一套珍贵的影像资料。迄今为止,他已经走访了66位,收藏了4.5万张从清代至今的剪纸作品。他有个愿望,建成一座中国剪纸名家博物馆,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些作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