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盆景里生长不出乡愁

  在涉及千家万户民生利益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浙江一些地方重视结合地域特色,强调本地居民的主体责任,改不改由老百姓决定,怎么改和老百姓协商,改得好不好请老百姓评价,这种工作思路值得肯定。

  但是,在快速推进的城乡建设工程中,也要警惕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盆景化”倾向。即便展示多视角下的“美”,也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和禀赋特色,以原住民为建设和治理的主体,形成和现实生活血脉相连的美学标准、工作导向和评价体系。

  故土容易引发乡愁类的美好情感,然而乡愁不会在盆景中产生。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一些地方以新为美,以洋为美,拆了老建筑,建起“新奇特”,实现了长官意志的“美”、书本上的“美”,却丢失了本土的生活的真实的美,以至于城市布景化、文物景区化、景区一致化,这都是前车之鉴。

  从城镇化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些项目的推进,总体上看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升了生活质量,但在推进过程中,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文件,顾此失彼,人居环境改善了,养猪生产忽略了;也有的地方照搬照抄,重建了一个“画报上的新农村”,看起来很美,本乡本土的历史遗存却消逝了;还有的地方把个别人理解的“美化”观念强加给百姓,老黄瓜刷绿漆,成了“样子货”。

  城镇化建设抑或美化乡村环境,尤其需要植根厚土,与民俗肌理相互契合,如此方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如何避免“盆景化”?作风上,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百姓主体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而不能“从文件中来,到文件中去”;认识上,要懂得欣赏老、旧、土的美,尊重本土文化,避免来自行政权力、资本力量、知识霸权的傲慢,警惕出于专业技术的优越感,以及不尊重群众、不尊重当地看似粗黑浅陋实则大有讲究的生活痕迹,实现专业性和群众性的结合。

  新华社记者 方益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