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今年600岁了。在南京,也曾有一座壮美的紫禁城。
热播剧《大明风华》,再次将这座消失的故宫拉进人们的话题中。最近播出的剧集中,大明朝终于迁都了,朱棣带着儿孙们回到北平老家。他还给孙子办了婚礼,精装修婚房。
那么,历史上南京盛极一时的大明风华,究竟是怎么消失的?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明史专家马渭源,解读这段历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文 赵杰/摄
朱元璋晚年曾想迁都长安
北京的紫禁城,是南京明故宫的复制品。
明故宫遗址公园和午朝门公园,以前都属于宫城禁地。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遗址的断壁残垣。中山东路车水马龙,横穿皇宫大内。
时间倒回600多年前,明朝初立,朱元璋带着刘基等一众智囊团,正为皇宫选址踌躇。
为了占据钟山“龙头”的气场,他们看上了紫金山南麓的燕雀湖,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把南京城西的三山铲平,填满了燕雀湖。再打上密密麻麻的木桩,用大条石压上去,妥!
然而,皇宫建成后,地基开始下沉。人到晚年的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连迁都长安的心都有了。但天下初定,实在精力不济。
最终,都没迁成,人先走了。走的人不只朱元璋,还有先他一步的太子朱标。
朱元璋离开多年以后,明故宫几经浮沉。
迁都后,朱高炽朱瞻基都曾镇守南京
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之后,一个难题摆在面前:南京由谁来镇守?这可是祖宗根本之地,必须得是皇太子级别的才镇得住。朱棣安排了太子朱高炽。
洪熙年间,朱高炽又派了皇太子朱瞻基镇守南京。
别看《大明风华》里演的,朱高炽动不动喊“大不了咱回顺天府”。历史上,这位洪熙皇帝回了顺天府,又无比怀念应天府。
他在位不到一年,对明皇宫做了一些修缮,甚至打算还都南京。不再下西洋的郑和,作为南京守备太监,负责监督修缮事宜,还因为办事不力被他斥责。
然而,南京的皇宫还没修好,他老人家就先走了。
朱瞻基有自己的主张。父亲垂危,镇守南京的他立马回到北京。爹一走,朱瞻基上位,改元宣德。
朱瞻基当家十年,没有实现老爹还都的想法。他的儿子都年幼,也没办法按照规定镇守南京。直到他去世,大儿子朱祁镇才8岁。
在这期间,明朝形成了以太监和勋戚镇守南京的制度。守备太监和南京守备官相互牵制,一个由皇帝信任的太监担任,代表皇帝守卫南京;一个由公侯级别勋臣担任,代表皇家。第一任守备太监是郑和,早期担任南京守备职责的有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
明中晚期破坏加剧,有人在皇宫门前种菜
其实,从永乐到宣德,都不敢明目张胆提“迁都”北京。在他们心目中,南京,是祖先立业的地方,继续保留着京师的名分,北京只能称“行在”。
直到朱祁镇时代,才真正意义上“官宣”迁都。这位8岁即位的皇帝,比父亲、祖父、曾祖更加刚愎自用。他决定,把事实上的都城迁到北京,废掉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
皇家威仪不在了,纪律越来越松散,渐渐滋生了腐败。没有人再去悉心打理南京的皇宫。
成化年间出现了严重问题,明故宫前一片混乱。太监在上呈皇帝的奏折里禀报:有人看见,皇宫前面,底层太监和老百姓种上了菜,粪便之类的有机肥把午门前弄得脏兮兮。皇帝下令:清理干净,麻利地!
明中期前后,明故宫发生了几场大火,前朝三大殿等先后被烧毁。到了明中晚期,万历年间,破坏变本加厉。没人愿意承担修缮的责任,宫殿周围的建筑更无人问津。
明末,南明政权在南京建都。按照习俗,回到祖宅,应该在正屋举行仪式。但是,皇帝没有在正大殿奉天殿登基,而是选择了午门偏西的武英殿,登基后也没有在乾清宫居住。
这是什么原因?历史上没有记载。不知道是因为房子年久失修,坏到没办法用的地步,还是因为长期没人居住的房子有霉气。
现在大家知道的是,直到明末,就建筑物本体来说,明故宫整体没有大损。直接证据是,明朝末年,利玛窦来到中国,在游记里提到:南京城富丽堂皇,建筑很宏伟。
从清初到太平天国,一代风华毁于战火
一场浩劫发生在清初。清军南下占领了南京,还肆意蹂躏明故宫。明故宫正殿成了八旗兵的驻防营,将军、都统二署都设在其中,普通人无法靠近。到底多少建筑被破坏了?没人知道。
康熙登基以后,下令明故宫和明孝陵都予以保护,尤其是明孝陵。但古代讲究风水,就改朝换代来说,新政权替代了旧政权,必须毁掉旧政权龙气所在。这就造成历代帝陵和皇家建筑不断被破坏。
所以,康熙时代,会不会明着保护、暗着破坏?那时候,明故宫很有可能已经被损毁了一部分。
彻底毁掉,是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与在明故宫的驻防清军激烈战斗,明故宫成了双方交火的战场。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洪秀全为了增加“皇气”,下令将明故宫的石头搬到天王府,明故宫的很多遗存材料都搬了家。有了明故宫的雕梁画栋,洪秀全的天王府瞬间增加了神圣和威严。但没过多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进入南京,一把火烧了天王府。
如今,明故宫只留下断壁残垣。连轮廓都不复存在,只留下茕茕孑立的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