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范金民:坐在历史学的冷板凳上
  和几乎所有的50后学人一样,范金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顾炜 摄

  “江南是什么?”作为近年来最热的文化话题之一,几乎人人都能给出个性化的名词解释。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以研究江南为志业的历史学家范金民,在卷帙浩繁的史料典籍里,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四十年来,怀抱着“余生也晚”的些许遗憾,范金民不肯荒废一日光阴,先后推出了关于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的多部专著。坐在历史学的冷板凳上,却无意中合上甚至引领了时代的节拍。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白雁 实习生 谢文佩

  01

  范金民是典型的50后学人。

  “我们都生在红旗下,小学、中学阶段多不完整,连续读书十二年者很少。早年生活大多清苦简朴,但幸运的是,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

  1979年,范金民告别无锡乡下的水田,走进了南京大学的教室。初进南京大学教室的日期——1979年9月8日,他一直记得。本科毕业后,他考取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明清史学家洪焕椿先生。洪焕椿出身文献世家,其外祖父孙怡让是一代经学大师,舅父孙延钊曾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家学渊源使得洪焕椿尤其讲究编纂体例和检索门径,早年注力于江浙地方文献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后,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调整,怀抱经世致用治学思想的洪焕椿,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江南社会经济史。洪焕椿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他希望范金民整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宁府部》所引文献,编一部明清江宁经济资料集,后来又要范金民关注浙江杭嘉湖地区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并在和范金民讨论后,把他的毕业论文确定为明清苏州丝织业研究。

  相比于40后和60后学人,范金民起步很晚。24岁才进入大学的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几乎所有的50后学人一样,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心要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回馈时代和社会。四十年来,他抱着“师命不可违”的执着,用心致力于明清社会经济史和江南地域史的研究。已过花甲的他,至今仍旧像青年时代一样用功,手头永远有看不完的资料和写不完的文章。

  02

  厚积薄发。范金民在明清社会经济史和江南地域史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赋税甲天下——明清江南社会经济探析》《科第冠海内,人文甲天下——明清江南文化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等一系列著作,全面细致而又准确地回答了那个问题——江南是什么?每一部书后面,都有堪称浩瀚的史料支撑。

  在史学研究领域,明清史的史料之繁琐庞杂,是公认的。和老师洪焕椿一样,范金民极其重视史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他对晚辈学人,也有同样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学生递交论文给他的时候,无不抱着忐忑的心情。大家都知道,范老师有一双锋利的眼睛。

  锋利的背后,范金民却又是极度包容的,“任何人不可能全对、全准确的,包括我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有这样那样的错。我前几天校对自己的一篇文章,惊出一身冷汗。有些错离奇得很,一篇论文,多达几十条错误。我觉得很惭愧,感觉我还算是严谨的,还是细致的,要求是很挑剔的。评人家的东西这个错那个错,但想想自己,不免汗颜。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种心态和胸襟:错误是难免的,我们追求的是怎么样把错误降到最低程度。”

  03

  以江南人的身份研究江南,范金民力求客观。新近出版的《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一书,收入“社会治理”“商品贸易”“商人商帮”“江南经济”“江南人文”“江南文书”等六辑内容。其中的“江南人文”辑较为通俗,可以当做学者版的普及读物。《“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旨在考察苏州自明朝中期至晚清四百年间苏州引领时尚、引导潮流的各方面表征,探讨其缘由与背景,论述其影响与作用,以赋予人文遗产重地苏州城历史地位。《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立意在考察时代不同、统治者的政策不同,江南士人的行为方式如何发生转向。

  范金民深爱江南,但又不讳言江南人文之缺憾。“我是江南人,自认为我对江南人,还是认识得比较客观。我们江苏的苏南人,总体来说人不笨。当然也不是说一讲到江南就是才子,那根本不可能的。江南人勤奋,也很努力,没有依赖思想,遇到事情会自己处理,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江南人眼界不保守,也不封闭,是开眼看世界的。江南人学习外地甚至外国的好的方面,有这种胸襟和气派,会吸收、融合。比如说外面好的东西,它吸收进来有可能做得比原来更好。”

  在范金民看来,任何一个人群都有优秀者和平庸者,任何地域文化都有它的优长以及缺陷和不足。

  “我们江南的苏南人呢,有很多可贵的气质,但是明显是有不足的。这个应当引起我们重视。比如,相对广东、福建人,开拓精神是不够的,一直到现在。我经常出去,到了不少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碰见浙江人,特别是钱塘江以南的人,却很难碰到我们江苏的苏南人。我们无锡、苏州老乡都不太愿意出去,相对来讲,开拓、闯荡精神不够。浙商宁波人的那种创新、奋斗精神,我们江苏商人没有他们程度重。相对湖南人、江西人、安徽人来讲,那种刚烈的执着精神也不够,他们执拗之气更重一点。苏南人比较儒雅,比较温柔。”

  对话

  “电视剧影响还是很大的,会被误导”

  读品:热门的历史题材读物您看吗?比如马伯庸的作品。

  范金民:这位作者我知道,这种书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可能要慎重看。比如你讲他利用徽州文书讲的那些故事,实际上还是很局限的。因为他在文书研究领域还不是专家,就那几件文书在那里讲,可能故事不一定有代表性。如果你看了有很深的印象,那就会有点麻烦。如果要我推荐书,我还是倾向于要看专家写的,比如说像我们夏维中教授就写过《景山的晚风》,讲晚明灭亡,那是通俗的,文笔也很优美。书里对明代的把握,对晚明局势的把握,是比较准的。

  

  读品:请您向热爱历史的非专业读者推荐入门读物。

  范金民:社会大众要看书,历史书也有很多很好的。每一代人都在创造,写作这些东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晗先生就主持过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稍微进一步呢,可以看看中国通史,简明的,范文澜先生主编的,这一类,稍微沉下心来就能看得进去,他的写法实际上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如果有兴趣了再去看断代的,或者专门的。

  

  读品:您以后会不会做一些推广历史知识的通俗书。

  范金民:我偶尔也写过一些,比如《郑和》《南京历史上的清官》之类,但重点不在这里。以前和眼下要做的,主要是能够有益于推进学术发展的。所以目前很少写通俗的东西,当然今后不排除这种可能。比如我那篇江南进士研究的论文,我就把它浓缩出来先做讲座,带有一定通俗性,面向社会的,现在社会大众也能接受。

  

  读品:您看热播历史剧吗?

  范金民:对这种所谓的历史剧、宫斗戏,我基本不看。但有时候出于研究的需要,也会看一下历史剧,比如说以前放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不看历史剧、宫斗戏,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因为这种打打闹闹寻开心的、娱乐性的,里面可能只有一点点历史的影子,绝大部分是胡编乱造的。甚至像《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这种大片,基本上每集都能看出问题来。很多人受电视剧影响还是很大的,会被误导,而且他们会和你来辩,他们以为这个就是历史。我们以前说:歪理十八条,真理只有一条。真的很难去回应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读品:有一种说法,传统的史书里缺少人民大众。现在呢?

  范金民:新史学的提倡者、晚清思想大家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面提出,一部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帝王将相史,缺少人民大众的历史。这个总体判断没有大问题。二十四史当然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为主体,但也不全是帝王将相史,里面也有人民大众的历史。比如说正史里面很多类传,里面也记载了循吏、宦官、学者、游侠甚至商人,诸如此类。现在的人,眼光向下,关注人民大众的历史,关注底层民众的历史,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史,而不是说仅宫廷生活史,或者说高层生活、带有神秘色彩的精英。但是帝王将相仍然是史家关心的,因为他也是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

  范金民

  

  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的研究与教学。著有《衣被天下: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赋税甲天下——明清江南社会经济探析》《科第冠海内,人文甲天下——明清江南文化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