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2019 9位专业读者的私人书单
  《人工呼吸》
  皮格利亚 著 楼宇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11
  《认得几个字》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
  《打造消费天堂》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6
  《不识字的人》
  (匈)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4
  《伊甸园之门》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 著
  新星出版社2019年版
  《低地》
  [美]裘帕·拉希莉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9
  《黄昏的诉说》
  德里克·沃尔科特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9.10
  《异类》
  [美]韩瑞亚 著
  中西书局 2019.7
  《我愿意学习发抖》
  郭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1

  新年伊始,《读品》邀请9位以写作、阅读、出版为志业的职业读书人,梳理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每人精选三四本,并附以点评。

  所选书籍主题各异,偏于个人精研的领域而不废通俗。

  阅读归根结底是私人的事,他人玫瑰未必吾之馨香。但我们相信,秉持严肃思考、冷静独立的读书人,依然是值得关注的同路人。

  即将开始2020阅读之旅的时候,不妨看看他们读什么。

  

  组稿 陈曦

  阿乙 作家

   

  

  《人工呼吸》混合历史小说、侦探小说、书信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及成长小说等多种元素。皮格利亚既是博尔赫斯的继承者(后现代侦探小说、跨体裁写作),又是他的叛逆者(皮格利亚更关注社会、历史问题,博尔赫斯更关注形而上问题)。博尔赫斯把英式解密小说引入阿根廷,而皮格利亚把美国硬汉派小说引入阿根廷。

  

  《拔蒲歌》

  沈书枝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2

  刘亮程、李娟、沈书枝、邓安庆等人有相似之处,也许可以称他们为中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家?沈书枝偏重书写南方乡下。我们这些南方出来的人,总是能从沈书枝笔下所写的草木、饮食甚至孩童玩的游戏,看见自己的来历,看到将要消失无法继续的事物,惆怅自是难免。沈书枝系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对《诗经》颇多研读。

  

  《热带》

  李唐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10

  李唐是90后,但写龄与我相当。写作是他日常生活的重大部分。不停地训练、反省、探索,使他成为90后作家里的一支稳定股,也是前沿。他风格的逐渐形成在《热带》这本短篇集中得到体现。概而言之,这里的八个故事是在超现实的外壳下,探讨现实困境,并力图在想象与现实中取得平衡。

  韩松刚 青年批评家

  

  “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女的深情馈赠。每一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的构造和故事,以及与之发生联系的千千万万的故事和命运。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知,不妨从“认得几个字”开始。认得几个字,也是我们对周围的事物不再无动于衷的开始,因此,孩子可以读,大人更要读。

  

  《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徐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7

  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仍然需要以人为本。互联网对人类的认知过程、知识结构、思维放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科学技术等其他未来的新发展,都不能脱离平等、自由、真实等人类的基本价值。互联网首先且只是一个工具,它不能代替人类来确定自己知识活动的目的和伦理原则。作为身处互联网中的一分子,我们不能忽略这些警醒和思考。

  

  《站在人这边——米沃什五十年文选》

  切斯瓦夫·米沃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3

  本书是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代表性随笔。在这本书中,米沃什向我们展示了他创造各种新形式的多才多艺的能力。在他的笔下,随笔在保留其形式上的灵活的同时,变成了一种严肃的知识探究的工具。“站在人这边”,在一个喧闹的时代,这样极具深度和深情的思考,始终让人钦佩并着迷。

  

  《观念的力量》

  以赛亚·伯林

  译林出版社

  2019.4

  一个没有思想的时代是可怕的。思想在历史和知识之中凝结,并汇聚成改变世界的观念的力量。伯林以其优雅的文字、深沉的思辨和磅礴的论证,证明了伟大的观念可以革新人类对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可怕的观念则会给世人带来厄运和灾难。观念的力量,是由意义和情感构成的矢量,它既有方向,又有大小。

  张怡微 作家,复旦大学讲师

  

  

  本书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书中有一个观察很有意思。1930年代经济萧条,上海大型的百货公司采取新的行销策略,开始雇用女店员。这些女店员装扮漂亮,学历也较高,她们常与所售商品连在一起,令顾客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消费女店员所展示的女性特质。所以一方面,百货公司的策略好像是推动了女性通过就业寻找自我,另一方面,她们到底有没有通过参与社会分配找到主体性,似乎是很可疑的。有意思的是,如今尽管城市中精品店林立,当代文学中的“女店员”反而鲜有值得研究的文学文本了。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场在中国》

  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5

  “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自己造就了另一张。”本书讨论的话题和女性身体、消费主义有关,十分诚实地、带有全球化视角地呈现了一个真相,即女性追求美丽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获得自信之类的场面话,相反,变美就是为了获得好处。这种好处包括生存意义上的“活下去”,也包括消费主义面向上的“活得更好”。民族志写作方式介入到这一议题中,呈现了关于女性身体冒险的惊奇与残酷,亦具有批判性的教育意义。

  

  《藏着: 一个西班牙人的33年内战人生》

  [英]罗纳德·弗雷泽

  格致出版社

  2020.1

  如果我们仅仅阅读西班牙内战史,可能很难从荒诞无序的政局中看到人的命运和人的精神力量。《藏着》带有我们早已遗落的强大的乐观主义精神,反衬战争的严酷以及公器私用的告发的恐怖。口述史亦有女性视角,有长期抗压的悲剧能量,有我们应该珍视的人的善良。

  

  《我是沙有美》

  [日]角田光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6

  这部小说非常前沿地聚焦了人工干预生育的话题。我们通过人工方式做出生育自由的选择,但是代价在事过多年后呈现出来,重要的问题是,捐精者与受精家庭,会如何看待“幸福”。小说里写:“后悔的只有一件事,我太轻看幸福了。”一针见血指出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鸿沟,不一定能简单地搪塞过去。而“经过精心设计的出身,是否就意味着一帆风顺的人生?”非常严酷地考问着年轻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偏执与远见。

  余泽民 旅匈作家,翻译家

  

  

  

  

  凡是喜欢《恶童日记》的读者都该读这本书。它是“恶童三部曲”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珍贵的自传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雅歌塔坎坷的身世、孤独的内心和写作于她的意义。其中有一篇《昨日》,记录了女作家流亡瑞士后的生活感受——孤独,还有难以忍受的单调。我在匈牙利生活的近三十年经历,使我特别能理解雅歌塔的孤独:语言的隔阂和缺失聊天对象造成了无法排解的陌生感,即使跟大把的朋友在一起,也没有人能跟你真正沟通。

  

  《童年兽》

  陆源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6

  书名就让我很喜欢,同时有外在的张力和内在的协调。这是一部无规矩可言的少年成长小说,充满快感的倾诉,肆无忌惮的宣泄,因幼稚而鲁莽的喷发,读来十分过瘾。小说的语言是绝对特色,大量悖论式修辞、夸张的成语使用和奇妙的比喻,具有原生态的活力和强悍的侵犯性,烟花般的想象裹挟着那年龄孩子的锐利机锋,读来不仅有即时快感,而且足以唤醒我本以为淡忘了的儿时记忆,即便褪色,但也生猛。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

  周晓枫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1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主要写女性体验,包括少女和女人。这本书里收录了她的十几篇散文,十多年前我就读过,至今都能记得当时读时感到的震撼,至少在中国,没有人这样写散文,没有人这样写女性体验。多年后再读,还是能感到文字的锐度和叙述的痛感。

  方岩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科幻中的物理学》

  李森

  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那些在科幻作品里作为虚构基础的物理理论和知识,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简明、通畅的解释。作为一个通识读本,它有力地揭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坚实、精确的科学知识之间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

  

  

  

  1960年代的美国文化在更为深刻意义上是一种青年政治文化,它源于二战及其之后的冷战,影响随着1970年代之后的全球化进程持续传播。所以,1960年代的美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了解世界历史、政治、文化生态的前世今生的“伊甸园之门”。

  

  《苔》

  周恺 著

  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某种方言就意味着某种作为日常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因为我们被普通话语音系统所主导的现代性思维和审美习惯统治得太久,以至于会遗忘地方方言编织日常和历史的可能性和合法性。周恺用四川方言编织了川地百年的历史风云和人伦日常,情感、知识和史观交织成绵密而开阔的叙事,是近年来非常值得关注的一部长篇小说。

  曹元勇 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

  《月落荒寺》

  格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9

  尽管格非的大部分作品集中描写的是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社会的脆弱与选择,但时不时也会溢出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子,触及与之交叉的更加多样甚至神秘莫测的生活层面。因此,《月落荒寺》从一个看似成功又体面的哲学教授的生活入手,展开了对表面光鲜、热闹的当下生活的残酷内核的呈现,既有人性层面的,也有常人看不见的社会生活玄机无限、阴暗凶险一面的。这是格非再次用小说正面突击当下现实的尝试。

  

  

  

  《低地》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印裔作家裘帕·拉希莉的第二部长篇,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印度的纳萨尔巴里运动为起点,讲述了一个印度家庭四代人跨越印度和美国的悲欢与命运。这是一部书写历史记忆与个体救赎的雄心勃勃之作,完全超越了移民作家经常处理的在异域文化冲突夹缝中孤独、矛盾与挣扎的移民个人问题。

  

  《拉萨河女神》

  马原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7

  马原在1984年前后创作的藏区小说出类拔萃之处,绝非一两个简单的概念——“先锋”或“叙事圈套”所能概括。因为这些作品里,有他在西藏日常生活中所获得改变世界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并存着英雄主义的建构与英雄主义的消解;更有他作为熟读世界文学经典的小说家,借助以假乱真的“经书”虚构,高度写实的叙事语言和细节,去抵达的更加纯粹的真实。

  杨全强 上河卓远文化总编辑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科特第一部译成中文的随笔集,后半部分写诗人的文学(诗歌)前辈(洛威尔)、文学同辈或同乡(拉金、布罗茨基、休斯、奈保尔等),犀利而精当地分析、评论他们的作品;一部分写他的出生与成长之地加勒比地区复杂的文化认同问题,带有自觉的本土文学文化建立的使命感,但同时也有一种无奈的清醒,西印度文化“就好比私生子渴望被父亲接纳”。

  

  《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

  石守谦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11

  本书不同于从社会史、风格史的角度书写绘画史,而是从画家与观众互动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山水画的意涵在历史上的几次重要变化。这些观众群包括皇室人员、士大夫、文人社群及庶民等等,他们的委托定制,以及画家期待着哪些人去观看他的绘画,对绘画的意涵与风格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者同时认为,10世纪之前,中国只存在绘画中的山水形象,而并不存在具有成熟概念意味的山水画。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岩波定本)》

  (日)柄谷行人

  三联书店

  2019.7

  日本当代批评的经典之作。此书中文版曾分别由三联和中央编译出过三版,这次三联书店重新拿到岩波定本版权(定本的意思即是经过柄谷本人大幅度校订的最终版本),译者也一再校订译文,并补译了增加的章节及英、德、韩等各国译本序言,所以无论从日文原版的角度,还是从中文版的角度来说,这都称得上是一本新书。

  王晴飞 青年批评家

  《高晓声评传》

  王彬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11

  本书是江苏著名作家高晓声的评传,以传主人生履历为经线,兼顾作品的文本细读与分析。对高晓声研究中的一些误解也做了辨析,如高晓声受难的二十多年间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并未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为“右派”期间也并未完全与文学绝缘等。一般的高晓声研究,关注点多在其语言之外的观点、技巧、生活等,本书的文本细读部分则措意于语言文字自身,即修辞问题,而语言之外的部分自在其中。语言即是观点。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熊逸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3

  熊逸是一个博学的作者,于丰富的知识之外,又有很好的见识。本书讨论的是《春秋》,从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入手,引下游之水与之相互印证,高屋建瓴,下游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皆能迎刃而解。探讨学术而不限于学术,研究古典而不陷入古典,使我们看到今天的思想、习俗、制度与传统之间难以分解的联系。

  

  

  

  

  本书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中最著名也最集中了人们(尤其是男性)兴趣焦点的异类——狐狸,通过对不同文体、文类中关于狐狸的理论概括和具体叙事之间裂隙的考察,讨论了作为异类的狐狸建立了怎样的人类界限,边界的频繁打破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焦虑,安置了何种人类的欲望,人类对狐狸世界的常理化努力,狐狸在可以阐释的(与人类世界同理)与神秘事物之间的中间性与暧昧性。

  

  《传统即创造》

  [日]冈本太郎

  新星出版社

  2019.4

  冈本太郎的观点与鲁迅接近,他极力批判本质上背叛了传统的传统主义,认为传统的东西原本是光彩照人的,立足当下而又充满激情,古典就是当时的现代艺术。传统需要生活在当下的我们重新创造,不断擦拭洗濯,使其焕发出原有的生命光泽,现出热烈的生活的本相,在不断的否定中予以超越,这才是真正的接续传统,才算是完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何同彬 《钟山》副主编

  

  

  古老的童话都有一个秘密心脏,郭爽小心翼翼地怀揣着这样一个“秘密”,带我们去感受一段异域的旅行,去邂逅那里陌生又熟悉的生命、生活,以抵达或重温我们曾经的另一个“自己”。郭爽细腻的感受力、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以及她愿意倾听和抚摸“他者”的姿态,赋予了这样一个非虚构作品以特殊的色彩和质地,自然、优雅、动人。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美]J·希利斯·米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7

  “小说这种体裁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帮助,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我们自身道德词汇的偶然性。”我觉得,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这本书中,米勒呼应了理查德·罗蒂关于小说功能的这一观点,借此与阿多诺有关大屠杀之后的审美生产的观点形成有效的质辩,并在他有理有据的分析中再次提醒我们“共同体”的重要,以及“共同体的焚毁”的危险。

  荐书人

  (排名按荐书出现先后次序)

  阿乙 韩松刚 张怡微 余泽民 方岩 杨全强 曹元勇 王晴飞 何同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