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如何用对你的善良?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林光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庄子真的很成熟,与孔子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不能去逞能,而应该保护自己。“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人间世》),自己的道行还不够,就不要想着去拯救别人。拯救别人最好的方法是先拯救自己,用什么?用道。继续修道,随机应变,历史的转折处,用得着你的时候,你的道够了,自然就可以出山了,像姜子牙、诸葛亮一样。

  颜回问孔子能不能去救卫国,学有所用,去试试。孔子当头棒喝,说你的道修得还不够,胡思乱想,头脑不清醒,你去是为了美名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吧。颜回心理肯定不舒服,孔子说,你道德醇厚笃实,但没有到达人情练达的地步;不与别人相争,但没有到达能直抵人心的地步。你却勉强要以仁义之准则宣讲于暴君之前,这是用他人的过错来彰显自己的美德,这叫作“灾人”,也就是害人的人。那么,别人也会反过来害你。这时你就乱了方寸,感到眩晕,还要假装无动于衷、和颜悦色地去缓和局面,脸色表现出迁就,心也顺着他去想了。这简直就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这叫帮倒忙。而且你开始就顺应着他,就没有结束的时候了,如果他不相信忠厚之言,你就必定会死在暴君的面前。

  这个结论下得很干脆,符合山东人的特点,直来直去训导学生说你去送死吧,你去了必死无疑,你这两下子,暴君怎么会听你的,肯定认为你妖言惑众,杀了你。德行坏的人,哪能容得下德行好的人存在呢?下面孔子就举了几个忠臣却没有好下场的例子,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鲜血淋漓的史实。他说,从前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他们修身而能在处下的地位抚恤民众,处下而触犯了在上的君王,所以君王因为他们修身而杀害他们。这就是好名的结果。从前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这些国家成为废墟,民成厉鬼,国君被杀,他们不断用兵,贪图实际的好处而不知停止。这些都是追求名和利的人,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名与利,连圣人都很难克服,更何况你!

  颜回固然心地善良,听说卫国生灵涂炭,他有为民除害之心。但值得讨论的是,如何用对你的善良?

  当你的善心得不到好报的时候,比如关龙逄、比干,是否要执意劝说到底,把善心坚持到底?引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当你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时候,当你的善良带来了恶的结果的时候,你如何对待自己受到的委屈?孔子给出的方式叫“以直报怨”(《论语·宪问》),老子给出的方式叫“报怨以德”(《老子·第六十三章》)。孔子的意思是,直接怼回去,心里有怨气,直接说。直,是直接、率直的意思。老子的意思是,有容乃大,去包容对方,这是你的美德。

  第一种方式,你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心里不会委屈。但对方未必听你的,很可能只会激化矛盾。第二种方式,能包容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委屈的人很少,可能只有圣人能做到。这是近乎宗教性的情感,就如同《圣经》中说的,别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送过去,让对方气消了,你就好了。在佛教中也如此,对方成全了你的修行,你灭了自己的业障,还了了前世欠他的债。这一做法,差不多只有有宗教信仰的人才能做到。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防,用对你的善,不要让善带来恶果。

  用对你的善,就是要对人性有个判断。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要动脑子去判断对方值不值得你善待。对好人善是一种愉悦,对坏人善就是对自己残忍。给孩子讲三个寓言故事,就足够用一生了: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善良,叫《农夫与蛇》。农夫怕蛇冻死了,把它揣在怀里,结果呢,蛇醒了就把农夫咬死了。所以,不要滥用自己的同情心。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欲望,叫《渔夫与金鱼》。渔夫捕到了金鱼,放生了。渔夫的老婆管金鱼要了新木盆、大房子……最后还要当海上霸主。结果,渔夫回家一看,他老婆要的东西都没了,身边仍然是个破木盆。所以,做人不要太贪了,否则一无所有。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困难,叫《乌鸦喝水》。乌鸦尚且能想办法把石子儿扔到瓶子里,喝到了水,更何况人。所以,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 摘自《放下心中的尺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