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小记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既无大师 只看少年

  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三(4)班 黄媛媛

  林徽因说:“中国读书人都有一条后路,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此般刚烈,真比男儿还男儿;此般气节,便是中国的大师。南渡坚守,北归立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以笔为矛的中国读书人,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

  初读《南渡北归》,感叹于大师气节与学识:王国维学识渊博有“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梁启超拳拳之心,只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殷殷期盼隽于清华学子心头;陈寅恪,服其文笔,钦其精神,叹孑然傲视之思想;梅贻琦就职演讲特明一条,“时刻不忘救国的责任”,汹涌浪涛中驾起了清华这座舟;一代才女林徽因,与丈夫一心扑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德才兼备,不枉“大姒似徽音”;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又突然发现,这满腹经纶支撑着的是爱国炽烈的心和不可亵渎的崇高思想——也许此乃大师。

  可于我而言更多的是惋惜和不平,那个年代里的知识分子,手无寸铁却有一腔孤勇,企图知识兴国,却被一次次打击,高尚的人格,失落的灵魂,夜夜抚慰他们的也许只有智慧带来的光亮。

  现在回头审视那段历史,觉得那是一场文化落魄的灾难。那时候的这些赤子之心,哪里经得住时代和政治的摧残?可就是在那暗无天日的年岁里,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人类在智慧大路上跋涉的璀璨硕果,更是岁月经年无法抹灭的坚毅的心,又何尝不是黑暗的夜空中汇成一条闪耀着希望的银河?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于书的封面。作者抱着怎样的哀缅写下这几个字,我们看到的是泱泱大国损失良才,更不应忽视这份绝望里蕴含的希望。李咸用道:“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梁启超、蔡元培、梅贻琦,用身躯撑起联大、撑起北大清华,也许是因为眼看一己之力唤醒人民无望,终于把希望全然寄托于青年学生,时代更替,那份希望一定未变,我们又怎能辜负?

  诚然,我不敢说我的那微不足道的目标能及大师期望的万分之一,更不敢夸下海口我能做出多么大的贡献,甚至,我只是作为学生所尽学习之职责,对社会对国家仅有索取未曾有一点回报。读此书只是备受鼓舞,又深感自己的渺小不足,可中华少年万千,若人人都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之心,会不会有什么不同?时代和平,国家强盛,这些奋然的话好像空洞无用,但若少年的内心深处连这些感动自己的话都没有,不仅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而且时代过去再无希望!也许此书最大的目的不仅在于警醒世人那段时期的黑暗,更在于唤醒正渐渐淡化的为国发奋的志向。今天的少年,又能不能负载起大师的梦想?

  这些若即若离诉说着时代故事的光影,已干的历史墨痕却时刻熠熠着现代的光辉。我们不用随梁启超用高唱国歌明志,不用受战乱之苦,不用蔽身于弹火中,只要记大师之才德,历必须之困苦,扬中华少年不变之意气,便不负大师苦心,南渡北归!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于是明朝,只看少年,破浪乘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