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4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肖像创作不止于写实,也是精神叙事
  《生世》 68×45cm
  《成功者》 68×45cm
  《一块红布》 69×46cm
  《顾城》 68×48cm
  《导师2》 68×48cm
  《导师1》 69×46cm
  《爱新觉罗·溥仪》 68×45cm
  《60s》 69×46cm

  到芥墨艺术馆看“脸书”,用水墨抒写的生命“面孔” □姜永安

  1985年,一个好年儿,19岁的少年怀揣着梦想、懵懂,还有毛笔,走进了浙江美院国画系。毋庸置疑,这是我幸运的四年,幸运经历一个时代、幸运亲聆“浙派”、幸运一场青春的欢聚、幸运与水墨的纠缠,更幸运与先生们的相遇,那时先生风华正茂。

  从本科毕业到2007年重回美院读博一晃18年,选择在不惑之年和学历泛滥的时代,重回今天的“中国美院”,起初并不明晰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觉得18年来在绘画与生活中的孤行愈已似要了结成某种恍惚,而美院像蓬岛。再见美院,恍若隔世,一切日新月异。更新的景观告诉你过去的只能在言语里寻想了,这里已是新的情境,然而,唯见先生风仪依然,除了那些白发。三年里领略了导师的炉火纯青和一些一直想看却没时间看的书,带着一个为什么画“人”的究诘完成了博士学业,这对我现在深有帮助,我也开始称先生为“师父”。

  上世纪80年代的浙美国画系老师里,师父是最年轻的,因为承担主要的造型基础教学,让我倍感幸遇。师父早年在素描上的成就对我影响巨大、受益至今,也使我日后的教学经历亦然延伸着“结构素描”的情结。上世纪90年代后,师父又秉志于水墨人物画的探颐,在新的层面上借以素描的积蕴将写实与笔墨对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推向更高的域度,在熔化造型与笔墨上已至灿烂求备、气韵迫力的境界。写实、写生、写意是师父一以贯之的艺术与教学主旨,他长期围绕“写实”课题对人物画各个关节疏剔拨正的诠思以及在这一领域陶铸古今、化裁中西的见地令人开聋启聩,从而激活了我对传统人物画与时代情境交互的省想。

  与“写实”一词仿佛者,古称“写真”,它既是一个肖像称谓又是一种绘画理念,但“真”非同于“似”。古人的画学很早就思辨了“似”与“真”的别异,“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故而绘画的传写是一个通由应物象形达至气韵生动的创真。自古或曰不亡君形;或曰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云云,形与神从先古尸礼的灵魂意识随历史推演逐渐置入审美的气韵观念,画学的形神对偶也便成为古代画家围绕“真”这个成像意向的深度诠量,这个深度我理解其实质就是关涉生命意图的表现思维。因此,“真”的高度不止于庸浅的“似”,更触及“生”,“生”是对“似”的增益,生动、生力、生气、生类……这个“生”概括地说就是绘画对生命的拟托,故而“写真”的意向不仅再现四体妍媸,还应表现生命意蕴。

  “像人,与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如古人言,绘画既然是一个“与生人相对偶”的图像,那么这个对偶存在的图像意义便应是有别于对象之可见性的,而这个有别的意义即体现超越表象模拟而对生命意蕴的照见,亦如师父所说:“人物画应该画出比对象自身更具意味的东西。”纵览画史,人物画从魏晋传神的振沸到明清传真的式微,实质上正昭示了生命意蕴在绘画践行中的抑扬。在这个基础上,不同时代的镜像意识与精神视野从而演成不同生命表现趋向的历史流变,生命意蕴是一个动态的人文视域。所以,今天一些关于“写实”的妄议,其实仍然是肖似层面的浅读与弱视,就像师父常告诉我们的,写实的路还很长,有许多学问要做,我们只是开始。的确如此,文人画浡沸后,写真渐沦落为画家末事。近代以来,徐蒋体系重领画学,尽管有人依然纠结于光影素描注入笔墨的突兀,然而却忽视了徐蒋体系推助现实主义观看维度的人文进境与启蒙价值,正因此,我们从没有像这个时代对生命的普世观看具有如此的兴致与情怀。写真的本质是观看,观看是深刻的认知方式,观看在交互中使意义显出,绘画史实际上就是观看的图像史。

  古代的写真,从生命的灵魂拟托到道德拟托再到人格拟托,这个生命意识在人物画史中的演进颇具人文意味。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用我们的眼光来诠释和延展这个生命之“真”呢?这关乎人学视野的问题,也是水墨人物画未竟的现代性,这是三年学习渐已清晰的企望。之后,带着这个问题我投入到肖像性的绘画探索中,《伤逝的肖像——中国“慰安妇”写真》是我这几年来在“肖像”这个课题探索上的一个主题性作品的呈现。2010年我博士毕业调入上海师范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人文学院苏智良教授关于“慰安妇”问题的史料研究,当你面对图像文献时,那种震动彻底击溃你对“慰安妇”这个名词原有的知识,尤其是那些垂暮老人的形象与表情,时间在其脸上风化了受难的人生,直视面孔的惊遽瞬间变成返观的愧疚,这些“人证”大多已故去,耄耋之年尚在世者已寥寥无几。这是一群近乎被漠视的生命;也是一部正在消逝的国难史,由此便有了这个创作的情感发生。在此之前,“慰安妇”的题材无人涉足,我的意思是没有人以直面个体的方式来触摸这些悲凉的生命,这的确是一个悲哀!我是带着羞愧的情感完成这件作品的。因为尺幅规格的约制,作品浓缩到25位中国“慰安妇”的面孔写真,以罗

  列拼接的肖像册形制构成一种纪念性的视觉意味,而作品下端残旧不全的头像则隐喻“伤逝”的生命以及更多远离我们记忆的受难者。

  创作过程中,我把对每个面孔的写真都视作一次精神交流,用笔墨的穿越来阅读她们被命运皱褶的肌肤与凄戾的目光,与每一张面孔的交互都会是对一个生命境遇的恤问,由此获得不同的成像意象,因为这个意象的情感触动,就会非常强烈地渴求通由一种有意味的笔墨痕迹转译出来。水墨的语言是写意性的,一般而言,写真与写意涉及笔墨与形象、再现与表现的冲突,如果你把它各自独立起来,它就是悖离的关系,若把它们对接起来就是一个整体。如何对接,就我个人而言,需要一种意象来完成,这个意象让你在观看对象时不会执迷于表面的细节,而是通过形象的观看生发出某种情感和情绪来,这情感和情绪是具有形式意味的,它又统领你的观看给予对象。水墨抒写也是最具情绪性的,像一种精神覆膜可以抵抗空洞的肖似。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我体会也是这个意思。

  与之相关,随后我特别想通过“面孔”阐发对肖像的兴趣,觉得“面孔”更别具独特的叙事性。面孔是直接而简劲的形象词汇,然正因于你的注视她才充满话语。“面孔”是一个生命探寻的入口,不管一个人是怎样的社会姿态,它在你的平视和专注下必然袒露出真实。生或死,“面孔”聚集着心历。借用Facebook的中文译名,我把这个系列名曰《脸书》。从都市境遇再到个人体验,继而回落到具体的面孔,我的创作视域似乎越来越狭窄、形象越来越具体,但我自己知道它涉及的东西也越来越深入。这个由广而狭的线条也是我个人在现实生活的纠结中成长体验的折射,虽不宏大,于我却很受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越发觉得人物画的表现更应是在画面上建构一个“生命状况”的过程,这里不言“精神状况”,是因“精神状况”通常被狭义地理解为心情与表情的浅叙事。

  “人”作为对象或主题进入绘画的历史很早,从萨满图谶到机械复制的时代,“人”进入绘画图像的历史体现不同文化场域下成像意图的衍变,近现代人文视野的进境无疑颠覆了传统人物画的主体形象及其样态,我觉得人学视野的转换对于今天的水墨人物画是具有革命性的。正是从徐蒋体系之后人物画开始敞向芸芸众生的主题,开始走进普世的个体生命的深描,真正地切入现实、切近现实中的人。同时现实主义也成为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激活点,突破了文人笔墨程式经验和传统精神品藻的模式,进入鲜活的现实互动,其中重要的理性启蒙与普世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意义。翻阅绘画史,我在蒋兆和的作品里第一次看到了“人”,血肉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具划时代的吗?当然,徐蒋体系的现实关怀只是一个起点,但前所未有,把人物画从式微的传统中解放出来。

  今天如我一代的画家已经开始逐渐卸去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宏大叙事的动机,转向直观社会和个体的交集、微观的生存体验,将“人”纳入具有精神分析意味的观看中来诠释。 “人”作为绘画对象的意义与意图随而重新给予。意义与意图在画家主体意识中的加剧,这是前所未有的绘画意向。

  我们与绘画中的个人演变为平视和逼近的关系,这种关系中我们该看到什么、能看到什么是重要的。我们从血缘和礼教的交互中走出来后,进入比肩而行的个体关系,如何在人物画中实现新的人学视野下的精神交互,这不正是我们未完成的主题吗,我们正遭遇一个对个体深描的时代。

  郎绍君先生在他关于人物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是一个人物画需要但缺乏“深度刻画”的当下,他的“深度刻画”不是指描摹层面,其实就是强调逼近生命的观看与发现,“所谓深度刻画,是指对人和人的生命环境、生存处境和内在精神作真实深入的揭示……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变的时代,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人性和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人性的扭曲也空前显现。”

  画中的人物,是一个与我比肩而在的他者,我在对他的探索中随而完成了我自己的生命拟讬,这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能力与视野,剩下的则是如何在绘画里体现出来,这是我今后的方向。

  大卫霍克尼说“21世纪是肖像的时代”,绘画是观看的修辞,观看在持续更新,人物画就是对人的观看。当然,相比霍克尼,我更喜欢卢西安弗洛伊德,他的肖像作品那么富于力量的“人性”透析,如其言:“我希望画的是人,而不是仅他们”,多么深刻。

  肖像,不只是肖像,也是精神叙事。写真的关键就在这个“真”,真实需要深度地描绘,所以它是创作性的。

  姜永安

  山东烟台人。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获奖项: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

  傅抱石双年展·2015江苏中国画优秀作品展一等奖

  2015江苏美术奖最高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