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2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许静:对书写再发现 向经典再致敬
“自形——许静书法展”12月1日将在金陵美术馆开幕
  《心经》 33×24cm×2
  《小窗幽记卷七 韵》 57.5×39cm
  《人生忽然而已 醒醉方寸之间》
  135×10.5cm×2
  《记承天寺夜游》 行书手卷局部 333×24cm
  《闭关》 93×175cm
  《西狭颂》 局部 50×67cm
  《伤春》局部44×28cm
  《咏竹诗册》 局部 26×46cm
  《听琴》 34×69cm

  □罗玛

  围绕着书法,人们最容易产生的两种认知之间颇为背离:一种认知充分肯定了书法的此在价值,并因此而投身于书法学习,面对高远的范本不断追摹、转换;另一种则倾向于最大限度地怀疑,认为在键盘取代笔墨、微信取代书信的今天,书法由于其内外在语境的丧失早已难以为继,或许回到博物馆的形而上之中,更能让人们真正地领略传统。

  书法之内,许静的问题要简单得多,面对纸张的每一次展开,她要做的只是研墨、提笔,在“放而不放,留而不留”之间,来个一锤定音的了断。写是显在的,无需多虑的,犹如水之于洼地风之于危岩,日复一日,便自成形。许静的酒书正是产生于这样的书写而非生死攸关的思考之中。

  酒书,具体来讲就是以酒入墨而作的书法。它的出现,据许静回忆源于一次偶然的微醺,由于用光了水盂里的水,便以红酒代水乘兴急书,笔墨流转之间发现了酒性与水性的差异。这个差异在于,掺以红酒的墨打破了水墨天衣无缝的兼容性,进而表现了一种既融合又分离的奇妙状态。融合的部分构成了书法的主体,保留并强化了笔墨的气韵和肌理,而溢出的部分则随笔赋形,在锁定墨迹边缘的同时晕成淡淡的包衣,犹如滤镜下的细胞切片,呈现一种透明度和解析感。这一意外的获得,使许静陷入后设的思考,如何借助红酒这一媒介扩展书写的意趣与表现力,并与当下体验相链接,成为她多年以来不断实践的一个重要命题。对她而言,思考是隐性的,若有似无的,就像酒书里的酒,仅仅作为背景而存在,却又随着每一笔的发生而发生,进而渗透到日常书写之中。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以《竹》为主题的草书创作即题旨性地化用了酒在中国传统中的文化意象,追摹魏晋风度的同时放飞自我,并试图带领观者重回酒书发生的现场,去发现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那片小小的飞地。而以植物标本、欧洲老琴谱老版画以及石竹斋信笺代替宣纸所创作的行书、草书、小楷等,则延续了她对媒介的创意性运用,于云淡风轻之中触碰了古今中外的对话关系,其中尤以《心经》引人注目,写在两帧老杂志空白页上的行书于工整之中见速度,于虔敬之中见气象,尺幅虽小却由于引入了禅意而获得深远的视觉效果。

  蔡邕说“书肇于自然”,项穆说“笔势所运,邪正自形”。前者指出书家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后者强调书法作为物的人格属性,两者各有所重却在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中互为表里,彼此印证。对于许静而言,酒书是她自我塑形的再开始,也是她在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之间一次相对出位的调试。无数次的远行中无数次地返回,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中汲取养分,端正手腕,正如此次展览中以行楷所呈现的《书法雅言》和长卷《琴赋》,既是对书写的再发现,也是向经典的再致敬。

  自形——许静书法展

  开幕时间:2019年12月1日下午3时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1日至12月12日

  展览地点:金陵美术馆三号厅(南京市秦淮区剪子巷50号)

  主办单位:南京书画院

  策展人:罗玛

  许静

  

  1975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9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平面设计专业;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黄惇教授。现为南京书画院专职书法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