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
一
我对最近二十年的法国小说的兴趣有些降低了,我总是觉得现在的法国小说小气、琐碎甚至是有些媚俗,格局小,艺术实验的锐气和社会批判的能力都在下降。这肯定和我不懂得法语有关——我可能没有看到更好的法语小说。但是,我的确更喜欢像普鲁斯特、塞利纳、加缪、“新小说派”和勒·克莱齐奥。其中,尤其是塞利纳,他在整个20世纪的法国,可以说是地位仅次于普鲁斯特的小说家。
塞利纳出身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中等职员,非常喜欢文学,并崇拜德国文学和文化。塞利纳少年时代就按照父母亲的意愿去德国学习了德语,又远赴英国,在英国学习英语和文学,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这在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回到法国之后,塞利纳曾经当过一家商店的学徒店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20岁的塞利纳应征入伍,并且在前线受伤,不久,就回到了后方养伤。1915年,他伤好之后离开战乱的欧洲大陆,到英国伦敦的法国外交机构工作,在伦敦喜欢出没于一些演出和娱乐场所,并且,以给留居英国的法国妓女拉皮条的方式来赚钱谋生,接触了大量社会下层人员,这在他的小说中有出色的描绘。
塞利纳似乎生性喜欢到处乱跑。1916年,他前往非洲的喀麦隆呆了一年,“一战”结束之后,他回到了法国,开始进入巴黎一所大学攻读医学,于1924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才30岁。大学毕业之后,他参加了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一次全球调查活动,调查大企业对员工的医疗保障情况,他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市当了一段时间的医生,帮助世界卫生组织了解了美国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们享受的医疗与保健的情况。就是在这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出戏剧《教堂》。1928年,他回到了法国,在巴黎郊区的市立医院当医生,同时,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茫茫黑夜漫游》。1932年,他以外婆的名字“塞利纳”为笔名,将这部40万字的小说出版了。小说惊世骇俗的情节和描写,激情、粗粝、粗俗并和高贵混合的语言使读者瞠目结舌,立即引起了轰动。当时的法国著名作家和诗人马尔罗、瓦雷里、莫洛亚等纷纷发表了赞扬性的评论文章,使已经38岁的塞利纳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还差一点获得了当年的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因为其中两个评委的坚决反对——他们激烈地指责这部小说有伤风化、伤风败俗。不过,几个月之后,它还是获得了影响稍小的法国“勒诺陀文学奖“。
《茫茫黑夜漫游》在20世纪的法国小说史中十分耀眼,它是一部激情之书,一部绚烂的、粗野的、幽默的、滑稽的、意识流的和流浪汉式的小说,叙述中带有恶作剧和犯罪般的快乐,以汪洋恣肆的语言流,带动我们进入一个混乱的时代。《茫茫黑夜漫游》的叙述者是第一人称“我”,基本上以塞利纳在青年时代四处漫游的经历为素材。小说内部的叙述时间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18年战争结束,又到10年后的1928年为止,跨度为14年。
塞利纳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运用的语言技巧非常突出。他创造出一些拼合和删节了一些字母的词汇,故意破坏了法语的固定用法,以这样的语言风格,带来了对约定俗成的法语的破坏。另外,塞利纳在这部小说里肆无忌惮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批判性,尤其在表现人性的黑暗和丑恶的时候,批判的锋芒异常尖锐,一点也没有留余地。
二
1936年,塞利纳出版了长篇小说《缓期死亡》,这部小说,以塞利纳的医生职业和家庭生活作为素材和表现内容,回忆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在叙述上,基本按照线性时间来讲述,不像小说《茫茫黑夜漫游》那样是根据主人公的漫游、回忆和想象来结构作品的。《缓期死亡》,从标题上理解,就带有讽刺和批判的味道,它将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写得腐朽不堪,充满了资本和权力的臭气,一个人在那样的环境里的生长是非常艰难的,在成长中,在青春消逝的时候,让塞利纳感到压抑和愤懑的细节到处都是。
1944年,塞利纳出版了长篇小说《一帮滑稽的小丑》的第一部,这是一部讲述1915年他在伦敦的时候,在各种娱乐场所和声色场所和下层社会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小说。小说照例是充满了激烈的批判和愤懑的情绪,对时代和自我的描述都十分不堪。
在整个二战期间,塞利纳一直抨击犹太人,对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打击叫好。当然,他并不知道纳粹在有计划地消灭犹太人的整个种族。1945年德国纳粹战败后,塞利纳仓皇逃往丹麦,途经德国的时候,在当时投降德国的维希政权的流亡政府中当了一名医生,并获得了前往丹麦的签证,几个月之后到达了丹麦。后来,法国政府强烈要求引渡他,但是丹麦一直没有答应,把他监禁在丹麦,长达一年多的时间。
1947年,塞利纳被丹麦政府释放之后,在丹麦乡下隐居起来。这期间,他写了一部芭蕾舞神话剧《雷与箭》,1949年,他想办法再版了《茫茫黑夜漫游》,并且写了再版前言,为自己的写作风格辩护,同时,他又出版了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新作《打仗》,细致地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他的感受,风格一如既往,语言奔泻如注,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性的异化的批判依旧是小说的主题。尽管他躲在丹麦,法国政府在1950年2月还是判处他一年有期徒刑和5万法郎的罚款,一年多以后,法国国家军事法庭对他进行了赦免,塞利纳这才和妻子一起斗胆回到了法国,一边重新在巴黎开设诊所,一边继续写作。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里,他迸发着创作的热情,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留到下回的美景》描述了他亲眼目睹“二战”最后阶段的情况,以及他逃到了丹麦之后被囚禁在哥本哈根的生活;他后期的小说还有《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1957)、《北方》(1960)等。1961年,塞利纳因脑溢血病发去世,去世前正打算写作新的长篇小说《轻快舞》。上述他的三部晚期的小说,都有着情节的内在连续性,讲述了作者1944年到1945年在“二战”中的经历——在那9个月里,德国人在纳粹政权即将覆灭的阴云笼罩下的惶恐不安和社会的崩溃,是这三本书精心描述的时代景象。
塞利纳的长篇小说一共有8部,都有着鲜明的自传性,但以想象和虚构的方式对他的经历进行改造,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因此,我把他的8个长篇小说看成是一部有着8个部分的巨型长篇小说,加起来,它们的总字数接近300万字,可以看到塞利纳实际上一直有一个完整的谋划,他从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二战之后他在丹麦的情况和战争结束之后他在法国的生活,广阔地描绘了他所经过的时代和历史的连续画面,类似一面巨大的画屏,完全是另外一部、另外一种方式的《追寻逝去的时光》。
塞利纳还出版有文学谈话集《和Y教授的谈话》(1955),在这本书中,他和假托的Y教授谈到了他的文学观念和写作技巧,是了解他的思想和观念的入门书。
三
在我看来,塞利纳的重要性在于,他就像一个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的人,在他之后,一种极端风格化影响的魔鬼被他释放了出来,很多作家都从他那里汲取了营养,找到了写作的新路。
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萨特的《厌恶》中的那个年轻的主人公,还有加缪的《局外人》中的对母亲的死和杀死别人都无动于衷的那个边缘人,就和塞利
纳笔下的角色巴尔巴米有相似性;在“新小说派”作家群中,尤其是克洛德·西蒙,一定从《茫茫黑夜漫游》中学习到了如何利用语调、语速和语言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还有,他们俩都不厌其烦地描绘一些细节,像画家那样去精心描绘瞬间的动作、情绪、心理活动的变化;美国作家亨利·米勒也一定从塞利纳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他的肆无忌惮的狂暴语言、非道德的叛逆观念、无所顾忌的写法、意识流的铺张,都不难看出有着塞利纳的巨大影响。
我想,甚至到了1950年代,美国文学中的“跨掉的一代”作家里,像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从形式上来看依旧是“流浪汉小说”的现代变种,从叙述的风格上看是一气呵成的,大段的心理感受和对景物、人物瞬间的印象式的描绘,都可以看出有塞利纳的影响。甚至整个“垮掉的一代”所秉承的文学观念和对世界的看法,也和塞利纳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美国后来出现的一些青春反叛小说,比如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里所表达的反叛情绪,和塞利纳也不无关系。还有菲利普·罗斯的长篇小说《波诺特的怨诉》对自我的展示和批判到了让人侧目的地步,也是“塞利纳风格”的体现。在索尔·贝娄的早期小说《奥吉·玛奇历险记》中,也有着塞利纳式的狂欢化的叙事。另外,美国文学中的“黑色幽默”派对待世界的看法,处理世界的艺术手法,如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中的那种荒诞的幽默感、对人生和战争的反抗和滑稽表达,都和塞利纳有一些关系。塞利纳的小说观也进一步地推动了现代主义小说在表达技巧上的发展,我注意到,“新小说派”作家群中的女主将娜塔丽·萨洛特,就继续发扬了塞利纳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她运用了各种方式的对话和潜在对话来展现主人公的意识和下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将说话和话语背后的各种可能性,都进行了探索,在以内心的声音来反映现实方面比塞利纳走得更远。
塞利纳的小说就像是撒旦写的小说,是关于人性罪恶和为罪恶不断张目又不断自我谴责的小说,是充满了邪恶气氛的正派小说。塞利纳属于那种离经叛道式的作家,是作家中的“魔鬼撒旦”。但是,文学的创新有时候特别需要这样的“魔鬼”作家,因为,只有艺术的不断反叛,才可以不断地开辟新的境界,才能给似乎穷途末路的小说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路易-斐迪南·塞利纳
(1894—1961)
法国小说家、医生。代表作有《茫茫黑夜漫游》。他笔下的人物,多是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因战争、贫困、恶俗、偏见、色情、疾病而扭曲的形象。他以夸张的手法抨击人与人之间炎凉冷酷的关系,从既成秩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到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无一不是他彻底否定和无情鞭挞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