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陈曦)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有太多精彩纷呈的故事、筚路蓝缕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在改革的政策制定和地方的自发性变革中,蕴含了哪些经济学原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在最新出版的《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中,结合个人的实际经历、见闻与专业研究,带领读者重返改革现场,纵论深描改革历程。
《改变中国》以时间为轴线,梳理了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的改革故事,描绘了一幅详细的改革关键年纵览图。
以中国农业部门的自发变革、莫干山上价格改革论战、巴山轮上通胀辩论、深圳特区试验场的创立始末、分权财政的意义、中国金融变革的精彩片段、国企改革的脱胎换骨之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等改革中的核心事件为关键点,张军教授结合个人实际经历、见闻与研究,生动叙述了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形象刻画了参与核心事件的经济学者与政府官员,并结合具体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著,从专业角度对核心事件所产生的经济学现象或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理、有据、有故事,揭示了诸多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面相。
正如张军在书中所言,如果将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学事件像电影胶片一样连接起来回放,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改变中国》试图理清改革的核心线索,以点带面,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再现和解释,来归纳它们发生的内在逻辑并重估它们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中的重要性。通过《改变中国》的纵览性逻辑重构,读者可以清晰把握4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中数个最为关键的节点,从而深化对改革的整体认识。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过去数十年来,海内外的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对改革结果的观察,为推动改革做出贡献的主要人物群体却没有得到同等关注。
《改变中国》将视线集中在经济学家队伍内部,填补了这一空白,让人们意识到,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线索中,始终活跃着一批经济学家的身影,他们走出书斋,孜孜不倦地论战、上书、奔走呼吁,积极参与着这场开启了大规模社会试验的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