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陈彦回到了南京,他带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人民医院2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参加南京医科大学第50届运动会。4000多公里外的克州人民医院,是南京医科大学最远和最小的附属医院,今年7月刚刚挂牌,也是江苏省“组团式”医疗援疆的成果之一。2017年1月,陈彦作为第九批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医疗队成员,开始担任克州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宗青/文 赵杰/摄
带队来南京参加运动会,还不忘招聘人才
克州地处中国西部边陲,被称为“万山之州”,90%以上都是山区,海拔3100多米,气候干燥,风沙很大。在那里不到3年,45岁的陈彦头发开始花白。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陈彦甘之如饴,他只觉得时间太紧,要做的事有许多。“还有两个多月,我就要回南京了,离开之前,必须将交接工作做好做细,让下一批过去的同志顺利上手。”他说。
两年多来,因为江苏“组团式” 医疗援疆的高效工作,克州人民医院从硬件设施改善到医疗技术提升,以及相关配套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陈彦欣喜地看到其中的变化,“刚过去时,开手术协调会,一开就要4个小时,现在半个小时就能开完,非常高效。”
高效源自于好的管理理念与工作习惯。陈彦和团队成员一方面致力于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克州,另一方面,也尤为重视输出和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出好的本地医生,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才可能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陈彦尤其在意人才的吸收与培养,这次回南京医科大学参加运动会,他还特地做了场招聘。克州人民医院总务科负责人事工作的居马巴依·吐尔地巴依拿着一沓简历告诉记者,“一共招到5名医生,其中一个是台湾的男生,他想去祖国的西部工作。”
陈彦指着远处正参加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一名同事说,此行团队中有一对“金牌夫妇”——王兴嘉和阿依美丽凯姆·麦麦提力,他们是大学同班同学,因为爱情,丈夫追随妻子回到了她家乡的医院。陈彦开玩笑,“都来吧,这里能找到好媳妇!”
“造血”支援,争取培养更好的本地医生
陈彦同样重视本地医生的培养。在江苏省医疗援疆的过程中,有效形成了“院包科”“师带徒”等支援模式,将过去的“输血”支援转化成“造血”支援,陈彦也带了好几个学生,其中还有人考取了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进行学业深造。
米力努尔是克州本地人,她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克州人民医院医务部工作,由陈彦带着实习,入职后正式成为他的徒弟。“从最基本的写申请材料开始,一点点教我,写不好的时候,耐心地给我改,一个字一个字地改。”米力努尔说。大家对陈彦的印象都是“温和而坚持”,他在细节上几乎从不马虎,非常在意工作流程。
南向萍也是陈彦带的学生,在组团医疗援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中,师生合作,“老师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大家搜索文献,发表论文,积极地推进各项工作。”在学生心里,陈彦是思维活跃的行动派,以很强的行动力感染着身边人,也在无形中带领大家进步。他的另一个学生徐祥贵,今年考上了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除了悉心对待自己的学生,陈彦更将一颗爱心洒在克州大地上。他在那里与一个叫努尔丁的维吾尔族男孩结对认亲,将他们一家当成亲戚,经常带着礼物过去看望。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庭比较困难,后来经过‘润心计划’的帮助,顺利做了手术。”
“润心计划”是针对克州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多发,江苏省援疆医疗团队重点开展的一项援助,已经成功开展25期,治疗211例心脏病患者。恢复了健康的努尔丁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当医生,这也是陈彦的心愿。
陈彦希望更多人加入医疗团队,造福克州本地的百姓,“健康中国,健康克州,为医疗援疆做更深远的事就是我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