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行走的风景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思郁

  借助各种便捷的交通工具,理论上来说,现在我们可以随时去任何地方。就算你足不出户,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保持一种在任何地方的在场状态。这种现代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多思维方式,比如在前现代时期,我们只能通过双脚行走来探索外面的世界,有的人终生可能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家乡周围的部分,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比如哲学家康德,终其一生都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柯尼斯堡。康德每天傍晚都会在公园里散步,而且总是沿着同一条道路行走。传说中,康德一生有两次改变过散步的路线:一次是为了更早地领到卢梭的《爱弥儿》,另外一次是法国大革命爆发那天,他去了别的地方了解信息。

  而现代哲学家当中,爱旅行的哲学家则更多。像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在路上、酒店里或者飞机上写下的。据说,德里达有个习惯,在他不停地周游世界时,他总是习惯于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漫游,让自己迷失在附近街区的迷宫中,最后信马由缰,中间不向任何人打探方向,任由自己的直觉,最后找到回到酒店的路。在这种偶然性中,他能发现哲学的思路,因为哲学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意外,需要随时面对偶然发生的事件。他著名的“解构”的意思就是说,想办法让一个东西对未来敞开,保持着开放性,而不是用大写的意义固定它、僵化它。

  我们是不是能从行走中归纳出某种哲学呢?比如康德的行走只限于自己的家乡周围,所以这意味着规律和单调,也意味着生活中有一个唯一的重心:他心中的道德律令。而现代的旅行,因为可以借助各种交通工具,通过它可以到任何地方,这意味着,“飞行”在全球各地的时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文化,感觉到世界变得不再单调,而是更加多元化。我们被接触到的人影响,我们也在改变着别人。不同的行走方式塑造了不同的认知,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这就是法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在他的著作《论行走》中着重提到的观点。

  在书中,格鲁还对行走与写作者施加的影响进行了发挥,比如,如果书的写作者是封闭空间的囚徒,就如同现在的大多数书斋型写作者,只知道每天固守在自己的座位上写作,格鲁断定“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晦涩难懂,严肃沉重。因为它们只是桌上其他作品堆砌的产物。这类著作就像被刻意填喂的肥鹅,被作者强行塞入引文,填充参考资料,过多的注解使得全书显得臃肿不堪。”相反,如果是那些热爱行走的作者,他们可以自由地抛开一切束缚“让他们的思想不会受到其他作品的奴役,不会为了检验细节而裹足不前,更不会被他人的主张所禁锢”。

  这种区分严格来说并不准确,因为行走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很多写作者可能是书斋型写作者,但仍然时刻热爱征程,在山水之间用脚步丈量文化,感受思想,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但行走对写作者更多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比如格鲁在《论行走》中提到的几位热爱行走的写作者,除了康德和德里达,还有尼采、卢梭、兰波、内瓦尔、梭罗、甘地等人。我们熟知康德是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他的行走是散步,通过每天有规律的散步和思考,他建构了一个严肃的哲学体系,而尼采则是借助于最新的铁路系统。当他厌倦了在学院里教书的生涯后,他开始了自己长达10年左右的旅行生涯,在路上展开了他的思考。这种思考跟原来那种哲学体系完全相反,是碎片似的、格言化的,一种读起来感觉头晕目眩似的哲学散文。

  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两本书代表了行走的另外不同风格,一种亲近大自然、回归田园生活的梦想哲学。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行走变成了一种抗议政治的标题。这每一种行走方式都代表了写作者不同的表达。用格鲁的话总结说就是,不要觉得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就以为行走很简单,对行走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你能走多远、能走多快,而是前方吸引你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和风景。

  ■好书试读

  我呢,平时是在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授从日俄战争到太平洋战争为止的历史,最擅长的则是20世纪30年代的外交和军事。我经常被别人说:“研究这种走下坡路的时代,有什么意思呀!”

  要让大家立刻了解其中的有趣之处,确实有点困难,我就先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大家是否还记得,2001年9月11日,美国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多起恐怖袭击,当时人们将这样的恐怖袭击称为“新型战争”。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日〕加藤阳子 浙江人民出版社

  

  10年前,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因焦虑症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当时我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更不了解那是什么样的感觉。那时我正在制作ITV(Independent Television,英国独立电视台于1955年正式开台,是英国最早的商业电视台,也是英国最大的综合电视台之一。——译者注)的一档儿童电视节目,叫Toonattik——这是我深深热爱并且让我有价值感的工作。

  但这份工作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必须时刻都把笑容挂在脸上,而这种顶着压力的感受又无法与他人分享,于是我崩溃了,彻底崩溃了。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一切。可能因为持续几个月睡眠不佳,我感觉自己头脑混乱,完全无法思考,仿佛变成了一辆任由自动驾驶仪驱动前行的汽车,所有行动都不受身体或大脑控制。

  我做出的所有举动都让自己惊讶,甚至面对“喝无糖可乐还是含糖可乐”的选择时,都像是面对一道天大的难题。那时的我生活在一团迷雾里,没有任何脚踏实地的存在感。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 〔英〕安娜·威廉姆森 等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