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美学的解放
  《形而放学:美与秩序》
  骆冬青
  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部书,不仅表现了作者试图拓展美学疆域的意念,更表现了向着生命深度拓展美学的意向,以及一种迫切地要求解放美学的愿望

  美学必须回归现实世界,这是《形而放学:美与秩序》中显示的一个强烈意念。怎样回到事情本身?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给作者极大的启示——美,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更存在于那些控制着日常生活秩序的“神经”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货币称作“物的神经”,其实,在这个攸关根本的神经之外,还有着政治、文化、道德以及艺术秩序的神经。破解秩序的美学奥秘,就必须研究构成这些秩序的机制。

  这部《形而放学》,着眼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世界之间的生存世界,即“形而放”的世界,提出,“形而放者谓之美”,认为,美学是一切学科的解构力量,也是解放动力。“形而放学”反抗“形而上学”的“道”的虚妄统治,解构“形而下学”的“器”的实物统治,回到原本充满“活的形象”的生活世界。而一旦洞悉审美是生活世界的根基,就可以对生活世界的一切方面进行美学解析,揭示政治、经济、伦理、艺术等人类基本生存境域的“虚构性”及其感性魅力的生成机制,从而使美学能够直接对现实“发言”。

  首发之辞:政治美学

  本书作者2002年提交答辩的博士论文,首先提出了“政治美学”,作为核心概念。并且,纳入了长期的学术计划。有意思的是,法国学者朗西埃恰在这一年宣读了《作为政治的美学》一文。其实,据本书所考索,政治与美学,向来在中国“礼乐文明”与西方“政治—美学”中,均有重要论述。《形而放学》中,对政治秩序中美学之维的探索,回归人性的根本,即作为“情性人”的政治人,本身就具有美学性质。因此,本书认为,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在在都表现了美学的精神。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种“想象的共同体”,把特殊群体、阶级、集团的利益、情感与意志、观念,净化与升华为人类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政治统治的美学奥秘在于使权力成为魅力,权力结构进入情感结构。政治的等级结构深刻地表现为审美的一种价值结构。政治权力渗透着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视、听、言、动的根据和规范;对权力的视觉分析可以推及人的整个感性活动之中。

  政治美学的研究,最近几年,成为一个隐隐的热点。本书提出的一些主题,如“礼乐文明”的政治美学精神,传统政治中一些概念、范畴的美学分析,以及西方政治哲学与政治美学的密切关联,特别是从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席勒等,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政治美学源流的梳理,均蕴发着颇为丰富的思想。盼望作者继续深化这些研究,尤其在当今西方学术也特别重视政治美学研究的情况下,更需要中国学者作出自己的探索。

  注目货币幻象

  从政治美学,到中国传统的“经济”所具有的政治含义转化为现代思想中的经济,从“政治算术”到经济学,作者“无缝对接”了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美学关系。作者敏锐地从克罗齐关于经济学和美学几乎同时在西方产生的这一发现,探究其根本意义。认为,这两个学科即经济学与美学有着相同的对象,那就是人类的感性,其根基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情欲的本体论”;两者均以“物”为根基,内在体制与秩序也不能不具有深刻关联。因而,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一样,被人类文化赋予了意义与象征的美学形式,体现着人类深层的审美精神。金钱在人的感觉与情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意结构与精神方式。金钱对应的物是一种虚幻的、泛指的存在。用钱来感觉、触摸、思量着物时,我们就拥有着无穷的可能性,拥有着对物的无穷的想象。在都市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下观察金钱在审美价值中的表现,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其审美特质。

  作者在书中举出的一些例子,颇为鲜活地表现了“物”与“价”的关系。例如一只清代名家紫砂壶的尊严清贵感,例如马克思所说的金银的“美学属性”,以及奢侈与美学,等等,均相当丰富地证明了马克思所说的货币幻象乃至货币拜物教与美学的特殊关联。

  生命深度的体验

  这部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探究生命深度的精神。书名英译为“Aesthetics liberated”,不仅表现了作者试图拓展美学疆域的意念,更表现了向着生命深度拓展美学的意向,以及一种迫切地要求解放美学的愿望。作者从审美与道德的关系中考察现代人感性结构的嬗变。认为,道德本身具有感情根源,其根底就是美学。要限制一己之意欲,便需要对精神、对自由本身加以限制。美学作为“心学”便是理性对情性的控制之学。本书从身体的解放,来论述现代人以及现代世界的感性解放,以“心体与性体”为核心,接续并反思了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精神。在研究科学与艺术的美学精神时,认为,科学与艺术,当然需“实事求是”,可是,更需要人的智慧,尤其是美学智慧的运演,即“虚事求是”。这需要“先验综合判断”,也是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是“虚境”生而“实境”逼。科学、艺术创造是人类文化的先导形式,它证明了“先验”大于“经验”,“虚验”大于“实验”,“可能性”大于“现实性”。只有在精神上留有“虚灵”的空间,事物才会成为“活的形象”;科学、艺术构造的“虚境”显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

  总之,这部书以清晰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秩序之下的美学神经。书中,把世界“还原”为一个“有形的图像时代”,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中抓住了感性欲求这个主线,着重分析和阐释在人的感性欲求得到充分释放以后的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观照其中美与秩序的内在关系。应当指出,书中的一些概念与命题,具有颇为耐久的阐释活力和生发动力,值得我们重视。

  王雯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