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从这里出发
构筑立体大交通,助推徐州大城崛起
  高速铁路网
  高速公路网
  顺堤河作业区 图片由徐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扫码看视频

  站在徐州高铁站门口,梁慧平整了整衣服,准备出发。这名扎根徐州创业的外地女子,又开始了激情满满的一天。

  “上午去北京谈业务,下午回来还不耽搁接孩子。”因工作需要,辗转多地的她,畅享着这座城市便捷的生活圈。

  像梁慧平一样,很多创业者喜欢来徐州工作和生活。这里多维立体的交通路网,不仅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便捷从容,更诠释着一座城市的发展维度。

  9月28日,淮海经济区首条地铁——徐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这也意味着类似梁慧平“双城记”的故事,将翻开新篇。

  梁慧平走过的路,正是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用立体大交通助推城市崛起的一个缩影。

  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看来,作为建设中心城市的最根本支撑,交通大格局可以带动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邢志刚 李伟豪 张晓培 特约记者 陆金玉 曹斌

  畅

  通才汇智:

  发达的区位交通,带给人们便捷和从容

  徐州鼓楼区云创科技园,身着职业装的梁慧平,热情而不失温婉。

  这名来自盐城的女子,扎根徐州创业,现在运营管理着一家软件公司,同时担任园区联合党支部第二支部书记。

  在徐州生活多年,梁慧平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和节奏。特别是近年来,徐州构筑的多维度立体交通路网,给她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出差去外地,就如同出门上班一样,早出晚归。”

  像梁慧平一样,很多创新创业者喜欢来徐州工作和生活。

  这里发达的区位交通、雄厚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越的政务环境,形成了强大“磁力”,吸引着人才纷至沓来。

  罗帅,江苏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四川人。2013年,在获得中科院博士学位后,他放弃了去日本东京大学继续深造博士后的机会,留在国内进行芯片国产化核心技术的攻关。

  3000多炉次、上万小时的一线锤炼,罗帅团队终于掌握了激光芯片的核心材料——半导体外延片制造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多项核心发明专利。

  这时,产业化成为罗帅团队最迫切的需求。经过两年的调研,2016年,他们最终选择落户徐州。

  “我爱人是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博士后,毕业后和我一起来到徐州,担任我们的工艺工程师。”罗帅说,事实证明,这是一座值得留下来创新创业的城市,“我们团队有近20名博士、硕士,很多都从北京、上海等地将家搬到了徐州,成了新徐州人。”

  “让人才流通变得更自由,让更多人找到心仪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徐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贺广启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徐州发达的交通、便捷的生活圈,在“通才汇智”方面起到的助推作用不容小觑。

  交通,承载着人们的出行,串联着人们的生活。多维立体的交通路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上便捷从容的同时,更诠释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维度。

  捷

  跨越速运:

  轰隆隆的火车,给徐州的开放上紧发条

  像梁慧平一样的创业者,畅享着高铁带来的便捷生活;高速运行的火车,也给徐州的开放发展上紧了发条。

  近现代以来,铁路占据了交通的主流。处于京沪和陇海“十”字形国家铁路动脉交会处、江苏中欧班列交会点,徐州交通的便利性不言而喻。

  自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徐州就与沿线14个城市一起,率先跨入了“高铁时代”。

  然而,高铁在给徐州带来滚滚客流和信息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日益增长的客流,让徐州“高铁站”也就是徐州东站倍感压力。

  统计显示,徐州东站在2011年运营半年的客流为136万人次;2012年,全年为388万人次;2015年猛增到719万人次。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470万人次。

  “客流猛增,高铁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预期。”徐州市铁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多方争取下,徐州东站的扩容被提上日程,新建站房项目加速推进,目前已竣工在即。

  徐州不仅铁路客流日益增长,铁路货运也是相当繁忙。

  2015年12月22日,第一列徐州中欧班列拉响汽笛。经过培育和发展,至今,徐州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52列。其中,2019年上半年开行59列、同比增长90.32%,发送进出口货物4082标箱、2.2万吨,货值约1.7亿美元。

  不仅有中欧班列,徐州还有中亚货运班列。徐州中亚班列同样开通运营于2015年12月。

  “一带一路”上曾经的驼铃,变成了列车的轰鸣,依托长长的班列,“一带一路”交会点的重要支撑点——徐州,正在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新跃升。

  聚

  积沙成塔: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打造江苏开放门户

  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推动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作为内陆城市,徐州不沿边不靠海,唯一的国家一类航空口岸解决不了大宗外贸货物的物流组织。

  如何把徐州中心城市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一直记在心里、抓在手上。

  虽地处内陆,但是徐州的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把交通区位的先天优势变成交通物流业的后发优势,做大做强徐州物流枢纽集散业务,就是徐州通往未来的一条发展之路。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徐州提出“大视野谋划、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推进”淮海国际陆港中心建设,打造江苏向西开放门户,“立足徐州、面向全国、聚合周边、贯通亚欧”。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从徐州交通的区位优势来看,我们最有条件建设国际陆港,充分发挥徐州交通枢纽的作用。”周铁根如是说。

  国际陆港,是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会处,是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也是沿海港口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

  建设集运输物流、跨境贸易、展示仓储、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于一体的淮海国际陆港,被称为关系徐州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

  陆港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徐州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擎动省内外的铁路、纵横交织的公路、通江达海的水路、颇具规模的空中交通,区位交通优势是徐州人最引以为豪的城市特征之一。

  除此之外,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基地推动交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经济转型新动能,徐州正全力以赴。

  徐州港务集团、上海铁路局等8家企业共同签约,开通多式联运线路32条;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服务枢纽开通徐州—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线,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开展“门对门”海铁联运国际运输服务。

  目前,徐州已初步构建了“公铁水海空”多式联运体系,被授予“中国交通与物流枢纽名市”称号。

  扩

  舒展延伸:推进交通重大项目,掀起内外兼修建设新高潮

  古有“五省通衢”之誉,今有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管道“五通汇流”之便。

  目前,徐州“五通汇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现有的综合交通主骨架,基本支撑起了徐州在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做强“动脉”,活跃“末梢”,徐州交通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歇,还在不遗余力地舒展延伸交通脉络。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推进实施了一批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掀起了徐州多维交通体系建设的高潮。

  徐州东站新站房项目竣工在即,建成运营后,集合西站房全部建筑面积将达到45000平方米。

  未来的徐州东站,将容纳京沪高铁、徐兰高铁、徐宿淮盐高铁、徐连客专等多条线路,站场总规模将达到13站台28线,基本与南京南站(15台28线)规模持平。

  徐州构筑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不断完善。徐州现有150.3公里高速铁路,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计划建成集京沪、郑徐、徐宿淮盐和徐连高铁总长达到391.3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形成4条高铁、5个方向的辐射布局。

  目前,徐州干线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符夹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徐宿淮盐铁路、顺堤河疏港铁路、双楼港疏港铁路、邳州新港疏港铁路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徐连客专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东三环高架、西三环高架、北三环高架和迎宾高架快速路的相继建成通车,组成了徐州核心城区的快速交通枢纽;而今,城东高架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围绕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总要求,瞄准中心城市建设,徐州市交通运输局2019年计划完成公铁水空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用于引领支撑徐州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赞

  大城崛起:奋力书写新画卷,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市内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15.71标台,城市建成区公交500米覆盖率达到95%。

  地铁,是一座城市人口、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同时浓缩着都市生活的多彩纷呈。

  9月28日,徐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让徐州跨入“地铁城市”行列。这不仅是苏北地区,更是整个淮海经济区的首条地铁。

  这条东西走向、全长近22公里的地铁1号线,串起了徐州东站、徐州站等多个节点。

  1号线2014年2月开工,在这5年多的时间里,地铁建设者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沿线建筑物密集和管线、老城区施工等诸多困难,让徐州地铁得以顺利开通。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除地铁1号线外,徐州地铁2号线、3号线的建设工程正紧张有序地推进,力争2021年底三线并网运行。

  徐州大交通的发展,和徐州奋力书写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新画卷”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要大力推进交通同城化,积极谋划推进互联互通项目,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

  对于交通助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周铁根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是建设中心城市的最根本支撑,我们希望通过交通互联互通,提升同城化效应;通过交通大格局来带动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徐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将以交通的一体化,支撑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淮海经济区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国省公路、轨道交通、公交化班线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淮海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

  不管是交通发展还是中心城市建设,徐州都未来可期!

  在2018年8月份举行的“徐州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战略及规划”专题会商对接会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表示,将从完善交通规划、倾斜支持政策和计划安排等方面,支持徐州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

  对徐州交通运输的发展,陆永泉提出建议,“下一阶段,希望重点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放射状综合交通网络,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增强面向国际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构筑‘一带一路’双向开放高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