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大江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10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祖孙三代传承非遗
“黄奶奶”将南京白局唱进幼儿园
  戏台上的黄玲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赵杰 摄

  推开南京甘家大院的门,白墙灰瓦将红尘和喧嚣隔在了门外。梨园雅韵戏台上传来的清脆乐声,戏台上那个挺拔如松的身影,发丝早已花白。她叫黄玲玲,今年74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只是一个喜欢白局的老太太。从豆蔻年华的初相见,到古稀之年的“不疯魔不成活”,白局就这样萦绕了她的一生。如今,她又把南京白局唱进了幼儿园。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张然

  见习记者 徐可

  阔别30年重返戏台

  “风味小吃味道好,秦淮八绝配成套,五香豆、五香蛋、葱油饼、豆腐脑、油炸干回卤干,开洋干丝素菜包,鸭油烧饼酥烧饼,牛肉锅贴薄皮包,糖粥藕豌豆糕,桂花夹心小元宵,桨声灯影美秦淮,人间天堂夫子庙,欢迎大家逛南京,钞票还要自己掏呀,自己掏……”

  这首赞美南京小吃的《我的家乡在南京》,用地道的南京方言说唱出来,风味十足,词调婉转间,台下的老南京已经馋得口水直流了。在黄玲玲口中,接地气的俏皮话、歇后语都是曲词,手中的碟子、酒盅也皆是音律,眼波流转间将俏皮和沉稳拿捏得恰到好处。

  白局起源于六合乡村,成长于南京城内大大小小的织锦机房,是云锦织工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作为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它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黄玲玲和白局的相遇,完全是偶然。1960年,黄玲玲误打误撞地考进了南京白局实验剧团。黄玲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人听白局了,她有整整30年没有上过舞台。“直到2003年,甘家大院喊我来唱,每天的演出时间只有10分钟,演了15天。当时激动得不得了,尽管台下的观众很少。”

  一家三代唱白局

  重返舞台的黄玲玲,最担心的就是白局没有年轻的传承人。“都是老头老太太在唱,我在里面算是最年轻的。很着急,没人愿意学这个,那我就从自己家里的娃娃开始教起。”

  黄玲玲家的三个孙辈都是90后,八九岁的时候就跟着她学白局。黄玲玲的女儿以前是大公司里的营销主管,工资很高,9年前,她下决心辞职,和妈妈一起唱白局。“我妈真的太爱白局了,她年纪渐渐大了,每次出去演出大包小包的,太忙太累,我看了也很心疼,所以决定和她一起唱。”

  “每一次,我写好新剧本,孩子们都是第一批观众。他们说哪里不好,我就立马改。”在黄玲玲看来,在白局艺术面前,即便是亲人也没有情面可讲,就是要互相挑刺。“他们如果在舞台上表演得不好,我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一遍练不好就练十遍。”

  严师出高徒,如今黄玲玲家中的“小鬼”也可以独自“当家”了。“现在每到周末,来甘家大院演出的,不是我一个人了,而是我们家祖孙三代。”慢慢地,台下的观众也都变成了老相识,她站在这个舞台上,一唱就是十几年,并且带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

  已有学生几千人

  黄玲玲有着这个年纪的老人不常有的活力,周末是演出时间,而从周一到周五,她每天都穿梭在南京城的各个学校,教学任务满满当当,是孩子们口中亲切的“黄奶奶”。

  2008年6月,南京白局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知道白局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学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我有几千个学生,从四五岁的小朋友到大学生都有。我希望我教的人,能把南京白局唱下去。”黄玲玲骄傲地说。

  “风味小吃味道好,秦淮八绝配成套,五香豆、五香蛋、葱油饼、豆腐脑……”当熟悉的旋律从大学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口中唱出来时,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南京白局,还有根植于南京人血脉中的文化自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