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中国记者走访5国拍摄教育旅行纪录片
《他乡的童年》里的育儿经
你怎么看?
  芬兰孩子眼里的成功
  日本要求孩子从小遵守秩序与规则
  印度的替代方案思维
  英国对体育很看重 视频截图

  “没有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当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成功”……当被问到“你觉得什么是平等和成功”时,几个9岁的芬兰孩子是这样回答的。这组镜头来自近日播出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豆瓣评分9.2。

  纪录片导演周轶君是一名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走访了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及以色列,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在这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中,无论是日本的“集体主义”、芬兰的“随性无为”,还是印度的“凡事都有替代方案”、英国的“精英教育”都引发关注和热议,给中国的家长带来诸多思考和启发。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见习记者 卢河燕

  思考之旅

  探访他国教育方式,呈现本真模样

  《他乡的童年》8月28日开播,目前已经播出4集。

  纪录片的第一站来到日本,“集体化”是这个国家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

  片中,一名幼儿园园长用“共振”这个词,形容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个人是团体的一部分,就像水滴和大海的共生共存关系,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可能不给同伴添麻烦。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园长改造了幼儿园设施:如印着鞋子图案的地毯,帮助大家把鞋子整齐放好;没有水槽的水龙头,让孩子时刻铭记关水龙头……

  在芬兰,小学有着“梦幻中的理想教育”之称——没考试。从教室到森林、海边,都是孩子们的课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授的内容,不单一局限于课表课纲。老师们通常会以跨学科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兴趣之处进行思考。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课上学生想怎么穿、想怎么坐,都很随意。

  印度的教育方式变化折射了理念的更迭。教育变得更为普及,曾经的“唯分数论”逐渐被打破,照本宣科的填鸭式被别出心裁的创意教育取代。比如,严肃的大学法学课引入了《哈利·波特》的案例,基于互联网的“云学校”也走入了闭塞的乡村。

  在英国这集,揭秘了英国贵族私立学校里绅士是如何培养成的。喜欢画画和电影的孩子可以一帧帧制作电影、艺术教室在课后自由开放,私立学校关注的不仅是课堂、教学和测试,更关心让学生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充满好奇的人,做一个体魄强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那么,这些国家的教育有没有弊端呢?显然也是有的,《他乡的童年》并没有回避这方面的探讨,客观呈现生活的本真模样。

  日本的集体化、完美主义走向极端,容易让人压抑。时间久了,没有爆发口,引发的悲剧和校园暴力时有发生。芬兰的教育过于理想化,但这一切植根于高福利社会的国情。它的教育红利,不具备普遍适应性。印度同样不是象牙塔或乌托邦,本科率虽高,但由于鲜明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的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悬殊。英国的公立和私立教育系统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并且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机会去私立学校读书。

  家长热议

  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从“胎教”到“早教”“幼教”,还有各种辅导课程源源不断,力求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在中国,与教育相关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不少家长试图从电视里寻找解决困惑的答案,缓解焦虑。

  每到双休日,许多家长就会带着孩子赶往各类培训机构上课。在南京五台山附近的一个小升初的培训机构,20多个家长坐在休息区等孩子下课。其间,还不断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上课。记者看到,附近还有围棋、羽毛球、吉他、钢琴等培训班。

  一位妈妈带着10岁的女儿来上课。“一般都是我带着来上课,我们给她报了外语、钢琴课,还有跆拳道。”这位妈妈是南京一家医院的医生,她告诉记者,“周围的人都在上补习班,不上就会跟不上,所以从小到大孩子真正的休息少得可怜。”最近她也看到朋友圈转的《他乡的童年》,抽时间看了一集芬兰,感触很深。“目前孩子对钢琴没那么热情,考级不考级的就先不考虑了,看她自己兴趣,外语还在继续学。”

  记者把这部纪录片介绍给旁边一位家长,这位王女士怀着二胎,在家养胎的同时还承担着接送大宝的任务。“日本的教育对于中国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怎样让孩子之间形成好的关系,让孩子既独立又懂分享,可以向他们学习,避免勉强或者命令孩子。”王女士说。

  刘先生是南京某辅导机构的数学老师,他说,像芬兰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对于老师而言,需要花很多工夫掌握更多学科内容,才能融会贯通。目前我们的教育中也强调不要“标准答案”,尤其是语文等科目。“即便是数学也鼓励孩子打开脑洞,比如一道题,常常有好几种解题方式,有时候孩子的想法也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提倡孩子更多发散性思维。”

  “现在幼儿园也很注重动手、动脑能力,让孩子与自然接触,但不少实践作业好像是给家长准备的。”一名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母亲说,孩子每天放学后还要家长带着一起做手工、做PPT、拍视频、去各种旅游景点拍照打卡……把家长都练成了全能,“不过,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还是很值得的。”

  专家观点

  孩子需要

  一种平衡的教育

  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他认为,日本的幼儿教育十分强调孩子的礼仪规范和独立性的培养,这些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貌礼仪等;芬兰的在自然中学习、印度的一些发散思维的创意教育,都值得学习。

  “但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而是要给孩子一种平衡的教育。”什么是平衡的教育?殷飞认为,就是每个阶段要给孩子应有的、为适应下一个阶段需要的基本能力,这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教育方式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也在一步步完善前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