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5.5亿年前的虫虫爬上《自然》杂志
南古所专家研究发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对称分节动物
  夷陵虫化石
  夷陵虫复原图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在湖北宜昌夷陵区的三斗坪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发现了50枚夷陵虫化石,其中一枚化石上,夷陵虫“长眠”在爬行途中,它的身后留下了“腾挪”痕迹。它生命的最后时刻,直到5.5亿年后才重见天日。

  夷陵虫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名字,其实螃蟹、小龙虾都是它的表亲。“夷陵虫的发现,把对称分节动物的历史往前推了一千万年,为探索早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9月4日下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图书馆里,古生物学家们讲述了夷陵虫的故事,他们的研究将在北京时间5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实习生 杨名媛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文 牛华新/摄

  6年找到50枚神奇动物化石

  “每一锤下去,都不知道会是什么,那是个陌生的地层。”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说。

  他说的地层指的是距今5.8亿—5.41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地层,那时候的生物,个个都是“非主流”——有的像叶子,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虫……它们没有头、尾、眼睛、绝大多数都是底栖固着生长。

  2013年,在湖北三斗坪镇,袁训来团队发现一枚奇怪的化石。是植物还是动物?看起来很神秘。“它结构非常好,当时觉得可能是新类型。之后,不断发现同类型化石,就开始有目的地挖这类化石了。”袁训来说。

  但是,这些神奇生物化石藏在灰岩里,寻找起来不容易。科研团队雇了20多个当地老乡一起挖化石,但速度还是慢,“一个星期也挖不到一两块,太难了!锤子没用,我们用风钻等仪器敲石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6年过去了,他们终于攒了50枚化石,其中35枚是动物实体,15枚是遗迹。“遗迹化石就是动物运动后留下的痕迹。”陈哲说,这50枚化石,让他们揭开了神奇动物的面纱。

  最早的对称分节动物

  化石上,这些生物看起来有点像麦穗,没有头,身体呈对称分布,有中轴,还有倾斜的两叶,“背部略平,两侧呈棒状,腹部宽大……这说明它们是对称、分节的。”陈哲介绍。

  遗迹化石提供了“神奇生物”是动物的证据。“它们的身体在海底腾挪,留下一串串痕迹。由于身体比较笨重,它们并不灵活……”现场,陈哲向大家展示了他制作的动图。

  “它们没有头,可能那时候头还没演化出来。”袁训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虽然没有头,但可以有嘴,它们可以吃海洋里的生物。

  陈哲、袁训来他们对比了同一时期的生物,发现这是一类全新的动物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代都没有发现形态相同的动物。古生物学家们以发现地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给这种动物取名“夷陵虫”。“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对称分节动物,螃蟹、龙虾都是它的表亲。”

  它在“旅途”中被定格

  在50枚化石中,有一枚最为独特,前半部分是运动留下的遗迹,后半部分是动物实体。“这应该是这条虫子最后旅程的见证。”袁训来说,从化石来看,夷陵虫长80公分,在当时算是“大型”动物。它应该是在前行中死亡的。至于死亡原因,袁训来说,可能这是一条老年虫子,属于自然死亡;也有可能是它在前行时,火山突然爆发导致的。

  袁训来说,夷陵虫的发现意义重大,它的发现比之前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对称分节动物的出现,提前了至少一千万年。

  “两侧对称结构使动物身体有了明显区分。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向定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这些变化促进了动物头部化的产生。”陈哲说。

  而身体分节对动物而言,同样意义重大。陈哲说,身体分节后,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才能表现正常。这不仅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因此,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