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韩青辰:新警察故事
  扫码看采访视频

  1990年代,刚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韩青辰已经发表了两部都市情感类的长篇小说。如果不是当了警察,她可以在原来的创作道路上一路走下去。从警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创作方向和文学观念。面对成堆的卷宗,韩青辰本能地关注着案件中的孩子——哪怕他们不是主角。她知道,在他们貌似平静的外表下面,挣扎着一颗破碎不安的心。她转向儿童文学创作,就是想以文学疗愈那些受伤的小小心灵。

  新近入选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公示名单的少儿长篇小说《因为爸爸》,是一首英雄的赞歌,也是关于那些失去了父亲的孩子的故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文 牛华新/摄

  1

  1995年,韩青辰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了江苏省公安厅,成为《警方》杂志的一名记者。得知要去做警察,韩青辰哭了一上午,中文系毕业的女孩,满脑子风花雪月,理想是进报社或者电视台,而不是穿一身警服,混在硬邦邦的汉子们中间。她觉得自己跟警察这个职业格格不入。但是现在,从警二十多年,她已跟这身衣服融为一体,每次穿上警服,她觉得是把一群人、一支队伍穿在身上。

  小说《因为爸爸》以靖江市西来镇派出所所长张金文为原型。2009年国庆长假,他因积劳成疾倒在审讯台上,突发脑溢血去世。韩青辰说,每年国庆长假都有民警牺牲,听到这样的消息,真是既心痛又习以为常,甚至都已经开始畏惧了。当时她就想,是不是让年轻记者去采访这个?但领导让她先看看靖江市局送来的光盘再说。

  打开光盘,韩青辰愣住了。画面上全是哭泣的脸,都是一个一个到重症病房跟张金文告别的当地百姓。韩青辰想,这是怎么也摆拍不出来的。

  到了靖江,追悼会现场让她震惊。五千余人,黑压压的,将殡仪馆里里外外站得满满当当,殡仪馆外的小路上也站满了送别的人。

  张金文的儿子果果当时十岁,在悲伤的人群中,他可爱又懵懂。韩青辰忍不住抱抱他,他很灿烂地朝她一笑,喊了声“阿姨好”。这微笑如一记重锤击中了她的心,显然孩子并不明白葬礼的意义。走出殡仪馆,她默默跟着张金文妻儿后面,想找个合适的时机再采访,却见张金文妻子蹲下来,抱着孩子嚎啕大哭,她上前去问,妈妈说:“这个傻孩子,他还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孩子的天真让人揪心。

  当记者大部队撤离时,韩青辰决定留下来继续深挖。她跟着张金文的徒弟,敲开西来镇每家每户的门。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接受采访时,哽咽不止,一直用毛巾盖住脸,毛巾全是洞,过了好久才取下来,她对韩青辰说,这条毛巾是张金文送的,已经用烂了,可舍不得换。公安局发夏季劳保用品的时候,张金文把这些毛巾、肥皂、花露水都送给了困难群众,其中两块毛巾给了老太太。老太太说完又颤颤巍巍走进房里,从箱子里取出一条崭新的毛巾,花色和刚才那条一样。她说,这块毛巾她要留着带走。

  从老太太家出来,碰到一个穿迷彩服的小伙子,一看就是从外面打工回来,穿着比较入时。他说,他本来是街上的小混混,是张金文出面作担保,让建筑队工头带他出去打工。他是专门回来参加张金文的葬礼的。

  在西来,张金文的故事俯拾皆是。从警14年,韩青辰从未有过如此温馨又感伤的采访经历。她终于明白,葬礼上为什么会有源源不绝前来送别的人。

  从靖江回来,韩青辰觉得自己重生了一回。在楼下按防盗门,门铃坏了,换了以前她只会摸出钥匙开门,反正有物业会修。可是那天她就觉得张金文在看着她,她照着门上留的维修电话打过去。

  她一口气写出三万字的报告文学《西来之烛》,发表在《啄木鸟》杂志。省厅领导读完很兴奋地给她打电话,要她把江苏首届“十大爱民警察”统统这样写一遍。2010年她就做了一件事,采访了另外九名爱民警察,集结为报告文学集《使者》。这其中也包括《因为爸爸》的另一位原型,南通市公安局查报站民警尤建华。

  2

  面对成堆的卷宗,面对各式各样的案件、证人、被害人和嫌疑人,韩青辰本能地关注着案件中的孩子——哪怕他们不是主角。

  在派出所实习时,有一次韩青辰和民警出去抓毒贩。进门之前,同事们叫她跟在队伍最后,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有他们在前面挡着。门敲开后,大家扑进去,一个小男孩正手忙脚乱把毒品冲进马桶,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那么多人就抓了一个小孩,韩青辰感到痛心,问他为什么贩毒?这孩子从头到尾就讲一句话:我爸妈离婚了。

  有一次,派出所抓住一批小盲流,一排十一二岁的孩子,脏得像一群垃圾堆里的老鼠。他们大部分都是靠偷盗生存,有的还被一些不法组织控制着。为了深入了解这个群体,后来韩青辰专门去了收容站。他们频频给她难堪,还有人叫嚣着,让韩青辰去给他们买香烟。

  不过,等韩青辰提起他们的父母,问及他们流浪路上的饥饿、寒冷、挨打、受骗、被害,泪水从他们脸上滑落。他们的声音开始颤抖,鼻子激烈地抽动。他们有的父母病故,有的父母离异,也有的父母精神病态,虐待孩子成瘾。

  不过让韩青辰感到震惊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个群体精神危机和生命危机并存的可怕——杀戮、犯罪、弱肉强食以及疾病如影随形地伴随他们。

  “报纸连载了一个小女盲流被杀抛尸的案件。那个嚷嚷要抽烟的孩子,看上去顶多十三四岁,他神秘地告诉我,他知道那案子是谁干的,他们为什么杀小女孩。他声称小女孩曾是他的女友。”

  韩青辰的心再也不能平静。她走进监狱、少管所、戒毒所,接触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孩子。她发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伤痕累累的童年。她不知道怎么救助他们,她开始写作系列纪实文学《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都是这些问题少年的故事,有自杀的、杀人的、流浪的、被拐的,“我相信我比任何人都懂他们,我觉得人世间没有什么比痛苦落在一个孩子心里更让我心痛和不安。我的确偏爱那些苦难和不幸中的孩子。”韩青辰说。

  韩青辰始终记得工作后第一次采访一个牺牲的警察家庭。他尚且年轻的妻子,一时回不过魂来,眼里全是昔日的恩爱和眼前的离别。无论怎么劝解,她就是醒不了。她说爱人走后,每天晚上睡不着,就给他写信,去墓地的时候烧给他。她七八岁的女儿不时地帮她擦眼泪,伤心起来也跟着“呜呜”两声,不哭的时候就在一边玩玩具。一晃已经午后,小女孩过来摇摇妈妈,说饿了。她朝女儿挥了下手说,自己煮方便面吧。小女孩就走进厨房,踮起脚尖掀开锅盖。

  这一幕一直刻在韩青辰的心上。“作为一个警方的记者,你会看到,一方面那么多战友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失去生命,他们的亲人承受了巨大的代价;一方面又看到很多幼小无知的生命因为没有爱,没有读书,不停地破碎,无论使用多少警力都阻止不了那一场恶变。”韩青辰说,她希望用文字守护孩子们的童年,这是她转向儿童文学创作的原因。

  3

  写作《因为爸爸》,用去了韩青辰从警二十多年的全部经验和情感。书中很多细节,来自她的采访经历。

  2008年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在南京雨花台落成,韩青辰也去参加典礼。她看到一位很体面的母亲,站在纪念墙下,一直抽打自己的脸,于是忍不住上前劝阻。这位母亲告诉韩青辰,儿子死的时候才19岁,从警几个月就牺牲了。她说,儿子身高一米八,打篮球很帅,从小就想当警察,当上消防兵特别开心,到单位报到的那一天,她问儿子单位在哪,儿子告诉她后,正在炒菜的她蹦出一句,就在火葬场对面啊。说完这句话,她浑身不是滋味。几个月之后,儿子参加抢险救灾牺牲了。一个知识分子妈妈,始终不能原谅自己,想起儿子就打自己的脸。二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此。这个故事,也被韩青辰写到了书中。

  写作《因为爸爸》的过程中,她好几次想要放弃,觉得写得不好,人物立不起来。“可是如果我放弃的话,谁来给我们的孩子写英雄呢?”韩青辰说,她写作儿童文学二十年来,找不到一本童书是写英雄的,写书时,她曾想找个范本来学一学,结果没找到,“要不就是《小兵张嘎》,可距离这个时代又太遥远了。”

  韩青辰觉得,如果她不写,也许就没有人来写,因为其他作家接触不到英雄。所以她下定决心,无论多难,哪怕写砸了,也要把它完成。《因为爸爸》写了四年,后两年都是在修改。以至于后来一打开电脑她就想吐,就把稿子打印出来再修改。

  “根本就没想到写出来之后会有人关注。就是为了了却我从警20多年的一个心愿,让我的战友能安息,让我在面对那面墙的时候,心安一点。”韩青辰说。

  对话

  是什么坚定了

  你的写作信念?

  读品:警方记者这样一个特殊身份,使得你的写作一定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当你意识到这种不同时,有没有感到过犹疑?又是什么坚定了你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韩青辰:写作是我怎么都会选择的路。当时我还在写成人文学,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水印》和《守口如瓶》。警营记者工作让我走进了监狱、戒毒所、看守所等常人不能去的地方。无论是采访英模还是面对罪犯,我喜欢跟他们从童年谈起。童年决定一生,问题生命都源自问题童年。“人性极地”的观察让我停止了成人文学写作。也许,儿童文学是疗治人间的关键。

  其实我的儿童文学作品始终不太被“主流”接受,直到现在,还有出版社拒绝再版我的《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他们觉得太灰暗。但是正如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葆拉-福克斯所说,“儿童应当了解痛苦、恐惧、不快和背叛。我们粉饰黑暗的现实就是在伤害他们。”我一直写成长的困境与挑战,我是想与挫折中挣扎的灵魂同在,更希望孩子们从小多知道些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文字里先备生命课,炼出独立勇敢、无坚不摧、正直向上的品质。

  

  读品:你怎么看国内的儿童文学创作?

  韩青辰:我基本上不太看国内的儿童文学。为什么?国内儿童文学的面太窄了,窥一斑而知全豹。大家都在写同一种类型的校园,或是写同一种类型的田园风光。相比世界儿童文学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深入现实是需要作家有所牺牲的。在完成那些让读者觉得“重”的作品的时候,我自己是先下了地狱。在写《小乞丐》《小证人》和《因为爸爸》时,我一次次被写作折磨到生病的程度。我当然可以写让自己舒服和轻松的文字。为什么不?是因为良知的眼睛在瞪着我。我不会放弃这种艰难困苦的“重写作”,只是我在努力如何更好的把握这些“重”,如何举重若轻,向经典致敬。

  

  读品:你推崇的儿童文学是什么样的?

  韩青辰:我心中理想的儿童文学是要有鲁迅先生的《药》味,有托尔斯泰的《复活》能量,有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气质。我最认同鲁迅的文学观,他是把文学当作药的。他弃医从文,只不过放下了手术刀,换了文学这种样式去治病救人。我希望我的写作也是那样。

  韩青辰

  

  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供职于江苏省公安厅宣传处。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报告文学集《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中短篇小说集《我们之间》《水自无言》、长篇小说《水印》《守口如瓶》《因为爸爸》等70余部作品。曾获金盾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世纪儿童文学奖、江苏报告文学奖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