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百岁老兵一家三代军人同庆建军节
老夫妻俩曾是白求恩的战友,离休后常常捐款不留名
  一家三代军人同迎建军节
  张克敬老人写下七个大字献礼建军92周年
  海州诗词楹联协会为老人送上楹联作品

  7月29日,在江苏省军区连云港干休所内,一群男女老少正围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军人,现场氛围其乐融融。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叫张克敬,今年100周岁,围在他身边的是他的7个子女和一个孙女,他们都曾是军人或正在部队服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又将迎来建军92周年,子女们经过商量,分别从青岛、威海、西安、苏州等地赶回连云港,陪老人过一个特别的建军节。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 董洪旺/文

  通讯员供图

  百岁老兵一家三代军人同庆

  张克敬出生于1919年,今年100周岁,是一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兵。他和老伴一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胸前的数十枚军功章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29日上午,在连云港干休所的小会议室内,老人再次穿上军装。眼前的大蛋糕上有一面“军旗”,上面有“八一”和“92”两组数字,分别代表着八一建军节和建军92周年。老人很开心,因为7个子女非常难得地全部聚在自己身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是建军92周年,爷爷正好100周岁。爷爷奶奶和他们的7个子女都是军人,我是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所以18岁时选择了参军。‘八一’前夕,我和父母专程从青岛赶来,我们一大家子一起过这个节日,就是想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实现富国强军梦。”身为文艺兵的孙女张娜激动地说。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张克敬老人的7个子女曾经都是军人,他们的名字也大多跟历史有关,比如大儿子叫国庆,二儿子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叫征平,四儿子叫跃进。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父亲又刚好100周岁,大家决定“八一”前齐聚连云港,陪老人过建军节。

  这场特别的家庭聚会得到了连云港干休所以及辖区路南街道的帮助。知道老人爱书法,海州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朱成安携书法家向张克敬老人送来楹联书法作品。“克敌雄风,今虽百岁军威耀;敬身本色,永是初心国梦追!”这幅藏头诗楹联书法作品,正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老人虽然语言表达已经不那么清晰,但面对镜头时都会面带微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铿锵有力地祝福道:“八一建军节,节日快乐!”

  胸前勋章记录着他的不朽功勋

  张克敬祖籍河北,1939年年仅20岁的他便参了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和妻子一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三大战争,见证了党和新中国波澜壮阔的艰辛历程。老人的父亲、伯伯和兄弟有十几人都参加过革命,妻子家也是军人世家,多位亲人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宝贵的生命。

  更让老人骄傲的是,妻子和白求恩曾在一起工作过,自己是白求恩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可以说,两人都是白求恩同志的战友。1940年,张克敬经组织选送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在晋察冀军区部队工作。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国,被组织送到上海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深造,毕业后分配到67、68军担任后勤工作。在抗日战争年代,张克敬还参加了反细菌学习班,去前线搜集“细菌战”的标本和材料,对粉碎敌方细菌战,收集了大量物证。

  因深受白求恩精神的强烈感染,张克敬夫妻俩立志学医救人。战争年代,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冒着炮火奋战在救援一线。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战争留下的印记却不曾磨灭。老人身上的一块块伤疤、胸前的一枚枚勋章,记录着他的不朽功勋。

  “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不要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老人用颤颤巍巍的声音哽咽地说,“我已经很幸运了,有那么多战友没能看到胜利。”

  老夫妻携手走过光辉岁月,离休后常常捐款不留名

  1943年,张克敬随冀中九分区部队打回冀中平原,由于战争频繁,生活艰苦,卫生条件差,身上起了两个脓肿。在卫生所,他认识了妻子刘燕。1945年抗战胜利后两人走到了一起,携手走过70年光辉岁月。

  “行军路途较远,有时一夜行军百里。当时刘燕怀着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四五个月了,两腿浮肿,但她从没掉队。”张克敬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俩随部队南征北战,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全国解放后,我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和刘燕共同走过70载春秋。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今天的生活越过越甜蜜。每当回忆起那段经历,我心里就感慨万分。”

  “怀我的时候父母正在朝鲜战场上,‘征平’就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二儿子张征平告诉记者,“父母为了国家奉献了青春和岁月,我们以他们为荣。”

  离休后,张克敬夫妻担任干休所管委会和老委会主任30年。谁家有家长里短,都是夫妻俩出面解决,干休所的活动也几乎由他俩策划组织。

  “汶川地震发生后,老人带头捐了2000元,后来又和老伴一起送来6000元的特殊党费,为其他同志带了好头。”连云港干休所的陈干事表示,“老人经常捐钱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只是从来不喜欢留名字。”

  其实,老人在生活方面一直艰苦朴素,能节约的地方从来不浪费,这些精神深深影响着子女们。老人的房子还是八十年代的装修,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重新装修过。照顾父亲的五儿子张立军说,“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自律。长大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父亲依旧会时常叮嘱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父母都是严于律己的人,对我们很严格。每年家庭聚会的时候,父亲都要把自己制定的家风家训读一遍,亲手书写的家风每人一份。受他们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都非常友爱,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张立军说。

  虽然老伴已经离开,但张老依旧把妻子的照片放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每天,他都会端详老伴的照片,仿佛他仍在自己身边。

  每天练字两小时,还将手抄报送给“小战友”

  “八一”前夕,张克敬老人写下“百岁军礼献给党”七个大字,献礼建军92周年。

  戎马大半生的张老,离休后做了一个“文绉绉”的决定:每天练习毛笔字,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老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认为不少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关注有待加强,便决定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另外,练字除了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能让人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让自己更加豁达开朗。这也许是老人长寿的秘诀。

  张立军感慨地说,“开始以为父亲只是突发奇想,没想到这个兴趣爱好老人坚持了近40年,100岁了热情仍不见消退,每天都会坚持练字两小时。”

  除了练字,老人的国画也画得不错,一幅《芦雁飞鸣食宿图》惟妙惟肖,而且老人是自学成才。

  “张老爱读书练字,特别喜欢用小楷抄写党的政策方针,装订成册后送给我们这些年轻人阅读。他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陈干事手捧张老送给他的“手抄报”和“政策本”,感慨万分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