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有关苏轼、李清照们的一次非虚构
900年前,他们也曾是流量小生和小花
  赵允芳
  女,出生于江苏丰县赵集古寨,现居南京。文学博士,高级编辑。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现当代文学批评以及历史文化散文写作等。
  《可惜风流总闲却——宋十家读札》
  赵允芳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如果回到古代,你最想生活在哪个朝代?这个问题有着近乎统一的答案:宋朝。宋朝所取得的璀璨成就及其丰富的现代内涵,正日益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深刻的精神感召力。文学博士、作家赵允芳作品《可惜风流总闲却——宋十家读札》近日出版,并在南京举办了新书分享会。在她的笔下,苏轼、李清照们重新被赋予了饱满血色。就该书的创作历程,以及重新研读宋型文化的个性视角等话题,现代快报记者与赵允芳展开对话。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文 顾炜/摄

  无法置身历史现场,但情感和心力“在场”

  读品:您是现当代文学博士,写的却是关于两宋十大家的重读。这种“跨界”是何缘起?

  赵允芳:读博士时我师从朱晓进老师,当时我研究的重点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流变,博士毕业论文主题是“寻根·拔根·扎根”,但我却一头扎进了历史当中。但总的来说,还是契合了我当初读博时的“寻根”和“扎根”意识。我正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感到了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与根基的浅薄,所以才借着一些机缘,开始一路向上寻根。

  读品:作家谢有顺谈及历史散文创作时说,无数作家都在书写历史,但未必每个作家都有由此向下扎根的心力和深情,因此最终在散文中窥见的还是作家这个人。

  赵允芳: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今天读史写作,里面要有一个你自己,你无法置身历史现场,但必须情感“在场”、心力“在场”,而不是“恋尸癖式”地好古,更不能打着好古的幌子来轻薄古人和历史。我们或许应当站在一个更为深远的历史维度上来理性思考和分析判断,这样不仅会少一些方向性的迷失,也有利于我们重建自身精神的广度厚度。因此,有意识地去读一些史书,培养一些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

  读品:历史感似乎渐渐成为当下稀缺的一种品质。

  赵允芳:一位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前不久提出了一个“重建历史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他对于历史的薪火相传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一代人中,有人的生命从平常寿命中溢出”。我的理解,这“溢出”的部分,就是能够超越个体生命体验、跨越时空,能够烛照现代,甚至具有长久未来性的一种可贵的品质。

  非虚构,是心有灵犀地去还原一些历史场景

  读品:书中历史人物,大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如何再写出新意?

  赵允芳:我写这组人物,主要还是有些话不吐不快,这样的阐发往往会有些不同吧。记得大概是在五六年前,我的儿子开始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在周末陪读时我翻阅相关教科书,感觉现在的教育普遍偏重于知识点的灌输,甚至有时会把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大家有意无意地扁平化。我在给他寻找合适的辅助阅读书籍时,发现一些流行的历史读物充斥着网络文风,我越看越有如骨鲠在喉,由此萌生了为儿子重写一组历史人物的冲动。正好那一段时间有报社的朋友向我约稿,我搜集阅读了大量古人的文本和后人的研究成果,对学界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翻译”和转化。

  读品:看得出来,您非常看重对第一手史料的研读。

  赵允芳:我看重古人文本的价值,是因为那些海量的诗词文赋,恰恰是最能够反映千百年前其作者的真实性情、个体偏好、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的信史,我是把它们当作传主的“精神札记”“心情日记”来细读的。而把传主和他们的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来重新审视、打量,用一种人性的视角来体察、体贴,自然而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所以,很多时候大家感觉这本书有新意,其实是我们更趋近于真相一步,更趋近于人性一步。

  读品:黄菡评点您的这本书:“写历史人物而‘不隔’,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境界。”但毕竟古人在另一个时空节点。这中间靠什么来打通?

  赵允芳:非常感谢黄菡老师的这个评价,我觉得这也一直是我自己所期待的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其中,“隔与不隔”就是评判境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想达到这种理想的写作和阅读效果,就要多从人性和常识出发。我尽量多从平常处落笔,并由此获得一种区别于史书的粗线条勾勒的更为具象、真切的感受,从而消除一些误解和误读,尽量呈现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见地。

  读品:您在序言说到这本书的写作是另一种“非虚构”。评论家汪政说到过历史散文的非虚构,就是把历史的研究与现场的行走和勘探进行了结合。您是怎么实现这种结合的?

  赵允芳:我做过11年的新闻记者,现在的职业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实际上,“非虚构”这个概念最早诞生于新闻报道领域,我至今仍然认为,非虚构的“真实性”和“诗性”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两翼。同时,非虚构想要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也特别需要汪政老师说的“行走和勘探”的功夫。写历史人物,我深感同样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当然我们无法真正回到几百、上千年前的历史现场,也无法和古人面对面,但可以通过掌握尽可能周全的史料,沉潜于他们的诗词文本,细心倾听和捕捉其中的情感、意绪,在此基础上,来化腐为奇、心有灵犀地去还原一些历史场景、趋近一些事件真相。

  

  必须独自承受研究、提炼、转化之重

  读品:中国古典散文起源于先秦,中国散文的胸襟,从一开始就是伟岸的、恣肆的、浑厚的。您的文风从中得到哪些承继?

  赵允芳:我写欧阳修时,用了很多篇幅谈到了他对于唐代韩愈文风的亦步亦趋。我们今天所谓的唐宋散文八大家,就是指唐宋之际一批有志于古文写作、反对骈文的写作群体,他们向往先秦两汉的古朴文风,去除辞藻堆砌,不受形式拘役,真实质朴地反映生活、传递思想。我在书中写到的我们这一脉赵氏的先祖赵抃,其祖父赵湘,也正是宋初那场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触碰那一段历史,在格局、胸襟、气度、文风等方面自然而然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前几天看一部日本电影,演员树木希林在里面的一句台词特别触动我:“重的东西要轻轻举起,轻的东西要重重举起。”你必须先要独自承受那种研究、提炼、转化之重,然后才能把硬邦邦、甚至晦暗不明的史料,用一种相对明快、清晰、柔软的笔法呈现。

  读品:您笔下这些历史人物很多都在南京留下过足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南京也曾是重要的见证。这种地缘性是否更激发了您的探索?

  赵允芳:说实话我并没有刻意地去写他们和南京的关系。但在写到一些人和一些事在与南京的特殊交集时,我确实会更为用情用心一些。比如我在研究李清照时,发现南京堪称她人生中一段最为无措、悲苦岁月的历史见证。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生活,后人会因为他们曾经的“赌书泼茶”般的美好生活细节而忽略了他们其实来自政见完全不同的两个官宦家庭,这使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就注定会受到飘摇动荡的时局的冲击。 读品:您在后序中提及,“他们当年的言行举止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一点不亚于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的流量小生和小花。甚至,他们一出场,就自带表情包,自带流量。”很多人现在只会看眼前的流量明星,而不会回望历史上的流量大咖。您是否也是希望一些年轻人能够成为这本书的读者群?

  赵允芳:是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并喜欢这本书。江苏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曹勇军老师,他说自己用了整整5天时间通读了这本书两遍之多,评价是不可多得的普及型文史佳作。我最近也一直非常注重收集年轻读者的评价,包括一些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他们有的给我写了详细的阅读感受,有的还对这本书里的生字词做了详细的注解,页面上标注得密密麻麻,有的还主动提出要朗读其中的片断来做成音频版。

  读品:可否借此机会分享一下父亲赵本夫对您写作的影响。

  赵允芳:我在家排行老大,虽然是女儿,但我弟弟是理工男,对于文学基本不感兴趣,妹妹又经常不在南京,因此,父亲在他的文学领域里,其实一直是把我当作儿子来“使唤”和“养成”的。父亲特别喜欢历史和时政,在家总跟我纵论古今,所以我的视野也被他带得开阔起来。尤其父亲写作,至今是纯粹手工劳动,他写完上一部长篇小说《天漏邑》,用光了四瓶墨水。他的很多小说和散文也都是我先打出来,然后他再修改。最近刚刚帮他打完了一部20万字的新长篇。有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是不经意闯入了一位大厨的“后场”,得以亲眼目睹一道大餐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这其中,我能够近身观察他的刀工、用料、火候,以及他日常的思想火花在作品中的呈现等,受益匪浅。

  声音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

  中国那么多朝代,如果让你马上说出哪个朝代知道的人最多,那一定是宋朝。这些年宋朝特别时髦,赵允芳的研究受到两边的夹击。一方面,宋朝是一个被学院派研究得很充分的朝代,另一方面,如《百家讲坛》的通俗戏说宋朝也正在盛行。在这样的“夹击”之下,她写作这本书,勇气可嘉。

  王振羽(作家)

  赵允芳选择这个题目的勇气非同一般。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是作者的见识,书中每个人物都可以单独出一本书,但是赵允芳找出每个人物的关键词,来记述他们精彩的一生,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的写作有“情怀”,她不是泛滥地抒情,也不是矫情。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里传递了一种善意和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黄菡(学者、原《非诚勿扰》原嘉宾主持)

  写历史人物而不“隔”,乃是非常难得的境界。这本书涉及的10传主,大都是两宋时期的政治思想巨擘、文化大家,但你将读到的,无论是他们那大时代背景下的日常与非常,还是他们自身夺目光环下的伟力与无力,却都仿佛被作者的笔触打破了遥远的时空距离,让我们妙尽幽微,得以贴近古人的心灵世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