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27位澳门写作人讲述“回归”的故事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推出《记取归来时候》献礼澳门回归二十周年

  或许,很多内地人对于澳门回归的全部记忆就是一曲《七子之歌》。原唱者容韵琳稚嫩的童声和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令人印象至深。

  还记得当年人们问起这个澳门小姑娘对北京的最初印象时,她大大方方的“神”回答让所有人接不上话茬儿:“北京的树就是一些光光的木棍插在地上!”回归日正值北京最寒冷的冬季,北京冬天的树和澳门的四季常绿形成鲜明的反差,澳门小姑娘从未见过不长叶子的树!

  诚然,在“回归”这件事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澳门人和祖国、让内地人和澳门之间曾经的不明白变成懂得,曾经的隔阂成为零距离。

  2019年,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由27位澳门写作人讲述自己的“回归”故事,汇集成《记取归来时候》一书,成为反映澳门新生的一面镜子。这些故事,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曾经被遮蔽的澳门历史

  《记取归来时候——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特辑》由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女士担任主编。

  穆欣欣是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先后于1999年澳门回归、2004年澳门回归五周年、2009年澳门回归十周年三次应邀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担任澳门回归直播节目嘉宾主持。

  穆欣欣坦陈,作为澳门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家的历史没太上心过。这既使她感到惭愧,也促使她在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编辑了这本书,以让更多人了解澳门,了解澳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她曾在《十年丰盛 二十年精彩》一文中写道:“1940年代,葡萄牙人在澳门葡京酒店对开广场矗立起一座亚马勒铜像——策马扬鞭的亚马勒俨然英雄相,此处因铜像被命名为‘铜马广场’。在澳门长大的和我同龄的小伙伴们,可能都在这座铜像前留过影。不懂历史, 年少无知,快门曾定格在我们如花的笑靥上。”

  亚马勒担任澳督期间,极力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激起中国居民的愤怒,最后被当地村民刺杀。澳葡当局一直视其为英雄,建铜马广场纪念他,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澳门的四条街道。1992年,亚马勒铜像被吊车吊走,运回葡萄牙本土,这段屈辱的历史才告终结。

  “1999年之前,我们这一代在澳门成长的人,对于这片土地过去发生的事,没有在意过;学校的教科书里, 澳门历史是缺席者。”不仅仅历史被遮蔽,相比邻近的香港,澳门的存在感似乎也没那么强,早已习惯做一个隐士,“这一切,最立竿见影地反映在每当我们向外人介绍身份时,总得用上十二分气力,让人明白澳门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还必须补上‘在香港的旁边’为注脚。”穆欣欣说。

  直至1999年,澳门一下子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中央,多少带有一点猝不及防。穆欣欣这代人这才开始意识到,“回归”是一件不可复制的历史大事,“一边从旁观者变成了置身其中的主角,一边书写着历史。这份猝不及防,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是这样的:来不及装扮,没有机会彩排,本色出演却意外地平添了一份来自生活层面、带有温度的真实性。从此,历史于我,不再遥不可及。”

  在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由27位澳门写作人讲述的“回归”故事,带着一份可触可感的真实性向读者走来。这些故事,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澳门文学,一道别样的风景

  2019年,澳门将迎来回归二十周年。对于澳门这个城市来说,二十年以来,政治、文化、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每个澳门人来说,二十年回归的心路历程,二十年的种种机遇和期盼,都在这本散文集里充分表达。抛开内地人印象中的赌城、美食、旅游、休闲,澳门人用自己的角度讲述澳门自己的故事,开放胸怀与内地和世界交流、互动,追寻文化的根,追寻传统的回归,重新定位澳门的身份和形象。澳门回归以来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的改观,澳门人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都是澳门新生的一面镜子。

  本书作者众多,囊括了九零后写作新力军到八旬长者,但是他们都是生活在澳门的本土人士。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因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他们从各自的角度书写了澳门回归以来的,他们所亲历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改变,他们认真思考回归这个母题,文化的回归,精神的回归,传统的回归,从与内地的交流与互动中重新界定澳门,认识澳门。

  本书作品内容也非常丰富。有的侧重对历史的记述,有的强调今日澳门的建设和业态,还有的展现澳门的市井人情……整本书风格朴实诚挚,汇聚成一本澳门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卷,具有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从生活层面感受澳门回归祖国这件历史大事,以小见大,是本书将带给内地的读者朋友的一份鲜活感。

  本书在二十多篇散文之外,作者们还精心准备了澳门的今昔图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澳门,展现澳门人眼中的过去和现在,为内地读者更多更好地了解澳门,为澳门和内地更多的交流,打开一个窗口。

  需要在此说明的是,澳门至今没有一位全职作家,这也是书中为什么用“写作人”而非“作家”来介绍本书主角们出场的缘故。澳门文学的存在,一直是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道异样风景。澳门的写作人,在各自的正职工作岗位上努力谋生,也在喧嚣浮华中安静地经营着自己的文字世界,使得澳门文学带有天然质朴和清新自如的特色,同时具有和日常生活无缝对接的亲近感。

  专家评价

  这本文集作者众多,他们身份各异,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书写澳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很好地体现了他们对澳门的认识和与澳门的感悟。作品内容丰富,有对澳门历史的打捞,有对澳门今天的记叙和描写,更多的是反映了澳门这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写出了澳门各阶层特别是普通人参与澳门建设、见证澳门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的历程,大部分的作品从普通人的眼里去看澳门的日常生活,描写细腻真切,细节生动感人,普通人的生活与形象跃然纸上,可以说形成了一部这几十年的澳门生活的风俗图画,具有社会、文化和生活多方面的价值。

  这部散文作品为整个华文写作增添了精彩的一页,当下的华文写作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大陆的写作与其他华文写作的板块更是形成了合而不同、对话互动、共同繁荣的良好格局。出版人有意识地组织这样的专题文艺作品,可以生动地呈现作为华文写作板块之一的澳门散文写作的面貌,为推动和促进华文写作的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散文集的编辑出版显示了编者和出版人的社会担当、历史意识、文化情怀和文学眼光,值得推荐。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汪政

  穆欣欣说澳门的故事有两类,一类是外人眼中的澳门,另一类是澳门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她看来,很多人对澳门的认识是标签化的,他们眼里澳门只有赌场、娱乐、休闲,却忽视了澳门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多元性的一面。她编此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用澳门人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澳门,来看待澳门的过去和今天。我很认同她的这个观点。

  这本书的作者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亲历了澳门的历史变迁。有的是从内地到澳门工作的,还有从海外回到澳门工作的。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书写了澳门回归以来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改变。这些变迁也改变了他们,他们认真思考“回归”这个母题,情感的回归,精神的回归,文化的传承,从与内地的交流与互动中重新界定澳门,认识澳门。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经移民或者做好转移他国的打算,但是最后又回到了澳门,是因为新澳门蓬勃的经济发展,还是对文化归根的追寻。这些话题并不简单,但是全书没有试图进行理论的探讨,更多的是说他们的故事,介绍他们认识的人,表达他们内心的期待和向往,这些使得全书朴实真诚。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

  编后感

  听澳门百姓讲澳门故事

  吴文昊(《记取归来时候》一书责编)

  今年是2019年,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了,澳门的发展已经取得质的飞越。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时刻,《记取归来时候——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特辑》应运而生。

  对于内地读者而言,澳门似乎熟悉又有些遥远。就像本书主编穆欣欣在序言中感慨的那样,很多内地朋友对于澳门回归的全部记忆和认识常常仅限于那一首《七子之歌》,原唱容韵琳稚气的声音和不大标准的普通话,给太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刻意避开字正腔圆和经过严格训练的歌者,选择这样一个童声,因为澳门人看中的正是这样的本色出演。

  什么是本色,就是可触可感的真实,《记取归来时候》秉持这种本色,由二十七位澳门本土人士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讲述回归故事,追述历史的真实。对于澳门这座城市来说,二十年以来,政治、文化、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澳门百姓来说,二十年回归的心路历程,二十年的种种机遇和期盼,都在这本散文集里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故事组合起来就是一座城市的风貌。澳门回归以来金融的新局面,城市建设的大改观,澳门人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都是澳门回归后的一面镜子,新的澳门正在以勃勃生机迎接未来。

  《卢廉若花园的围墙》告诉我们,澳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卢廉若花园几十年来都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可是花园的围墙外,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归去来兮》讲述的是一位老华侨出生在南洋,在那里长大,1955年乘船第一次远离父母,怀着热情,回来建设刚刚成立了六年的新中国。然后当时的他并不知道此生此世,这是他与父母最后的告别……

  《回归后,我做了“导游”》特别强调:“澳门的荣耀来自祖国,她是与祖国母体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一块折射出四百多年中国历史变迁的反光板。”

  《阅读·关怀·人心回归》记述“江西行遇到美好的人和事,促使我调整今后的旅行计划,准备腾出更多时间游走神州大地,于有生之年体验大江南北风土人情,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这许多动人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书写回归,有的侧重对历史的记述,有的介绍今日澳门的建设和业态,还有的展现澳门的市井人情……整本书风格朴实诚挚,汇聚成一本澳门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卷。

  如今的澳门正开放胸怀与内地和世界交流、互动,追寻文化的根,追寻传统的延续。本书的作者们作为回归的亲历者,他们认真思考回归这个母题,文化的传承,爱国精神的回归,从与内地的交流与互动中重新界定澳门,认识澳门,重新定位澳门的身份和形象。愿《记取归来时候》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成为一个相互了解的窗口,让内地和澳门更多坦诚相见,在传承与交流,互动与交融中,永远相亲相爱一家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