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江苏书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携新作《横渡长江》做客“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
杨波:用文学方式还原渡江战役
  杨波携新书做客“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
  扫码看专题

  6月28日,江苏书展上,著名作家、文史学者杨波携新作《横渡长江》做客“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奎潮一起,就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之年——1949年进行对谈。杨波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曾长期担任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渡江战役史有深入研究。纪实作品《横渡长江》即以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为主线,用文学方式还原那段历史。他说,让史实性与文学性有机交融,是写作中最大的难点。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文 施向辉/摄

  力求在史实和文学之间把握好平衡

  于奎潮说,通过阅读《横渡长江》,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基本结论——渡江战役从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解放上海崇明岛止,历时43天。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也是集江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于一体的战略性战役。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突破国民党海陆空组成的长江防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人民的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波说,纪实作品不同于小说,他力求在史实与文学之间把握好平衡。“很多这类作品,要么过于拘泥于史实,文献性够强而可读性不够,要么文学性很强而史实经不起推敲。真实可感地呈现那段历史,是我萌发创作《横渡长江》的主要动机。”

  他在担任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期间,为充实馆内的史料和文物,曾走遍渡江战役沿线城市,走访了很多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首长、老战士、地下工作者、老船工等,当时还有意识地记录了口述史资料。在上海,他拜访了中共南京地下党书记陈修良的女儿,对方给纪念馆捐赠了大量文物史料。当他开始写作的时候,这些鲜活的面孔一一浮现出来。

  对谈中,分享书中精彩的人物故事

  杨波说,在写“蒋介石最后的大陆岁月”一章时,他多次引用蒋介石日记的内容,来表现他当时苦闷、失望的情绪。

  书中对1949年元旦当天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进行了解读。当日头版头条《蒋总统发表元旦文告》,能够看到蒋介石态度上的服软。“经过辽沈、平津、淮海战役之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明显,社会大势也越来越明朗,整个国民党集团士气的衰败,从当时人们的记录里就可以看出。”杨波说。

  对谈中,杨波还分享了书中精彩的人物故事。中共南京地下党书记陈修良,她是在南京地下党前后八任书记相继遇害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抗战胜利前,南京地下党组织基本瘫痪,只有零星活动,陈修良是第九任书记,当时华东局就担心她会不会是第九个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她过去留学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几十个同学当中,有好几个人叛变后在军统、中统任职,有的还是处长、专员,他们就在南京,碰面机会非常大。她定下了两条铁律,第一,当时的中共代表团住在梅园新村,所有地下党员任何原因都不准进入梅园新村,或接触代表团成员,那边有军统严密监控。第二,她分立了很多工作委员会,各个系统的负责人之间没有横向联系,所有人只跟她有联系。陈修良的丈夫叫沙文汉,是资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担任浙江省省长。大哥叫沙孟海,著名的书法家。二哥叫沙文求,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四弟沙文威,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可以说是满门忠烈。”

  于奎潮认为,《横渡长江》是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身的书,既是详实丰赡的信史,又是饶有趣味的纪实文学作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