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2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南京书画院建院40年:文脉相承铸典范,与时俱进求创新
  林散之 《江浦春修图》 1955年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朱道平 《后湖烟柳图》 2019年
  林散之 《南京书画院》1979年
  南京书画院藏
  萧娴 《金管日月联》 20世纪80年代
  南京书画院藏
  陈大羽 《芍药结深情》 1980年 南京书画院藏
  沈济霖 《青松长寿图》 2001年

  画院四十感言

  □朱道平

  南京书画院成立于1979年夏,至今已四十年过去。岁日匆匆,画院也已入不惑之年,不禁令人感叹时光如梭!

  回想南京书画院成立之初,南京市政府聘请了书画大家林散之为院长,聘请了陈大羽先生为副院长,稍后又聘任了尉天池先生兼副院长,并聘任了萧娴、杨建侯、赵良翰、张正吟等南京书画名流为画师,还聘请了十多位中青年书画家为特聘画家,创建了全国画院最早的特聘画家与专业画家相结合的办院方针,使画院在创建之初即有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并建立画院与南京美术界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当年筹建画院的曹汶副院长,身兼南京文联主要负责人,却将画院视为自己生命般地百般珍护和培育,方使画院能逐步走上正轨,在画院的创建期作出了卓越贡献。

  画院成立之初,工作条件还是很简陋的,记得那时我们在文联驻地鼓楼检阅台的后厅中用木板隔出了二间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充画室,我与张伟共用一间画室,但那时精力充沛,怀揣理想和激情,终日作画不掇。总想着艺术的突破和一鸣惊人。

  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在市领导的关心下我们画院很快迁址到了风光秀丽的玄武湖翠洲岛上的翠虹厅,有了自己独立的院址。后又兴建了画院楼,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每天可与湖光山色为一伴,每年为如何画出更多佳作,为如何办好画院的每一次展览,全院同仁齐心协力,奋发向前,此情此景犹在眼前。就这样一晃之间,在此三十年过去了,如今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壮大,画院址迁老门东剪子巷,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金陵美术馆和画院办公楼,一切都显得更加光彩照人,面目全新。书画院近十年中引进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个个身手不凡,令人欣慰,南京市的美术事业必将又走上一个新的征程,真是可喜可贺!

  画院创建四十年中,从画院走出来的优秀画家如身在国外的吴毅先生和李璋女士,已逝世的朱新建先生,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孙晓云女士,以及去北京工作的画家崔进、雷苗伉俪,现为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副馆长的赵震,及去省国画院工作的画家高德星和詹勇,还有在我院退休的优秀画家如刘二刚、张伟、徐纯原、许怀华、曹钧……都是画院值得为之骄傲的杰出代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自然的规律,历史的法则,画院也是如此,老人离退,新人成长,但我期望画院能将我院长期保持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宽松自由的探索精神,和前辈艺术家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努力去争取创作中更佳成就,同时金陵是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根基的古都,探索研究本土美术的魅力,并发扬光大,也是我们画院永久的目标和责任之一。我相信南京书画院的众多优秀青年画家们一定会不负社会和时代的期望,将画院越办越好!

  承传金陵文脉,包前孕后

  ——为南京书画院建院40周年纪念而作

  □ 左庄伟

  1979年南京书画院成立,标志着南京书画艺术开放发展新时代的到来,40年的成就是金陵书画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南京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载史名世,就书画而论,一部中国书画史有半部是由南京的书画家谱写的,自秦汉以来书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就始于六朝,在六朝的360年间金陵涌现出一群举国无双的大书画家和理论家。东吴的曹不兴,史称“佛画之祖”;东晋顾恺之是第一位文人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家喻户晓;陆探微是史上第一位把书法引入画法的大师;这时期书法已进入全面自觉发展新时期,彻底完成了汉字的书体演变,真草行楷体同时得到发展,风格多样、各尽其妙,终成后世书法的典范。其中王羲之父子最具代表性,还有萧子云、智永等书法大家;理论建树有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六法论”,奠定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基本架构,对后世中华民族绘画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唐代的文化中心在长安,大书家颜真卿还是在金陵留下放生池碑;五代十国时,南唐李后主不但开创了诗词高峰,还始建南唐书画院,以独幅《韩熙载夜宴图》力压五代;董源、巨然开宗南派山水;徐熙创立了花鸟水墨写意野逸派;由此,后世山水、花鸟画发展的格局基本奠定。

  14世纪的1368年,朱洪武开建大明王朝立都金陵,改名南京,后虽然迁都北京,金陵仍书画家辈出。明清以来即使王朝不振,文艺却发达不衰,先后云集金陵的书画家众多。名世的有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八大家,实际上有50多位;四高僧画家中髡残长居牛首山,石涛多次居往金陵;值得一提的是清人王概汇编的《芥子园画谱》已施惠画坛三百年,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陈之佛无不得益于它。

  清王朝已衰,教育救国兴起。金陵清官张之洞、李瑞清在金陵首创三江师范学堂培养教育人才,学堂内设图画手工科并聘日籍教师教西画,那是中国现代美术学院的初型,吕凤子、张大千、胡小石等一代大教育家、书画家皆从那里走出。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艺术中心。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为核心,又云集了一群一流大画家和大教育家,他们中多留学东洋日本和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将西方的艺术带回祖国进行教育传播,如徐悲鸿、李毅士、吕凤子、蒋兆和、宗白华、潘玉良、陈之佛、颜文樑、高剑父、张大千、黄君璧、张书旂、艾中信、赵少昂、谢稚柳、吕斯百、黄显之、秦宣夫、傅抱石、杨建侯等等,从这里走出来的书画家遍布天下。他们在金陵都留下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创造的成果,奠定了金陵书画发展的雄厚基础。

  南京解放之后到60年代是南京书画又一大发展繁荣时期,一批革命艺术家来到南京,由书画家赖少奇代表接管南京美术界。后来又云集江苏一流书画家,成立了省国画院。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由无锡迁来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随校而来又是一群从民国过来的一流教授书画家:刘海粟、谢海燕、陈大羽、喻剑华、罗尗子、孙文林、朱士杰、刘汝醴;自此南京有着四大实力书画艺术基地:江苏省国画院、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江苏省美术馆,在这里金陵拥有全国各地省城不可比拟的书画艺术高原,特别是60年代形成的引领全国山水画艺术发展的“新金陵画派”,开创了书画艺术在新的时代创新发展的先河,以贴近时代、反映生活为宗旨,遵循继承、革新创造性的发展传统,吸收外民族艺术精华,融我民族绘画,从传统走进现代。

  南京书画院就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和艺术大环境中建立发展起来的,如今以画院的规模和实力可以与江苏省国画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省美术馆四大美术单位并列、并重、并行发展,他同样是包前孕后,传承金陵文脉不可缺失的书画群体。40年来书画院在南京市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注下健康发展、不断壮大。首先是由德高望重的书画大师林散之和陈大羽前辈领衔创办,相继在优秀的书画家领军发展,先后在曹汶、朱道平、范扬、刘灿铭等院长带领下从事书画创作和开展社会艺术活动。画院拥有一群既有天赋又有才情的画家,他们都是在开放的新时代成长发展起来的,多毕业于南京各美术院校和公开选拔的外省优秀书画家,均受到过学院名师严谨而规范的艺术理念、画理、画法的教育及培养,这是从中西绘画传统走进现代的一代书画家。书画家们注重艺术修养和理论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和技法经验,创作中积极探索艺术创新,作品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无不是匠心独具,传达了对当下时代和现实生活的独立思考,呈现出作者鲜明的艺术个性,这其中不乏有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书画家,被画坛所瞩目,也为南京书画院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文化高原上的又一个艺术重镇

  ——写在南京书画院晋京展之际

  □樊波

  在中国绘画史上,江苏和南京皆为文化和艺术的“高原”。在这一高原上也耸立了一系列高峰式的人物——如东晋的顾恺之,北宋的董、巨,元代的倪、黄以及明代的文、沈和董其昌,降至有清一代,“四王”“四僧”和“扬州八怪”,都是在这一文化高原上诞生的彪炳史册的画坛人杰。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江苏和南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再度出现两个书画重镇就是毫不足怪的。

  一个就是众所周知、名扬四方的江苏省国画院;另一个则是本文要介绍的南京书画院。相较于江苏省国画院,南京书画院乃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尽管它们没有像江苏省画院出现过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但是几乎在南京书画院建院伊始,实际上就已然与前辈大师和名家如刘海粟、林散之、陈大羽结下了艺术之缘。(林散之和陈大羽曾分别担任书画院院长、副院长)这不仅为后来南京书画院奠定了很高的艺术基点,而且也为书画院后来的审美创造和发展确立了明晰的路径。

  林散之作为南京书画院首任院长是极富意味的。这表明或预示了南京书画院的艺术路径就是注重与书法的相互贯通,注重与书法息息相通的写意精神,注重不拘体物的主观抒发。这种取向在后来吴毅、朱道平、张伟以及刘红沛、崔进、赵名釜等人的绘画创作中就鲜明地彰显出来了。其实就书法而言,前有林散之、萧娴,后有孙晓云、刘灿铭,他们不仅在江苏,在全国乃至海外,其艺术成就和高度都堪称独领风骚,翘楚一代。因而他们使“书画同法”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情境中重新发扬光大的同时,更在学术上导引了书画院整体发展的审美路径、审美格调和境界。

  与这种写意精神,主观抒发直接相呼应的,乃是南京书画院花鸟画大写意的成就。由陈大羽、杨建侯、赵良翰、张正吟为代表的花鸟画家,正是通过大写意的花鸟形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主观抒发的书法意趣。其实以草书著称的林散之本就擅长山水,尽管在语言形态上多以黄宾虹为依托,但其笔墨表现依然灌注了后来日益成熟起来的书法意味。而陈大羽的书法亦有十分深厚的功底。我们在他的花鸟画雄强的笔势中是不难体察其得自篆书和草书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的花鸟画水平和成就正是由他们书法功力所支撑和托举起来的。我们看到,像这样书画兼修、两者皆善的书画家在如今画坛已然不多见了。在南京书画院四十年的建院过程中,他们显然构成了这一画坛重镇的审美骨干和中坚。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建立起来的南京书画院,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极为强烈的个性特征和风格追求。如果说,吴毅的山水个性特征还表现为一种继刘海粟之后的一种艺术延伸的话,那么在朱道平、朱新建、范扬和刘二刚这里则展示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范式之确立——“新文人画”这一称号虽然至今人们还多有责疑,但无可辩驳的是,这一称号之下透发出了一种不同于前代画家的极为自由、极富个性、极具风格意趣的新的语言方式。这是在挣脱了禁锢岁月之后的人性的觉醒和表露——造型不再是正襟危坐,而是潇散不羁;笔墨不再是拘拘板板,而是放达灵动以及烂漫、朴拙;题材选择不再框框条条,而是不今不古,时空交错,有时甚至有意无意地回避浮浅的时代标志,外在物象往往成为自由心性的符号和写照,乃求直探人性的本色和底蕴。这种个性追求和风格意识在后来更为年轻的画家如崔进、刘红沛、方原、赵怡文等人的作品中依然保持着不断探索的意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南京书画院绘画对于新的语言变革和风格追求的四十年,这种变革和追求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就是在今天,在全国画坛都是无法忽略的,这也是南京书画院在全省和全国皆可称之为艺术重镇的重要原由。

  令人关注的是,这种个性追求和风格意识并非是以单一的方式呈现的——南京书画院还有一批中青年画家如李强、雷苗、姚媛等画家多以工致、静雅、别致的工笔手法同样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近年来工笔手法常为学术界所置疑,但是当一个画家并非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而是纯然出于审美趣味的崇尚,那么所有的责难将是多余的。像李强工笔山水所描绘出的静谧的境界,雷苗工笔花鸟的安安静静的气息以及姚媛工笔花鸟形象与现代文明标志物所构成的鲜明反差和对照,都足以反映一代青年画家别出心裁的创意和远离尘嚣的反思色彩。我这里倒是十分赞同一些批评家的见解,这些为画坛瞩目的画家后来往往调离南京——其实古金陵这一方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这片温润的自然风物才会孵化出如此优雅的艺术结晶,一旦失去了这一切,结果将会与原有的期望相去甚远。个别人物和艺术种类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一种普遍情境。今天南京书画院在成立四十年晋京展之际,将这些人才再度重新聚集起来,展示的不只是历史记忆和原有的成就,而是对南京这方文化高原所产生杰出的人才和技艺的重新追认和审美反思。

  南京书画院作为南京、江苏乃至全国画坛的一个艺术重镇,无论是在书画的艺术成就上,还是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无论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审美反映,还是多元化的风格变革和追求上,无论是在传统底蕴的积淀上,还是力呈个性的表露上,都是当之无愧的。这次晋京展览表明,虽然老一辈书画家渐次离开了固有的岗位,但他们的艺术并没有淡出记忆,更没有淡出历史。他们的艺术成就已然构成了这一重镇的主梁和基石。而年轻一辈的书画家亦正更上层楼,绽放新姿,在他们眼前展示的并不是茫茫天涯路,而是一片更加灿烂的锦绣前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