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热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6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这条创意短片火了!
双屏震撼揭秘
“地下23米的南京”
  陈德风每年250多天在地下工作
  地上和地下,双屏震撼揭秘
  正在安装电缆接头的陈德风
  扫码看创意短片

  “想不到南京城的地下空间这么震撼”

  “我们在享受光明,他们却在黑暗中前行”

  ……

  6月24日,一条创意短片《他在地下23米的南京,追光33年》刷屏网络。这条视频用双屏的方式,展现了地上地下两个不同却又相通的世界。以全国劳模陈德风为代表的一批国网电缆安装工人,一年有250多天坚守在地下,为我们这座城市输送光明。他们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众多中国人的代表。很多网友以转发的方式,致敬这些“地下工作者”。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红艳/文 王光强 叶子 蔡玥 何刘/摄

  刷屏

  4分钟温暖短片上线,致敬“地下工作者”

  你见过地下23米的南京吗?当地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地下则有肩负使命的他们在往来穿梭……6月24日,由国网南京供电和现代快报联合制作的《他在地下23米的南京,追光33年》4分钟温暖短片上线。短片以地上地下双屏震撼开启,以陈德风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将“追光33年”故事娓娓道来。

  短片上线后,学习强国、央视新闻移动网、腾讯视频等客户端,@电网头条、@火速头条、@微博媒体等网络大V纷纷转发、点赞。网友们也感动留言,纷纷向“追光者”致敬。

  故事

  从电力小白到技术大神,记下30多本笔记

  1986年从部队退伍后,22岁的陈德风进入电力行业。他在部队学的是制氧,对电力是“门外汉”,“第一天就要爬15米高的电线杆,当时年轻气盛,几下就上去了,但下来却抖呵了,最后只能抱着杆滑了下来。”

  隔行如隔山,该如何尽快“上手”呢?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抢修老班长鼓励了他,“老班长从不懂到精通,付出了很多努力。”从部队锻炼出来的敢拼、肯吃苦的精神,让陈德风不肯轻易服输。他不懂就问,利用业余时间恶补专业知识。33年来,陈德风记下了30多本笔记,记下了无数的电缆线路地图和手稿。而这些珍贵的记录,在抢修中立下“汗马功劳”。

  电缆是电能运输的核心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枢纽。20世纪末前后,国内的电缆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安装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让陈德风立下了“要国人自己做电缆安装”的远大志向。

  1999年,南京要建首个市内220千伏变电站。“当时的电缆及附件都是日本人生产跟安装。他们说光做附件就要一年,但我们等不了。”陈德风回忆,当时,他和队员们对照图纸编制安装流程,反复试验,6个月就制作完成了。之后,陈德风将所学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电缆安装工程中,并在电缆安装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

  奉献

  有电网人的全力保障,才有城市万家灯火

  2007年10月,陈德风劳模创新暨专家工作室成立。他将几十年来电缆施工、研发创造经验倾囊相授,带出一批又一批徒弟,团队专利成果也相继面世,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天天接触电缆防腐材料和油脂,一到春天陈德风手上皮肤就奇痒难忍。更费手上功夫的,还是安装电缆接头。手夹玻璃片刮电缆涂层,一天下来挥动手臂要上万次,时间一长,手指就变形了。

  “白天在下面装电缆,晚上出来看到城市灯火通明,让我感觉这种付出是值得的。”陈德风说,因为有电网人对供电的全力保障,才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温暖的万家灯火。33年,陈德风直接负责重点大型电缆工程26项、敷设高压电力电缆2967.36公里,为城市节省土地资源约1600亩、折合土地价值约11亿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