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9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一年400多场演出一半是公益
连获30多个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
华罗庚故乡
一个县级剧团的坚守与蜕变
  《青铜葵花》演出现场
  史国生(右一)和演员在讲戏
  图片由华罗庚艺术团提供
  获奖是对全体演员辛勤付出的回报

  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家乡,有一支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剧团——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借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靠着全团演员“端着饭碗走市场,扛着被子睡剧场,一人千人一个样,一天四场不走样”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表演艺术始终不渝的热爱,接连创排《少年华罗庚》《田梦儿》《留守小孩》《青铜葵花》等9部现实主义题材原创儿童剧,获得30多个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在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巡演8000多场,观众超800万人次……

  

  实习生 邹嘉丞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梦雅 陆文杰

  改

  革

  定岗不定人

  钱花在“刀刃”上

  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前身为成立于1952年的金坛锡剧团。2002年8月,剧团更名为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在管理体制、人事体制以及分配机制上都有了新变化。

  “除了保留十多名原剧团的演职员工外,其他主创人员根据剧组需要,在全国各地聘请优秀编剧、导演、作曲家等加盟。演员方面则每年赴全国各类艺术院校招聘,实行定岗不定人的用人制度。” 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史国生介绍,在分配机制上,剧团实行“岗位工资+演出场次补贴+效益工资”的分配方式,在这种分配方式的激励下,演员干劲十足,收入也节节攀升。

  只有创作精品才有出路。为了创排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主旋律、贴近孩子心理的作品,剧团坚持聘请顶级专家加盟,高规格打造艺术精品。《飞吧·大雁》邀请了澳大利亚澳华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惠利、艺术总监胡玲荪执导;《永远的雪梅》邀请了国家一级导演王又乐担纲执导……

  有了好作品,接下来就是开拓市场。每排出一台新戏,剧团都主动送戏上门,请各地的演出商、剧场经理看戏。“一开始,不少人听说是县级剧团就没了兴趣,我们就一遍遍上门推介。”回想当年开拓市场的艰苦,史国生感慨颇深,“上海一位剧院经理原本不想来,我一连三天上门去请他。最终他来了,看完戏就握住我的手不放,一下就定了40场。” 如今,剧团的儿童剧已经成为深受剧院和孩子追捧的“免检产品”,演出合同甚至签到了2021年。

  奋

  斗

  长年四处奔波

  人人都是多面手

  一个县级小剧团,长年累月四处奔波,个中艰辛自是不难想象。

  “每个演员都是多面手,一人顶几人用,拆搭舞台、制作道具、营销宣传样样都得干。在排演根据作家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的时候,我们只用18天就完成了整部戏的排练。为了高质量完成首演,演职人员不分昼夜高强度排练,一个月里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史国生说。

  青年演员李萌已经在团里工作了7年。7年的磨练,让她从一个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剧团的顶梁柱,“如今,剧团的演出条件和工资待遇都有所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它给了我最大的展示和发展空间。能够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并从事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可以说非常幸运了。”

  23岁的曹跃夺来自河南焦作,即将大学毕业的他今年2月才加入艺术团,4个月时间里,他已经参演了近200场次,出演了六七个角色,并在大型音乐儿童剧《青铜葵花》中饰演主角“青铜”。“平均每周都要去一两个地方演出,最多的一天演5场,在这里非常充实,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前不久回学校参加毕业演出,同学和老师说我提高得太快了,还有同学和朋友托我介绍也想加入剧团呢。”曹跃夺说,这里还让他有一种家的感觉,所有的事情大家一起做、一起奋斗,共同成长。

  艰苦奋斗的传统,托出了一个个精品剧目:《留守小孩》摘得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少年华罗庚》获原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田梦儿》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青铜葵花》获得江苏省紫金艺术节特别奖……

  责

  任

  一台好戏会影响

  甚至改变孩子一生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华罗庚艺术团将市场重心转移到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的儿童剧。“一台好戏会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通过儿童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敬、诚、善等传统美德,是剧团的使命和责任。”剧团演员、党支部副书记尤洋泽说。

  剧团主演杨晓蒙办了一个叫做“葵花日记”的微信公众号,记录他们四处巡演的点滴经历。在《青铜葵花》巡演中,她记录道:“虽说有时一天要连续演三场,在体力方面已达到自己日演出保质保量的极限,但一想到我们有这么多老师孩子们的爱与期待支撑着、有华艺大家庭一起同进退共甘苦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就觉得自己可以瞬间恢复,激情饱满地再奋战一场、两场、三场……”

  很多演员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辛苦,但每次看到台下孩子们的脸庞,听到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就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在扬中市外国语中学,《青铜葵花》演出结束后,副校长朱成霞当场画了一张结构图送给了团长史国生。“我当时看到特别震惊、特别激动,朱校长太有创意了,她将自己对《青铜葵花》的观剧感受和她内心对此剧极至的情感爆发全部融入这张图片,这是对此剧及演职人员的高度赞美!”史国生说。

  初

  心

  一年400多场演出

  其中一半是公益

  华罗庚艺术团每年配合金坛区委区政府文化惠民送戏下乡、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演出近100场。2012年10月,央视《面对面》栏目对华罗庚艺术团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文化报》以《一个县级剧团的市场开拓之路》为题作了长篇报道;新华社以《小剧团缘何“唱”进上海大剧院》为题发了长篇通稿,并誉其为中国戏剧界的演出神话、江苏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常州市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新华日报》则以“文化创新:金坛‘演出神话’的范本启示”作了深度报道;2016年9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对音乐儿童剧《田梦儿》“开学第一课”走进金坛茅麓小学进行了报道。

  眼下,华罗庚艺术团正在准备一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儿童剧《戏娃》,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目前该剧剧本已经创作完成,正在紧张的排练阶段,预计今年8月底9月初正式首演。

  近两年,华罗庚艺术团全年演出超过400场,其中一半是公益演出。在扬中,最多的一天演出5场,三天连续演了14场;今年4月,剧团演出72场,创历史新高;今年6月,32场文化惠民演出,平均每天一场。

  “观众的笑与泪,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我们的戏能影响改变观众,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史国生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